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2021-01-16 光波常

角膜提供了眼睛的大部分折射能力,由5層組成(圖1),從外到內依次是上皮層,鮑曼層、基質、角膜後彈力層(間質膜)、內皮層。

圖1 角膜的組織學結構

上皮層負責阻擋異物落入角膜,厚約50μm,由三種細胞構成,從外到內依次是表層細胞、翼細胞和基底細胞。只有基底細胞可進行有絲分裂和分化,基底細胞的補充是由從角膜邊緣的幹細胞完成的。翼細胞由基底細胞分化而來,處於中度分化狀態,形狀像羽翼。表層細胞完全分化,不斷脫落。基底細胞下方有一層基底膜,由基底細胞分泌而來。

鮑曼層是一層無細胞結構的薄膜,厚8~12μm,主要成分為雜亂交織的膠原蛋白纖維。

基質厚約450μm,佔角膜厚度的90%,是維持角膜形狀、強度和透明性的主力,由規則分布的膠原蛋白纖維、基質細胞和基質外成分構成。基質結構中,長度和直徑均一的膠原蛋白平行分布,構成片晶結構,多個片晶製成起整個基質。基質細胞通過合成膠原蛋白和基質外成分對基質進行保養和再生。基質部分通過水合作用對角膜的含水量進行調控。

角膜後彈力層(間質膜)是內皮層的基底,由膠原分子和糖蛋白構成,厚度隨年齡增大而增長,新生兒厚約3~5μm,老年人厚約10~15μm。

內皮層厚5μm,由單層多角細胞構成,代謝水平高,負責抽運水分子,調控角膜的水合作用。

角膜的生理學基礎主要介紹營養供給與氧氣供給。角膜獲得營養物質是通過眼房水和邊緣的毛細血管獲得,而氧氣是通過淚膜中的擴散獲得。角膜在睜眼時有氧呼吸產生ATP供能,睡眠時無氧呼吸產生ATP供能。當角膜發生病變時會影響角膜的代謝方式。

傳統成像方式有裂隙燈顯微成像,共焦距顯微成像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OCT)三種。裂隙燈顯微成像由雙目望遠鏡和長、寬、入射角可調的光源組成,最早應用於角膜成像中,但無法獲得細胞層面的信息。共焦距顯微成像使用小孔濾去焦距外的信號,可獲得細胞解剖學和密度信息,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OCT成像速度快,可獲得角膜層次結構信息,成像深度大,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

雙光子顯微成像成像深度大,解析度在亞細胞水平,可獲得細胞代謝和基質結構的信息。細胞代謝信息可通過對細胞內源性分子(如NAD(P)H和FAD)螢光成像獲得(圖2,其中紅色為NAD(P)H,綠色為FAD),基質結構信息可通過膠原蛋白纖維的二次諧波產生獲得。

圖2 雙光子螢光對角膜細胞結構成像 [1]

內源分子的種類可通過螢光的光譜、強度、螢光壽命進行分辨,雙光子成像有雙光子螢光強度成像、雙光子螢光壽命成像和二次諧波產生成像三種。在強度成像中,同種分子不同的氧化還原狀態信號不同,反應了新陳代謝信息。在螢光壽命成像中,同種分子處在不同微環境時所發螢光的持續時間不同,據此可判斷其是否與蛋白質結合,從而判斷代謝狀態。二次諧波成像中,近紅外雷射可激髮膠原蛋白產生二次諧波,獲得基質層結構信息。

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由鈦寶石近紅外光源、3維掃描組塊,光展寬器、衰減器、顯微物鏡和光電倍增管構成,有5D雷射掃描顯微鏡(圖3)和多光子斷層掃描儀MPTflex兩種裝置。

圖3 雙光子顯微成像設備示意圖 (a) 5D雷射掃描顯微鏡 (c)MPTflex [1]

圖4使用多光子斷層掃描儀MPTflex 獲得,展示了線粒體較少的上皮層表層細胞(圖4(a),圖4(b)),線粒體中等的翼細胞(圖4(c)),線粒體較多且集中在細胞核附近的基底細胞(圖4(d)),鮑曼層存在基底細胞(圖4(e),圖4(f)的紅色)和膠原蛋白(綠色),基質層存在豐富的膠原蛋白(圖4(g),圖4(h)的綠色)和少量基質細胞(箭頭),角膜後彈力層內源螢光信號強(圖4(i)),但膠原蛋白的無規則分布阻礙了二次諧波產生,內皮層線粒體密集(圖4(j))。

圖4 多光子斷層掃描儀MPTflex對細胞不同層次形態成像 [1]

而使用二次諧波成像可獲得基質層膠原蛋白結構(圖5)。

圖5 二次諧波對基質部分膠原纖維的成像 [1]

雙光子成像可對角膜上皮層進行形態學和新陳代謝分析(圖6),來進行角膜移植前的評估。其中主要評估的是角膜內皮層的細胞密度狀態,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代謝狀態分析內皮層病理學狀態。雙光子成像還可以分辨角膜疾病,圖7為角膜上皮層成像,其中(a)為正常角膜,(b)為圓錐形角膜,(c)為棘阿米巴角膜炎,細胞形態有明顯變化。圖8為無病理及患有圓錐角膜及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基質的二次諧波成像,(a)為正常角膜,(b)為圓錐形角膜,(c)為棘阿米巴角膜炎,病理組織的二倍頻信號異於正常組織。

