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李輝和他的團隊聚焦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與系統,從新的角度設計光學成像系統,結合數字圖像處理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成像的分辨能力和圖像信息獲取效率,輸出自主研製的儀器設備,為生物學研究專家提供稱手的「武器」。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特異性螢光劑和成像系統,這就可以幫助實時引導外科醫生切除卵巢癌患者中額外的腫瘤,對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或將帶來巨大幫助。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癌症成像技術推動癌症研究的多篇突破性進展。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中,可以區分線粒體的輪廓,但其解析度卻無法超越0.2微米。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向納米尺度的邁進血紅細胞,細菌,酵母菌以及遊動的精子。當17世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生物現象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了。這就是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誕生。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一方面聚焦冷凍電鏡、分子成像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但更多的在顯微成像和圖像數據分析在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實踐、具體研究上展開討論,旨在推廣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使更多的科研人員嘗試將此作為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會議第首位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源教授,演講主題為"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在鼠腦缺血模型中的應用"。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本次講壇的主要話題包括基於光學原理各種顯微成像技術的開發技術研究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
前沿技術+應用實例 生物成像網絡會議即將召開
生物成像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對於人類健康研究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生物成像是了解生物體組織結構,闡明生物體各種生理功能的一種重要研究手段。它利用光學或電子顯微鏡直接獲得生物細胞和組織的微觀結構圖像,通過對所得圖像的分析來了解生物細胞的各種生理過程。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
-
【收藏】生物成像技術乾貨視頻回放速遞!
《質譜成像新技術與腫瘤代謝及分子病理診斷應用研究進展》(暫無視頻)賀玖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質譜成像(MSI)是一種無需標記、靈敏,可對單分子或多種分子同時進行成像分析的分子影像技術。自主研發了AFADESI-MSI技術及空間分辨代謝組學方法,實現了對生物組織中內源性代謝物的高靈敏、高覆蓋的成像分析,可進行腫瘤原位代謝組學研究,發現與腫瘤演進、分型和分期等相關生物標誌物,實現基於代謝標誌物的多指標分子病理診斷。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作為感知真實三維世界的重要信息獲取手段,為重構物體真實幾何形貌及後續的三維建模、檢測、識別等方面提供數據基礎。以光信號為載體的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融合光電子學、信息光學、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多學科為一體,具有非接觸、高精度、點雲重建效率高等優點,已發展成為光學計量和光信息學的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之一。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電鏡新應用、國產進口新技術年終探討——2018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
電子顯微學之熱點應用探討:中國應用研究百花齊放 碳納米管由於其高機械強度、優越導熱性能、可調的電學性能等成為時下研究的熱點,清華大學姜開利教授分享了一維和二維碳納米材料的多種快速表徵技術,包括掃描電鏡下識別碳納米管的導電性和帶隙、蒸汽凝結輔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瑞利散射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