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2020-12-03 麓邦光學

導讀

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該篇綜述文章以「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發表在期刊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上。

作者簡介席鵬副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致力於光學超分辨成像技術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新型超分辨技術。2015年當選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和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學分會常務委員。現擔任五份SCI收錄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Photonics,Scientific Reports,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s, 和Micron。在Nature, Nature Methods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60餘篇。2016年獲得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獎。2018年獲得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已授權美國專利3項,中國專利8項,編輯專著2部。多次被OSA和SPIE組織的國際會議邀請作大會邀請報告。張昊博士,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獲得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埃默裡大學三校聯合博士學位,導師為席鵬教授。開發了一系列螢光偏振技術,如:(1)利用偏振特性的螢光偶極子超分辨技術(SDOM)發表在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期刊,並得到Nature Methods的高度評價;(2)參與將SDOM應用於金納米粒子的SERS超分辨成像(Nanoscale 2018);(3)開發偏振結構光照明顯微術(pSIM)並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該技術以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準確的偏振檢測,揭示了肌動蛋白環在MPS中「並排」組裝的新模型,推翻了以往教科書上的肌動蛋白環「端到端」的結構假設。

綜述背景

絕大部分螢光分子都是螢光偶極子,其光子吸收效率受激發光的偏振方向調製,它們發出的螢光也是偏振的。作為光的基本物理屬性,螢光偏振在生物學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通過螢光偏振顯微術(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FPM),可以在測量螢光探針強度的同時測量偶極子的方向。由於螢光分子的取向與所標記的生物結構相關,螢光偏振成像可以揭示標記樣本的結構信息。儘管X射線晶體學或電子顯微鏡可以獲得單個蛋白質或大分子裝配體的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需要非常複雜的樣品製備方法,不適合活細胞成像。近場成像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AFM)也可以提供與結構信息,但是被限制於樣本表面的研究。螢光偏振顯微成像能夠以秒或毫秒為單位對動態樣本中的分子方向進行成像,因此它可以作為測量亞細胞生物結構的一種補充方法。近幾十年來,各種不同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被廣泛用於細胞膜,細胞骨架,DNA鏈,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

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進化中,早期研究者們需要通過手動或機械方式來調製激發光偏振方向或者切換偏振檢測通道。隨著新型電光調製設備(Electro-optic Devices)的發展,成像速度和偏振探測精度都獲得了大幅提升。而且,螢光偏振成像實現了與多種成像方式的結合使用,例如寬視成像,雷射掃描共聚焦成像,雙光子成像,全內反射成像等等。但是,作為一種光學成像技術,衍射極限限制了螢光偏振顯微術的發展。與多種對螢光光強成像的超分辨技術相比,針對螢光偏振成像的超分辨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

綜述內容

1

螢光偶極子及生物結構標記

圖1.螢光偶極子示意圖。以綠色螢光蛋白(GFP)為例,它的偶極子取向(c-c』水平方向)與化學結構的關係如圖所示。當螢光偶極子用來標記生物結構時,由於衍射極限的約束,螢光偏振顯微術觀察到的是衍射極限的多個螢光偶極子集合體。因此除了平均偶極子取向以外,研究者還通過集合偶極子擺動角來描述偶極子取向分布的有序無序。比如,在研究細胞膜時,集合偶極子擺動角的大小反應了脂質分子的有序性,可以進一步揭示膜的相位信息。

偏振調製下GFP螢光蛋白的光強變化

2

不同原理的螢光偶極子顯微術

圖2.三種不同的螢光偏振顯微術的光路示意圖。由於螢光偶極子的激發效率與激發光的偏振方向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偏振調製(又稱為線性二色性)的方法來測量螢光偶極子取向,如圖(b)所示。同時螢光偶極子發射的螢光信號也是偏振的,因此可以在探測端通過不同偏振通道來檢測偶極子取向,圖(a)中所採用Wollaston稜鏡是一種產生不同偏振探測通道的方法。由於發射螢光的偏振特性,當螢光偶極子在成像中離焦時,離焦圖案也會隨偶極子取向變化,因此通過離焦圖案識別的方法也可以檢測偶極子取向,如圖(c)所示。

