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2020-11-26 求是新聞網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從諾貝爾獎開始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曾寫道,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到了現代社會,要看清楚微觀世界,人們研究出了顯微鏡。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術利用特定的螢光染料實現光學的超分辨,突破衍射極限,到達200納米以下的尺度。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看到細胞的精細結構。然而,這項技術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對螢光染料有特殊的擦除或者開關效應要求,或需要獲取成百上千張原始圖像以重構超分辨圖像,因此成像時間較長。短則十幾秒,長則幾十分鐘才能獲得一張超分辨圖像,對於捕捉活細胞的運動瞬間仍舊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現有超分辨顯微還有一個較大的瓶頸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成像需要很強的激發光,這對細胞,尤其是活細胞來說很不友好,常常會將細胞殺死。而且強光照射也會導致螢光分子被快速漂白,無法對活細胞進行長時程成像。

因此,如何規避現有的瓶頸,捕捉到活體狀態下亞細胞、蛋白的運動,成為了課題組要攻克的難題。

看見一個新世界探尋生命的原理

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共軸幹涉系統的新型光學成像技術(系統圖如圖1所示)。該方法結合了結構光照明顯微技術和多角度全內反射照明顯微技術,適用於任何螢光染料標記下的超分辨成像。


圖1 MAIM系統示意圖,該系統主要由兩套掃描振鏡構成,用於控制照明光束的入射角和方位角,實現變角度倏失場照明下的結構光成像。

 

常規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具有極限,在可見光照明區域,橫向極限解析度是成像光波長的一半(250-300納米) , 軸向上500-600納米。而結構光照明顯微技術只將橫向和軸向解析度上提升了一倍。課題組巧妙地把多角度全內反射照明引入到結構光照明顯微技術中,實現了橫向解析度~100納米,軸向解析度~40納米的三維超分辨成像。

在成像速度提升方面,課題組通過利用變角度倏失場照明下的結構光成像,並結合計算成像模型,使得三維成像速度大大提升。同時由於所需光劑量低,成像速度快,減少了螢光漂白,有利於長時程觀測。對活細胞內線粒體和微管的成像結果如圖2所示,揭示了它們的三維動態變化。


圖2 活細胞內線粒體(a,b)和微管(c,d)實驗結果。(a,c)橫向超分辨和衍射受限的低分辨成像結果;(b,d)三維超分辨動態成像結果(顏色代表軸向信息)。

 

負責人劉旭教授介紹,對細胞膜附近的細胞器進行三維快速超分辨成像,可以為亞細胞研究提供可能,揭示生命內在規律。對此,劉旭教授舉了如下例子:過去進行藥物效果實驗,大多只能通過整體的結果研究來了解藥物療效,而無法研究藥物是如何穿透細胞膜,如何運動以及如何相互作用的。未來就可通過MAIM顯微鏡,了解這些動態過程,從而大大提高各種研究的效率。這一新穎的成像技術已經研製成儀器,正在產業化。

本項研究的合作單位包括中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儀器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244-4

部分圖片由課題組提供

(文 柯溢能/攝影 盧紹慶)

相關焦點

  • 潘雷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光學成像小談
    本人2009年有幸參與一個973項目申報,內容就是發展超分辨光學成像研究蛋白質組學,但是最終沒有成功,不過對超分辨光學成像知識略知一二了。1.「趕超」遠場解析度的方法有個途徑:遠場超分辨光學成像(此次諾貝爾化學獎);近場超分辨光學成像。這兩種超分辨的思維與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顯微鏡製造和顯微觀察技術幫助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細菌和微生物,人類生命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診斷由此邁上發展快車道。近些年,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迅速拓展,我國相關行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這條新信息在包含數千萬個神經元的神經網絡中又如何傳輸?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從儀器對活細胞的友好程度以及所體現的時間效率等角度考慮,李輝認為,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將會在未來的應用市場中大有用處。「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是一種典型的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方法。在儀器光學和控制上,我們需要解決如何產生高質量的結構光以及同步切換的問題;在計算上,我們需要設計圖像重建算法來實現高保真和高效率的超分辨圖像重建。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問: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效率比較低,在應用於超分辨成像時發光會不會比較弱,單個顆粒的亮度是多少,與螢光染料相比呢?能否更好的應用於生物超分辨成像中?答:可以提高參雜濃度來提升亮度,上轉化材料抗淬滅性好,一般能亮更久,在生物成像中就可以做長時間STED成像。22.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已應用於中外研究機構  中新網蘇州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簡稱「超分辨光學顯微鏡」)12月26日在蘇州通過驗收
  • 匡翠方:讓國產高端光學顯微鏡走向世界
    它的研發將有力地促進疾病的診斷、療效的監測、新藥物的開發等。在各種類型的顯微鏡中,電子顯微鏡和原子顯微鏡雖擁有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難以進行活體細胞的觀測。傳統的光學顯微鏡雖然可以克服這個缺點,但在應用方面存在著諸多限制,例如樣品普適性差、解析度偏低、信息維度單一等。這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就像魔咒一樣束縛了科學家的思維。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基於光子晶片的超分辨顯微鏡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R 博士生(華中科技大學)01導讀近日,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物理與技術系的Helle和他的同事提出用光子集成電路來產生結構照明顯微鏡(SIM
  • 關於光學成像和光學傳輸的一些新發現
    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三維x射線成像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非常詳細地顯示笨重的材料-這是常規成像方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解開從電池到生物系統等無數物質的結構信息的線索。
  • 無極子誘導的強光熱非線性及光刻結構的超分辨定位成像
    他們研究發現利用亞波長矽結構所支持的光學anapole模態,可以獲得比體態矽高3到4個數量級的光熱非線性。基於此機制,他們提出了一種高效動態的全光調控方式,實現了對納米矽盤光散射響應接近100%的調製幅度。研究還發現,利用簡單的掃描雷射共聚焦顯微系統對納米矽盤散射成像,能夠得到具有亞波長特徵尺度的成像光斑,並展示了對亞波長矽結構的精度高達40納米的遠場超分辨定定位成像。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打開APP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42:50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和物理學院的團隊緊密合作,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紅外與雷射工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特約專欄於2020年3期正式上線啦!此次專欄由陳錢、趙慧潔、左超三位老師精心策劃,涵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相關領域熱點研究方向。廣大讀者請隨小編一道,來了解下國內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