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2020-12-07 Photometrics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從本周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系列,和大家一起探討前沿的顯微成像技術以及他們對科研相機的相關性能要求。

首期我們的主角是近年來廣受關注和發展的光片螢光顯微鏡(Light 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光片螢光顯微鏡的誕生

大家知道,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通過物鏡將激發光聚焦,同時收集樣品的螢光信號成像。觀察其照明方式(圖1)不難發現,雖然焦平面上的光最強,但其上下的樣品也會被照亮,導致以下局限性:

引入額外的光毒性,影響樣品生物活性,甚至造成細胞死亡;成像焦平面以外的幹擾信號進入圖像,導致圖像解析度和反差降低。

圖1 寬場顯微鏡照明方式示意(Brad Amo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雷射掃描共聚焦使用點掃描方法,通過在探測端引入針孔,濾除了焦平面以外的雜散光,使解析度,特別是Z軸方向的解析度得到了提升,能夠實現三維成像。但是,當激發光聚焦時,仍然會照亮上下區域(圖2)。由於使用點掃描方式成像,為達到較快光的速度,光束照射每個點的時間很短,成像元件(PMT)的量子效率又很低,需要更強的激發功率。與傳統寬場螢光顯微鏡相比,光漂白和光毒性更加嚴重。

圖2 雷射掃描共聚焦照明方式示意:左圖(單點被照亮時)右圖(掃描成像)(Adapted from Brad Amo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1990年發明的雙光子雷射掃描顯微鏡是減少光毒性的一個好方法。由於使用近紅外雷射照明,對活體樣品的光毒性大大降低,並且能夠穿透更深的樣品。但是,雙光子的信號很弱,採集速度非常慢,不適合對大樣品進行動態成像。而且其昂貴的成本也限制了應用範圍。

聽起來要同時滿足大視野,高解析度,高速度和低的光損傷是一件令人頭禿的事,不過這是難不倒科學家們的。

事實上早在1903年,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和西登託夫(Henry Siedentopf)就發明了通過一個狹縫生成光片照明的超顯微鏡(Ultra microscope),但是他們的方法並未進一步發展到螢光成像。

直到1993年,華盛頓大學Voie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正交平面螢光切片技術 (Orthogonal Plane Fluorescence Optical Sectioning,OPFOS)。

2004年,Ernst Stelzer和同事進一步發展了這個idea,搭建出一臺新的螢光顯微鏡,他們稱之為SPIM(單平面照明顯微鏡, Selective / Single 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光片螢光顯微鏡

什麼是「光片」?

光片顯微鏡與傳統顯微鏡的不同在於激發光的照明方式。它的照明光是一張與成像面平行的薄薄的「光片」(圖3),只有焦平面的樣品被照亮,而其上下的樣品不受影響。

圖3 光片顯微鏡照明方式示意

和傳統螢光照明方式相比,光片照明有如下優點:

提高了圖像和背景的反差(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和軸向解析度:光片照明技術保證了焦平面上下的樣品不會被激發,具備和共聚焦顯微鏡類似的光學切片功能減少了光漂白和光毒性:與傳統的螢光照明技術相比,光毒性可以被降低20-100倍,這樣,我們就能在更接近生理狀態的條件下,對活體生物樣品進行長時間的三維成像;與雷射共聚焦和雙光子顯微鏡使用低QE的PMT的點掃描成像相比,光片顯微鏡使用高QE的CCD或sCMOS相機進行面成像,大大提高了成像速度和圖像的信噪比。共聚焦需要幾分鐘甚至幾小時才能拍完的樣品,用光片顯微鏡只需要幾秒到幾分鐘。因此,光片顯微鏡也特別適合用於大樣品成像。

在多數光片系統中,光學元件是固定的,需要移動樣品 (或使光片從xyz方向掃過樣品) 來獲得完整的3D圖像。通過移動或旋轉樣品,可以對大樣品進行成像,並從多個角度拍攝,將這些多視角圖像通過特別算法融合在一起後,能夠進一步提高圖像解析度,並修正一些光片技術特有的缺陷。

總之,光片螢光顯微鏡從設計原理上,大大降低了激發光對活體樣品的光毒性和光漂白,天生具有光學切片能力,使用高量子效率的CCD或sCMOS探測器,是大視野,高速,高解析度三維活體顯微成像的理想工具。

「光片」的實現

產生光片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光路中引入一個圓柱形透鏡。通過該透鏡的光,寬度維持不變,但在高度上被壓縮成平面 (圖4),然後通過照明物鏡,在焦面上形成「光片」。成像物鏡垂直於照明物鏡放置,並聚焦在光片上獲取螢光信號。

圖4 圓柱形透鏡 (Edmund光學)

使用這種方法生成的光片,其寬度和厚度由照明物鏡的NA值決定。如圖5所示,照明光束的實際形狀是一個兩頭寬,中間細的「沙漏」形。ω0為光束腰厚度,也就是光片厚度,b為均勻照明寬度,也就是有效視野。

圖5 光片特性(箭頭指示激發光束的方向

有如下公式:

