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2020-11-24 科學網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線粒體基質(a)和核纖層蛋白(b)的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結果(圖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報導了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2019年10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光可控螢光蛋白mEosEM,它可以在四氧化鋨(OsO4)處理和Epon包埋後的樣品中保留螢光,從而改善SR-CLEM的使用。

據介紹,超解析度相關光電子顯微鏡(SR-CLEM)是在細胞超微結構的背景下,以納米級成像特定分子的強大方法。Epon環氧樹脂包埋為SR-CLEM提供了優勢,包括超微結構保護和高質量切片。但是,Epon包埋消除了大多數螢光蛋白的螢光。

更多閱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官網報導

徐濤,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獲得者。目前主要從事糖尿病分子機制和超分辨成像技術研究,在囊泡分泌調控的分子機制、GLUT4儲存囊泡轉運及其調控機制、鈣釋放激活鈣離子通道(CRAC)的激活機制和分子構成、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績。(據中科院大學網站、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徐平勇,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核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研究方向:1)發展新型螢光蛋白和小分子探針及其相關的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新技術和方法。2)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成像新技術新方法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據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附:英文原文

Title: mEosEM withstands osmium staining and Epon embedding for super-resolution CLEM

Author: Zhifei Fu, Dingming Peng, Mingshu Zhang, Fudong Xue, Rui Zhang, Wenting He, Tao Xu, Pingyong Xu

Issue&Volume: 2019-10-14

Abstract: 

Super-resolution correlativ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SR-CLEM) is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imaging specific molecules at the nanosca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ellular ultrastructure. Epon epoxy resin embedding offers advantages for SR-CLEM, including ultrastructural preservation and high quality sectioning. However, Epon embedding eliminates fluorescence from most fluorescent proteins. We describe a photocontroll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mEosEM, that can survive Epon embedding after osmium tetroxide (OsO4) treatment for improved SR-CLEM.

DOI: 10.1038/s41592-019-0613-6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613-6

相關焦點

  • 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發展了第一個常規電鏡制樣後保持螢光的光轉化螢光蛋白,首次實現了Epon後固定的同層超薄樣品的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極大地促進了超分辨光鏡和電鏡成像領域的發展,有望在生物學中廣泛應用。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特定位置組裝成蛋白質機器進而發揮生物學功能,因此研究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精確定位對於揭示蛋白質機器的組裝和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科學家在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上取得重要進展
    電子顯微鏡具有亞納米尺度的空間解析度,是生命科學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然而在電鏡圖像中定位目標蛋白具有很大的挑戰。他們發展了第一個常規電鏡制樣後保持螢光的光轉化螢光蛋白,首次實現了Epon後固定的同層超薄樣品的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極大地促進了超分辨光鏡和電鏡成像領域的發展,有望帶來生物學中的廣泛應用。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當通過完整的頭骨對小鼠大腦進行光學成像時,由於強烈的斑點噪聲和圖像失真,神經系統的細微結構難以顯現。這在神經科學研究中是個問題,因為小鼠被廣泛用作模型生物。由於目前使用的成像技術的限制,頭骨必須被刪除或薄,以顯微鏡研究腦組織下的神經網絡。因此,有人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以實現活體組織的深層成像。例如,近年來,三光子顯微鏡已成功地用於小鼠頭骨下的神經元成像。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最近,基於探針SR成像技術的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和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STORM),以及藉助螢光基團隨機激活特性的螢光光敏定位顯微鏡(FPALM)都已經取得了成功。   通過基於探針的SR成像技術,可以獲得多張原始圖像。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用於體內成像的無透鏡螢光顯微鏡
    顯微鏡在生命科學領域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工具,它們的應用已經擴展到了臨床實踐中。通過顯微鏡,醫生可以對眼睛展開檢查,檢查組織是否有癌症跡象,並藉助其進行手術。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註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螢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致力於光學超分辨成像技術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新型超分辨技術。2015年當選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和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學分會常務委員。由於螢光分子的取向與所標記的生物結構相關,螢光偏振成像可以揭示標記樣本的結構信息。儘管X射線晶體學或電子顯微鏡可以獲得單個蛋白質或大分子裝配體的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需要非常複雜的樣品製備方法,不適合活細胞成像。近場成像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AFM)也可以提供與結構信息,但是被限制於樣本表面的研究。
  • 2014-2015年度電鏡新品盤點
    據介紹,GeminiSEM系列電鏡可用於對任意樣品進行高襯度和低電壓成像。其中的Gemini 500熱場發射掃描電鏡可提供更低的加速電壓,如500V、300V來成像。同時Gemini 500特別關注提高了不導電樣品在低電壓下的解析度,其在標準模式下,500V的加速電壓下,二次電子圖像解析度就可以達到1.2nm。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常規的染色質成像方法,如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FISH),需要對染色質DNA進行固定與變性處理,不能實現對活細胞的實時成像。因此,發展高時空分辨的染色質可視化工具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1-4】。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OCT成像速度快,可獲得角膜層次結構信息,成像深度大,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雙光子顯微成像成像深度大,解析度在亞細胞水平,可獲得細胞代謝和基質結構的信息。細胞代謝信息可通過對細胞內源性分子(如NAD(P)H和FAD)螢光成像獲得(圖2,其中紅色為NAD(P)H,綠色為FAD),基質結構信息可通過膠原蛋白纖維的二次諧波產生獲得。
  • 深圳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觀測到滅活新冠病毒真貌
    冷凍電子顯微鏡樣品經過超低溫冷凍、斷裂、鍍膜制樣(噴金/噴碳)等處理後,通過冷凍傳輸系統放入電鏡內的冷臺(溫度可至-185℃)即可進行觀察。其中,快速冷凍技術可使水在低溫狀態下呈玻璃態,減少冰晶的產生,從而不影響樣品本身結構,冷凍傳輸系統保證在低溫狀態下對樣品進行電鏡觀察。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Kevin Tsia博士(右一)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可以使3D螢光顯微鏡更高效,更不損壞。在這些平臺上,單個3D快照需要在標本上重複照明,標本的光照強度通常是日光的數千倍至百萬倍,這很可能會損壞標本本身,因此不利於長期用於各種解剖學、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生物成像。此外,這些平臺通常很快耗盡有限的螢光「預算」——這是一個基本限制,即螢光燈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照明產生,然後在一個稱為「光漂白」的過程中永久消失,這就限制了在一個樣本上可以執行多少圖像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