3

不同原理的超分辨螢光偏振顯微術

圖3.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顯微術的原理介紹。第一種技術是超分辨螢光偶極子測繪技術(Super-resolution Dipole Orientation Mapping, SDOM),如圖(a)所示。該技術利用一個旋轉半波片來調製激發光的偏振方向,並結合稀疏反卷積進行偏振解調製,從而提升螢光偶極子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和取向角度解析度。圖(b)通過簡單的仿真闡釋了SDOM的原理:兩個很近螢光偶極子(紅色和綠色代表不同的取向)在寬場下完全無法區分,看起來像是只有一個螢光團;膽汁在偏振調製的情況下,可以明顯觀察到左右兩個偶極子先後達到最亮,最終通過偏振解調製算法我們可以同時得到這兩個螢光偶極子的位置和取向。第二種技術是結合單分子成像和螢光偏振顯微術,其中最簡單的是在單分子顯微鏡的探測端採用不同探測通道(如圖(c)所示)分別進行單分子成像和定位,通過比較同一個螢光分子不同通道的強度來得到偶極子取向。單分子螢光偏振成像的優勢是能夠對每一個螢光偶極子單獨成像。

4

超分辨螢光偶極子成像結果

圖4.不同超分辨螢光顯微術對肌動蛋白纖維的成像結果。圖(a)是SDOM技術的成像結果,圖(b)是偏振單分子成像結果,它們的偶極子取向由線段方向表示。圖(c)是利用單分子追蹤技術對活細胞肌動蛋白的成像結果,偶極子取向有色彩表示。比例尺:a,200 nm;b,1.5 μm;c,1 μm。

最近,該課題組發展了偏振結構光成像技術(pSIM),並將其應用於多種不同的細胞器成像中。為了驗證這一技術與SIM的廣泛兼容特性,研究人員測試了多種商用SIM系統及自主搭建的SIM平臺,以及2D-SIM、3D-SIM、TIRF-SIM成像能力,成功提取螢光分子的偶極子方位信息與超分辨結構信息。同時,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學實驗來證明pSIM廣泛的適用性,如λ-DNA、BAPE細胞和小鼠腎組織中的肌動蛋白絲、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中GFP染色的U2OS活細胞微管。

例如,在肌動蛋白actin和負責細胞輸運的肌球蛋白myosin的相互作用中,研究人員發現,肌球蛋白在ATP驅動下,可以讓肌動蛋白絲發生「漂移」。通過pSIM技術,可以對這一漂移的不同長度的肌動蛋白進行方向和運動的跟蹤,而以往的SIM只能對其運動進行跟蹤。

pSIM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和負責細胞輸運的肌球蛋白myosin的相互作用

特別是,研究人員針對神經元中的膜相關周期骨架(MPS)進行了研究。pSIM以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準確的偏振檢測,揭示了肌動蛋白環在MPS中「並排」組裝的新模型,推翻了以往發表在Science上的肌動蛋白環「端到端」的結構假設。

圖5.pSIM揭示了肌動蛋白環在MPS中「並排」組裝的新模型,推翻了以往的肌動蛋白環「端到端」的結構假設。

討論與總結

表1 不同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比較

單偶極子追蹤成像可以在微秒時間尺度上實現單個分子的位置跟蹤和偶極方向測量。定位精度可能高達幾納米。它在研究肌球蛋白(myosin)的旋轉運動和ATPase 的步進旋轉旋轉等問題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單偶極子追蹤只能用於稀釋標記的樣品,無法揭示樣本的整體結構。偏振單分子成像(偏振隨機光學重建技術,polar-dSTORM)通過對螢光探針進行開-關調製並獲取足夠的幀來重建超解析度圖像。它的成像解析度高,定位精度可達數十納米,但是缺點是成像時間長(2-40分鐘),在成像期間樣品需要固定,從而難以對活細胞樣品進行成像。