因此,使用NA較小的照明物鏡,能夠實現較寬範圍的均勻照明,即視野更大;但是相應的,光片的厚度也越大,導致軸向解析度降低。而高NA物鏡產生的光片視野會比較小,但軸向解析度較好。

要注意的是,如果成像物鏡的NA值很高,使得其景深小於光片的厚度,那麼系統的軸向解析度主要是由成像物鏡的景深決定。但這時會產生普通螢光照明時具有的問題,即焦面上下的部分樣品會被照亮,不必要的光毒性和雜散光會對成像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成像物鏡的NA值較低,光片厚度比它的景深要小,那麼系統的軸向解析度就由光片的厚薄來決定。

好啦!說了這麼多,大家對光片顯微鏡是否有了一個基本印象了呢?什麼?有點抽象?別急,在後面幾期中,我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光片」的各種實現方式和不同的光片顯微鏡應用,敬請期待!

References

Huisken J, Swoger J et al. (2004) Optical sectioning deepinside live embryos by selective 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cience. Aug 13;305(5686):1007-9

Huisken, J. & Stainier, D. Y. R. (2009) Selective 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Development. Jun;136(12):1963-75.

VoieA. H., Burns, D. H., Spelman, F. A. (1993) Orthogonal-plane fluorescenceoptical section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macroscopic biologicalspecimens. J Microsc. Jun;170(Pt 3):229-36.

Weber M, Mickoleit M and Huisken J (2014) Light Sheet Microscopy. Methods in Cell Biology. Jan 01; 123:193-215.

相關焦點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1. 螢光螢光是當分子受到光激發時,電子從基態躍遷到不穩定狀態的激發態,電子從第一激發單重態的最低振動能級回到基態並發出輻射的光。螢光光譜包括激發譜和發射譜兩種。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圖2 雙光子螢光對角膜細胞結構成像 [1]內源分子的種類可通過螢光的光譜、強度、螢光壽命進行分辨,雙光子成像有雙光子螢光強度成像、雙光子螢光壽命成像和二次諧波產生成像三種。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由鈦寶石近紅外光源、3維掃描組塊,光展寬器、衰減器、顯微物鏡和光電倍增管構成,有5D雷射掃描顯微鏡(圖3)和多光子斷層掃描儀MPTflex兩種裝置。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利用螢光壽命進行成像的技術叫螢光壽命成像(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FLIM),可以在螢光強度成像之外,更加深入地進行功能性精準測量,獲取分子構象、分子間相互作用、分子所處微環境等常規光學成像難以獲得的信息。螢光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是Stokes位移,即激發峰和發射峰之間的波長差異(圖2)。通常發射光波長比激發光波長更長。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新聞| AR螢光技術讓您實時觀察腦血管血流情況 -徠卡顯微系統副...
    ,在洛杉磯舉行的2017 AANS美國神經外科年會上,徠卡基於手術顯微鏡的增強現實螢光成像技術AR螢光(MFL800)正式上市,這個血管螢光突破性的新技術,可以將近紅外螢光成像與白光圖像相結合,讓神經外科醫生在雙目鏡筒中實時觀察解剖結構及螢光效果,為手術決策提供實時有效的信息。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由香港大學(HKU)電氣與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項目負責人Kevin Tsia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編碼光片陣列顯微術(CLAM)。它可以高速進行3D成像,並且具有足夠的功率效率和柔和度,能夠在掃描過程中以現有技術無法達到的水平保存活體標本。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線粒體基質(a)和核纖層蛋白(b)的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結果(圖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報導了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可重構的編碼非相干光片陣列實現並行螢光體成像
    生物體系複雜系統的動態觀測仍依賴於光學顯微鏡。為適應不同研究體系,光學顯微鏡的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提高解析度以及增大視場範圍。以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為目的的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如受激損耗螢光顯微術、光敏定位顯微術等,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光片螢光顯微鏡以大視場、多尺度、以及低損傷等優勢,在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組織三維成像等研究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 什麼是倒置螢光顯微鏡及其主要應用領域是哪些
    倒置顯微鏡具有在培養瓶或培養皿內進行顯微觀察的特點,可以觀察不經染色的透明活體 ; 落射螢光顯微適用於螢光顯微術。該儀器特別適用於對活體細胞和組織、流質、沉澱物等進行顯微研究,是生物學,細胞學,腫瘤學,遺傳學,免疫學等研究工作的理想儀器。可供科研、高校、醫療、防疫和農牧等部門使用。倒置螢光顯微鏡是由倒置顯微鏡和落射螢光顯微鏡組成。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
  • 奧林巴斯等品牌顯微鏡的成像分析介紹
    當前數碼成像系統中較常應用的感光器件規格如下:1英寸(靶面尺寸為寬12.7mm*高9.6mm,對角線16mm),2/3英寸, 1/2英寸,1/3英寸,另外有時也用到1/1.8英寸,1/2.5英寸的CCD/CMOS感光器件。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這就使得螢光成像技術成為了無可替代的,生物學家現今最為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而隨著近些年來各種新型的顯微技術的出現,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microscopy),相干拉曼成像(CARS),超解析度顯微技術(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光片顯微技術(lightsheet microscopy)等使得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速度,成像深度等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