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顯微技術12個

撰稿 | H (哈工大 博士生)

大腦作為人體作為複雜的器官,是人類一切行為和意識的來源。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剛剛經歷起步,其複雜程度讓眾多學者望而卻步。大腦中,單個神經元尺寸為數微米量級,而神經網絡跨度卻達到了毫米甚至釐米量級。

為了充分觀測大腦,需要跨越從微觀到宏觀的鴻溝,在實現單個神經元動態觀測的同時,亦需要對局部或者整個大腦神經網絡進行研究。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

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如今介觀成像技術的研究熱點主要分三個方面:

首先,由於需要特殊多尺度透鏡設計,各種介觀成像技術均面臨空間帶寬積與光學系統複雜度之間的矛盾,因此對於如何利用傳統光學結構提高空間帶寬積成為了一個研究重點。

其次,系統的視場大小也往往因為成像深度不足而受到限制,大量研究旨在拓展介觀成像系統的視場大小。

此外,介觀成像技術的目的是實現活體動物的大腦實時成像,這便需要顯微系統具有足夠的成像速率,以及極小的系統體積重量。

因此,如何實現微型化的快速顯微成像亦是介觀成像技術的研究重點。

近日,波士頓大學田磊【⏬】團隊提出了一種計算微型介觀成像技術(Computational Miniature Mesoscope,簡稱:CM2)。它具有緊湊的頭戴式微型顯微結構,利用樣品螢光分子的稀疏性進行重構,該技術只需單幀圖像,便可實現三維成像。CM2實現了的大視場成像,景深達到2.5mm,橫向和縱向解析度分別可以達到7μm和210μm。相比於現存的微型顯微鏡,它的視場增加了至少10倍,景深增長了近100倍。

該成果題為「Single-shot 3D wide-field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a Computational Miniature Mesoscope」,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圖源:Science Advances

針對現今介觀成像技術的問題,作者為CM2設計了簡單而巧妙的光學系統(圖1),其分為兩部分:成像模塊和照明模塊。

圖1 CM2的原理和結構示意圖

成像模塊與普通顯微鏡不同,該過程無需使用物鏡,主體為一個固定在3D列印支架上的微透鏡陣列(MLA),利用光多路復用捕獲3D信息,其點擴散函數(PSF)不再是單一的焦點,而是以多個焦點的形式分布。

該成像模塊的設計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CM2利用MLA代替物鏡,規避了物鏡對視場大小的限制,從而可以得到較大的視場和空間帶寬積。

其次,這種多視角有限共軛的光學設計為CM2提供了隨深度快速變化的PSF,為準確的3D重構奠定了基礎。

最後,該成像模塊有效地壓縮了介觀成像系統的體積,實現了微型化。

照明模塊亦具有獨特的設計。作者擯棄了傳統的同軸照明光路,取而代之的是採用LED陣列,該陣列包含四個LED,其對稱分布於MLA邊緣處,對樣品進行傾斜落射照明,使照明光均勻分布於樣品表面。這樣的結構解決了同軸照明光工作距離長、封裝體積大的缺點,進一步壓縮體積。

然而,該技術也並非完美無瑕,在硬體體積大小方面,此版本的CM2介觀成像技術的體積和重量受限於圖像傳感器和LED陣列,尚不能應用於頭戴式活體成像。若進一步採用微型化成像電路板和微型LED模塊,可將重量控制在4g至5g,體積可以被壓縮至。在成像質量方面,其光子利用率(~20%)和視場、解析度、對比度等方面均有待提升。總的來說,未來,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可能會在各種大尺寸活體3D神經記錄和生物醫學應用中打開令人興奮的機會之門。

文章信息

Science Advances 21 Oct 2020: Vol. 6, no. 43, eabb7508

論文地址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b7508

【】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523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 本文編輯:趙陽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郵箱:zhaoyang789@ciomp.ac.cn