超分辨螢光偶極子測繪技術SDOM則可以實現150 nm空間解析度和亞秒時間解析度的成像,同時獲得高精度的取向角測量,可以被用於固定細胞和活細胞成像。與polar-dSTROM相比,SDOM 的缺點是只能測量平均偶極子,無法將單個螢光團的擺動信號與螢光團的取向分布區分開。此外,SDOM技術對沒有偏振特性的樣本成像時不能得到超分辨效果。

偏振結構光照明顯微術(pSIM)普適於任意樣本,能過獲得兩倍的空間解析度提升(橫向解析度100 nm,軸向解析度300 nm)。由於其高時空解析度,結構光照明成像非常適合活細胞成像,近年來在亞細胞成像,細胞器互作研究等領域成果豐碩。而偏振結構光照明顯微術能夠在已有的SIM系統上直接使用,額外獲得螢光偶極子的取向信息,在未來解決各種生物問題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問: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效率比較低,在應用於超分辨成像時發光會不會比較弱,單個顆粒的亮度是多少,與螢光染料相比呢?能否更好的應用於生物超分辨成像中?答:可以提高參雜濃度來提升亮度,上轉化材料抗淬滅性好,一般能亮更久,在生物成像中就可以做長時間STED成像。22.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這些特殊的功能都是常規成像無法做到的,所以生物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對偏光顯微鏡是情有獨鐘的。圖1.光學成像STED應用圖源: Laser Photonics Rev. 10, No. 1, 2016.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術利用特定的螢光染料實現光學的超分辨,突破衍射極限,到達200納米以下的尺度。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看到細胞的精細結構。然而,這項技術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對螢光染料有特殊的擦除或者開關效應要求,或需要獲取成百上千張原始圖像以重構超分辨圖像,因此成像時間較長。
  • 潘雷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光學成像小談
    「趕超」遠場解析度的方法有個途徑:遠場超分辨光學成像(此次諾貝爾化學獎);近場超分辨光學成像。這兩種超分辨的思維與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若螢光產生過程是多光子吸收過程,則可激發出螢光的光斑區只能是中間的大光強區,此時簡單有效的實現了超分辨螢光成像,最終通過掃描獲得超分辨圖像。該方法優點是激發光源是長波長光,光毒性小,穿透能力強,不過容易造成熱損傷。目前最成功的應用是雙光子掃描螢光顯微鏡(注意不是雙光子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主要應用在腦部神經活動研究,因為較好的穿透深度。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相較於傳統光學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改善成像質量,人們希望設計出具有更高亮度以及更好光穩定性的螢光染料。羅丹明染料雖然被廣泛應用於超分辨成像,但其螢光亮度通常受激發後分子內扭轉電荷轉移(TICT)的非輻射躍遷過程的影響(圖1a),其成像潛力並未得到完全的釋放。
  • 【材料】ACS AMI┃全可見光調控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用於超分辨成像
    唐本忠院士提出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同樣能夠為解決螢光分子開關的ACQ問題提供重要的思路。當前,二噻吩基乙烯在可見光碟機動光致變色反應和AIE兩方面的研究上都分別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如何兼具兩個功能且獲得高螢光開關對比度的螢光分子開關仍然是個挑戰。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 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出現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是一種雙模態成像技術,該技術利用光鏡成像來定位目標分子,標記效率和特異性高,同時還可利用電鏡對細胞進行超微結構成像。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是更先進的光電關聯技術,其中超分辨光鏡打破了光學衍射極限,將成像的空間解析度提高到幾十納米。光電關聯技術的核心難點是電鏡制樣後螢光分子無法保持螢光。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上轉換納米晶一般被808和980納米近紅外光激發,恰好處於第一個生物透明窗口,具有生物組織穿透性強和低光熱損傷等特性。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
  • ...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細胞器互作動態真面目
    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 金大勇/席鵬/張昊 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
    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們能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近些年,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迅速拓展,我國相關行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剛剛,從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憑藉多年技術攻關,由浙江大學牽頭,民企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申報的《超分辨光學微納顯微成像技術》項目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