圖6 多光子顯微鏡對角膜進行角膜移植前評估 [1]圖7 無病理組織(a),圓錐角膜症組織(b)及棘阿米巴角膜炎組織(c)的雙光子形態學成像 [1]圖8 無病理組織(a),圓錐角膜症組織(b)及棘阿米巴角膜炎組織(c)的二倍頻成像 [1]

眼角膜病變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傳統成像方法(如裂隙燈顯微成像、共焦距顯微成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無法對活體角膜細胞成像,獲得有關細胞的代謝水平和角膜基質組織結構的信息。雙光子成像通過激發內源特異性螢光和二次諧波,獲得角膜細胞形態、新陳代謝狀況和基質結構的信息,從而可以在角膜移植和病理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

往期精彩: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六:多光子顯微鏡用於體內神經元成像的多種技術

參考文獻:

[1] König, Karsten. Multiphoton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

相關焦點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科研人員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雙光子成像速度,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聲光成像掃描技術開發的雙光子隨機掃描技術,將成像速度提高到千赫茲速率,實現毫秒級的光學記錄,可對細胞膜電壓進行記錄,但是犧牲了解析度。
  • 雙光子顯微鏡知多少
    對於顯微成像技術包含:寬場螢光顯微鏡、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轉盤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等多種成像方式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使用包括共聚焦顯微鏡在內的傳統的螢光顯微鏡,由於被觀測的信號會受到樣本組織的散射和吸收,根本無法穿透如此深的組織進行成像。而雙光子顯微鏡的發明,則為此類研究帶來了希望。雙光子顯微鏡特有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再加上其工作波長處在紅外區域等特點,令其在生物體組織內的穿透深度大大提高3,使得雙光子顯微鏡成為神經科學家進行活體神經成像最理想的工具。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雙光子顯微鏡30年:當螢光分子遇見飛秒雷射
    和很多偉大的科學發明一樣,雙光子顯微鏡的出現也有一點偶然,但正是那瞬間的靈感為生物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成像技術:雙光子激發螢光顯微鏡
  • 高速雙光子顯微鏡可用於小鼠大腦成像
    高速雙光子顯微鏡可用於小鼠大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9 14:39:21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J.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光學相干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非侵入性顯微技術常用於活體組織的體內成像。當光通過生物組織等渾濁物質時,會產生兩種光:彈道光子和多重散射光子。彈道光子直接穿過物體,沒有經歷任何偏轉,因此被用來重建物體圖像。
  • 在不影響解析度的情況下,將雙光子顯微鏡成像速度提高5倍!
    使用這種新方法在不到一秒時間內獲得了花粉顆粒的雙光子顯微鏡圖像,使用傳統的方法這將需要五倍的時間。這種基於壓縮傳感的雙光子顯微鏡方法,將有助於可視化神經網絡或同時監測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通常,神經元在10毫秒的時間尺度上傳輸信號,而傳統系統太慢了。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從本周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系列,和大家一起探討前沿的顯微成像技術以及他們對科研相機的相關性能要求。雙光子雷射掃描顯微鏡是減少光毒性的一個好方法。>20-100倍,這樣,我們就能在更接近生理狀態的條件下,對活體生物樣品進行長時間的三維成像;與雷射共聚焦和雙光子顯微鏡使用低QE的PMT的點掃描成像相比,光片顯微鏡使用高QE的CCD或sCMOS相機進行面成像,大大提高了成像速度和圖像的信噪比。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什麼是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上世紀以來,人類陸續發現了包括X射線、全息照相法、CT、電子顯微鏡、MRI磁共振成像、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在內的多種成像技術。程和平院士據程院士介紹,雙光子顯微鏡其實不是新鮮事物,1930年代,M·Goeppert Mayer就提出了雙光子吸收躍遷的基本原理;1960年代,雷射器的發明使得雙光子效應被驗證和應用;1990年,Denk,Webb發明了第一臺雙光子顯微鏡,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如今,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是活體動物神經成像的經典方法。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報告是我們北京大學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的一款微型化新型顯微鏡--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 它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大腦活動的奧秘。  一、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成像技術至關重要,它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生物醫學發展的歷史大半部是成像技術的發展史。從上世紀至今,我們醫學一些大的進步往往都伴隨著成像技術的突破。
  • 鑫圖參與國家重點項目—「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該項目以研發及產業化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為主要目標,力圖在"適用於雙光子成像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基於中空貝塞爾淬滅光場調控的STED 成像技術" 等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在長工作距離顯微物鏡、飛秒雷射器和CMOS 相機等核心部件能自主研發,實現高端光學顯微鏡的技術創新與裝備國產化。項目研發團隊是由多名在光學顯微成像領域有著豐富研究與產業化經驗的資深人員組成,在雙光子顯微成像、STED超分辨成像及儀器化開發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基礎。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團隊核心成員楊延龍博士如是說。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2克。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生物學:擊敗光學顯微鏡的極限,一次一個光子!
    傳統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受到光線聚焦程度的限制,這被稱為衍射極限。超解析度顯微鏡是一項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技術,它克服了這些限制,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精確控制單個螢光分子以規避光的衍射極限。螢光對於生物成像非常重要,例如,在稱為多光子顯微鏡的成熟的深部組織成像技術中。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製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