← ← 來個「四連」如何?← ←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讚

原標題:《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成功研製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與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張蠟寶教授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成果論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2008年錢永健等人由於螢光蛋白(GFP,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使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是對螢光成像技術的一次巨大肯定和推動。光學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非毒性等特點,再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使得科學家可以特異性的分辨生物體乃至細胞內部不同結構與成分,並且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活體狀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一、螢光成像技術優點數據來源:使用FOBI整體螢光成像系統對螢光染料Cy5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上期文章中,我們對比了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的不同點。隨著螢光標記技術進一步發展,螢光成像的應用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生物發光,可以滿足大部分實驗需求。螢光成像需要對檢測的細胞或分子進行螢光標記。標記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利用內源螢光信號,在細胞中表達螢光蛋白進行標記;第二種利用螢光分子對細胞、藥物或納米顆粒等分子進行標記。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同生物發光在動物體內的穿透性相似,紅光的穿透性在小動物體內比藍綠光的穿透性要好得多,隨著發光信號在體內深度的增加,波長越接近900nm的光線穿透能力越強,同時可消減背景噪音的幹擾,近紅外螢光為觀測生理指標的最佳選擇。在實驗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應儘量選擇發射波長較長的螢光蛋白或染料。 二、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 1.
  •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靈敏,簡單,高效的螢光成像技術
    分子成像技術就是利用非侵入性的活體影像檢測來提供疾病特異性的分子信息,其操作簡便及直觀性成為研究小動物活體成像的一種理想方法。利用這種成像技術,可以直接實時觀察標記的基因及細胞在活體動物體內的活動及反應.利用光學標記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藥物研究及篩選等。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技術一般分為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當下,螢光成像可以說已成為了主流的觀測神經網絡的方法:螢光蛋白可用來標記特定的神經組織,展示其結構;螢光探針可將生物信號比如鈣離子濃度轉化為光學信號,展示其動態。通過螢光蛋白,光學成像可以同時檢測上百甚至上千個神經元,於此同時,將信號歸納到其中各個神經元也成了既必要也棘手的一部。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微型光譜儀之螢光檢測
    1、技術簡介  當常溫物質經入射光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且立即激發並發出出射光,那麼這種出射光就被稱之為螢光。>圖3 激發波長和發射波長重疊現象  2、應用說明  螢光激發光譜可以通過有效的螢光激發波長來進行表現,並能夠得到螢光轉化效率。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Kevin Tsia博士(右一)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可以使3D螢光顯微鏡更高效,更不損壞。這項先進的成像技術最近發表在《光:科學與應用》上,這項創新已經提交了美國專利申請。新光學成像技術——編碼光片陣列顯微術(CLAM)現有的3D生物顯微鏡平臺速度較慢,因為必須依次掃描標本的全部體積,並逐點、逐行或逐平面成像。
  • Neuron | 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當下,螢光成像可以說已成為了主流的觀測神經網絡的方法:螢光蛋白可用來標記特定的神經組織,展示其結構;螢光探針可將生物信號比如鈣離子濃度轉化為光學信號,展示其動態。通過螢光蛋白,光學成像可以同時檢測上百甚至上千個神經元,於此同時,將信號歸納到其中各個神經元也成了既必要也棘手的一部。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FKM葉綠素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研究C4植物葉片花環結構的光合特性
    一般的葉綠素螢光儀與葉綠素螢光成像儀都可以測量NPQ。但是這兩種儀器都不能分別測量不同顯微結構和細胞的葉綠素螢光動態變化曲線並計算NPQ等葉綠素螢光參數。目前國際上唯一具備這種測量能力的儀器只有FKM(Fluorescence Kinetic Microscope)多光譜螢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FluorCam葉綠素螢光成像技術應用研討會
    >—— 會議時間 ——2020年7月7日 (周二) 14:30 – 15:30—— 會議主題 ——FluorCam葉綠素螢光成像技術及其應用葉綠素螢光成像研究技術介紹、國際知名的 FluorCam產品功能介紹及安裝應用案例等—— 主講人 ——李 川北京易科泰公司Ecolab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研究領域:植物/藻類光合作用機理、植物逆境脅迫、植物生理生態、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