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2021-01-15 機經網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成功地將多幀重構算法用於雙光子成像,採用自主研發的自適應光學模塊和相位補償方法,實現了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3倍提升,信噪比提升也超過3倍;又開發了新型自適應光學方法用於提高雙光子成像質量。該方法使1mm左右的深層腦組織成像時,成像解析度提升1倍,信噪比提升5倍。  

  螢光成像的理論基礎是螢光物質被激發後所發射的螢光信號的強度在一定的範圍內與螢光素的量成線性關係。螢光成像系統包括螢光信號激發系統(激發光源、光路傳輸組件)、螢光信號收集組件、信號檢測以及放大系統(CCD、PMT);螢光信號收集系統主要包括振鏡式的掃描系統和擺頭式掃描系統。振鏡式的掃描系統通過快速擺動反射鏡將反射光信號捕獲,而擺頭式掃描系統通過平移探頭來實現等距信號的捕獲。  

  雙光子顯微鏡帶有的超高靈敏度的直接探測器能記錄組織深層最細微的內部結構。多達7個的外置通道以及光譜拆分軟體充分支持多色的多光子實驗。再結合高速12kHz掃描頭和最大掃描視野,將軸向位移減至最小,有效地收集來自深層組織的微弱光子,使圖像更明亮,將對標本的光毒性減至最小。

       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是結合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激發技術的一種新技術。雙光子激發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螢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在經過一個很短的所謂激發態壽命的時間後,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螢光分子是相同的。雙光子激發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為了不損傷細胞,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高能量鎖模脈衝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發出的雷射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其脈衝寬度只有 100 飛秒,而其頻率可以達到 80 至 100 兆赫。在使用高數值孔徑的物鏡將脈衝雷射的光子聚焦時,物鏡的焦點處的光子密度是最高的,雙光子激發只發生在物鏡的焦點上,所以雙光子顯微鏡不需要共聚焦針孔,提高了螢光檢測效率。  

  配備固定載物臺的雙光子顯微鏡能提供最佳的機械穩定性,將電噪聲幹擾減至最低,可以說是專為活體標本及電生理而設。而可遠程操控的2孔切換物鏡轉盤能實現無振動切換避免給複雜高穩定要求的實驗帶來幹擾。物鏡帶防腐蝕陶瓷表面,以及延展至紅外範圍的色差校正,是同時進行多光子成像以及電生理數據記錄的理想工具。  

  一些配備前置補償的飛秒級雷射器和OPO雷射器的雙光子顯微鏡,所有紅外雷射器的操控,包括前置補償單元的微調等,都能由徠卡軟體完成。有了OPO雷射器之後,紅色和綠色螢光都能同時被激發了,從而達到更好更清晰的記錄效果。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北京大學教授施可彬團隊合作,研製出首臺短波長(520納米)激發的雙光子顯微系統。目前,無需標記物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的缺乏,限制了對微血管的體內研究。以往採用藍寶石雷射器(波長範圍:700-1000納米)作為光源的普通雙光子顯微系統給血管成像時,由於血管自身幾乎不發螢光,需要提前在血管中注射螢光染料。近年來,科研人員發現紅細胞在可見光飛秒雷射激發下可發出微弱的自發螢光信號。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該成像設備的研製為深層在體高解析度獲取腫瘤和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血管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提供有效成像設備。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3.2 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寬場螢光顯微鏡低對比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系統中加入結構光照明調製來解決,如正弦條紋照明裝置,這樣就可以通過算法重建得到光學切片圖像,這種方法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且成像速度較快。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研究員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梁棟研究員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鄭傳勝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跨尺度光聲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研究員宋亮、副研究員劉成波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Jun Zou團隊合作,研製出基於自由空間光傳輸和MEMS高速掃描成像的跨尺度光聲顯微成像技術,實現相同時間尺度,活體小動物從微觀到宏觀的跨尺度無創高速成像。
  • 中國科學家實現清醒獼猴超6個月雙光子成像—新聞—科學網
    (項目編號:30525016)等經費的支持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在清醒獼猴長時期雙光子成像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雙光子成像技術因其能以單細胞甚至單突觸解析度觀察腦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近年來在神經科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不過,由於大動物存在腦表面組織增生嚴重、腦組織跳動大、基因編碼探針的表達效率低等困難,清醒獼猴腦部神經活動長時期的雙光子成像一直未能實現,是該領域研究中一個國際公認的技術瓶頸。
  • 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中標公告
    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的委託,就「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項目(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MI)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MI  項目名稱: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  項目聯繫人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傳統成像方式有裂隙燈顯微成像,共焦距顯微成像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OCT)三種。裂隙燈顯微成像由雙目望遠鏡和長、寬、入射角可調的光源組成,最早應用於角膜成像中,但無法獲得細胞層面的信息。共焦距顯微成像使用小孔濾去焦距外的信號,可獲得細胞解剖學和密度信息,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
  • 在不影響解析度的情況下,將雙光子顯微鏡成像速度提高5倍!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影響解析度的情況下將雙光子顯微鏡成像速度提高五倍這種創紀錄的成像速度將使科學家們,能夠觀察到以前過於短暫而無法用當前最先進顯微鏡成像的生物現象。在光學學會(OSA)出版的《光學通訊》(Optical Letters)期刊上,由香港中文大學Shih-Chi Chen領導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將一種稱為壓縮成像的計算成像方法,與一種更快的掃描方法結合起來。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來源: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有一條特別的畫廊,陳列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而是大腦的成像圖。科學家們利用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將這一經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手筆還原,比藝術作品更多了一絲神秘。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科研人員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雙光子成像速度,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聲光成像掃描技術開發的雙光子隨機掃描技術,將成像速度提高到千赫茲速率,實現毫秒級的光學記錄,可對細胞膜電壓進行記錄,但是犧牲了解析度。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深圳先進院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創新高
    本年度深圳先進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員從基金委五個科學部分別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數創歷史新高,充分體現了深圳先進院多學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同時,大部分獲資助者具有良好的產業化背景,也體現出深圳先進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學術引領服務產業的特色。
  • 深圳先進院等在腫瘤光聲分子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副研究員團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Jonathan教授團隊、韓國高麗大學化學系Jong Seung教授團隊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順磁性金屬卟啉類物質光聲成像機理,發現以金屬錳為中心的德克薩卟啉衍生物(錳德克薩卟啉:MMn)存在順磁性、德克薩卟啉強吸收性、無螢光發射損耗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