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AR螢光技術讓您實時觀察腦血管血流情況 -徠卡顯微系統副...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徠卡顯微系統副總裁Maxim Mamin於2017年11與17日來華,並於當日接受了「神外前沿」公眾號的專訪,對徠卡即將在國內上市的MFL800研發初衷與技術問題進行了獨家的解讀。


神外前沿訊,在洛杉磯舉行的2017 AANS美國神經外科年會上,徠卡基於手術顯微鏡的增強現實螢光成像技術AR螢光(MFL800)正式上市,這個血管螢光突破性的新技術,可以將近紅外螢光成像與白光圖像相結合,讓神經外科醫生在雙目鏡筒中實時觀察解剖結構及螢光效果,為手術決策提供實時有效的信息。



(點擊上圖播放手術效果視頻)


據悉,採用AR(增強現實)螢光技術的徠卡MFL800已經通過CFDA認證,將於明年一季度在中國上市。


近日,徠卡顯微系統副總裁Maxim Mamin先生就AR螢光新技術的研發情況接受了《神外前沿》的訪談。



神外前沿:AR螢光(MFL800)研究開發的初衷是什麼,能夠幫助神外醫生解決什麼問題?

Maxim Mamin:血管螢光造影劑廣泛應用於腦血管手術,包括動脈瘤夾閉,腦血管畸形和微血管減壓術等手術。在使用過程中就會發現ICG通過紅外成像,是肉眼看不到的,只能在顯微鏡上看到,而且是黑白的,還有很多解剖結構的細節看不清,並且還有一點延時,這對醫生來說是比較被動的事情。


ICG只能看到螢光顯影,周邊的組織是無法看清楚的;MFL800也屬於ICG技術,但在鏡下高清的,可以把細節和血管等都顯示出來。有了深度的感覺了,周邊的血管可以看得很清楚,可以在這上面做一些操作。


神外前沿:AR螢光(MFL800)和以往的顯微鏡下的螢光有什麼不同,比如腫瘤手術使用的5?ALA腫瘤螢光?

Maxim Mamin:ICG螢光方式現在主要用於血管病的手術治療,因為ICG要用注射的方式注射到到血管裡,可以通過血液的流動經過全身,然後可以觀察到血流的情況。


5-ALA是一種螢光顯影劑,使用方式是在患者手術前,通過飲用的方式喝下去,不會在血管顯現,只會在腫瘤上顯現,而且只會在高級別膠質瘤上顯現。


可以說ICG是血管顯影的介質,5ALA是膠質瘤顯影的介質。另外,ICG和5ALA在激發後產生的光波的波譜和波長是不一樣的,藉助於發射波長為400nm藍光手術顯微鏡,5-ALA是可以看見的,ICG的波長是780nm-800nm,是紅外光,肉眼看不到的。


神外前沿:AR螢光(MFL800)在神經外科中更適合血管還是腫瘤的顯影?

Maxim Mamin:這個新技術主要應用於血管病,包括動脈瘤、血管畸形、MVD(微血管減壓)等,當然還可以用在心血管病的搭橋手術,看血管的流暢情況,還有可以用在整形手術中。


(圖註:Leica M530 OH6手術顯微鏡與MFL800的結合,有德國科隆醫療中心神經外科的Cleopatra Charalampaki教授提供的手術照片)


神外前沿:這個技術如果應用於腦血管外科,是否會擴大適應症範圍,相對於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

Maxim Mamin: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現在確實有趨勢看到很多醫生開始採用介入技術,MFL800肯定能幫助神經外科醫生看得更清楚,以治療更複雜的腦血管病。MFL800是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GLOW平臺,現在開發的是用於腦血管病的技術,將來還可以開發應用於腫瘤的技術。


這個平臺的硬體包括攝像頭等設備,另外還有相關軟體,以實現定量化、多波長的螢光成像技術,最終就像地圖一樣,能夠顯示出比如血流的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等,因而能夠區分動脈和靜脈,帶來更多的信息。


我們採用的是開放性的設計平臺,將來有了新技術都可以將其升級到手術顯微鏡上。新的技術把不可見的光通過數據化顯示出來,最重要的一點是MFL800是一個實時的技術,術者可以在目鏡下實時觀察到手術中的情況,沒有延時。


神外前沿:MFL800預計在中國何時上市?

Maxim Mamin:我們產品的正式上市是在10月份剛剛結束的AANS美國神經外科年會上,正式的裝機在11月份,12月份還會在歐洲和美國有新的裝機。在中國我們已經通過了CFDA的認證,應該在明年一季度上市。


神外前沿:目前內鏡技術在神經外科應用越來越多,顯微鏡如何面對內鏡的競爭?

Maxim Mamin:顯微鏡和神經內鏡是互補的技術,手術顯微鏡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術中可以有很好的深度感受,可以很直觀的看到並操作,相對來說也容易操作。另外,顯微鏡現在可以搭載各種螢光成像技術,但目前的神經內鏡還沒有。


再有,神經內鏡很難判斷方向,並且並非所有手術器械都適用於腦室鏡,比如雙極電凝。神經內鏡可能更適合於不能直視的一些病變,比如在角落或者被重要器官遮擋的。


目前最新的技術可以把神經內鏡的成像集成到顯微鏡上,也就是可以在目鏡下直接顯示。



Maxim Mamin, Vice President Medical Division (Surgical Microscopes Imaging) at Leica Microsystems (Danaher company), Leica Microsystems, 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with 15+ years of leadership experience in Siemens Healthcare across various functions (Marke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Sales, Reg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Country Operations), across diverse products portfolio (Imaging and Lab Diagnostics), and cultures (Russia, Germany, Singapore, Korea, Malaysia).


來源:神外前沿



關於徠卡顯微系統Leica Microsystems

 

徠卡顯微系統是全球顯微科技與分析科學儀器之領導廠商,總部位於德國維茲拉(Wetzlar, Germany)。主要提供顯微結構與納米結構分析領域的研究級顯微鏡等專業科學儀器。自公司十九世紀成立以來,徠卡以其對光學成像的極致追求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始終得到業界廣泛認可。徠卡在複合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數碼顯微系統、雷射共聚焦掃描顯微系統、電子顯微鏡樣品製備和醫療手術顯微技術等多個顯微光學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徠卡顯微系統在全球有七大產品研發與生產基地,在二十多個國家擁有服務支持中心。徠卡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設有區域分公司或銷售分支機構,並建有遍及全球的完善經銷商服務網絡體系。




相關焦點

  • 徠卡顯微系統帶您走進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主要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包括納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設計與製備、耐苛刻環境超級結構材料、金屬材料失效機理與防護技術、材料製備加工技術、基於計算的材料與工藝設計、新型能源材料與生物材料等。
  • 自發螢光搞不定?染料pick不自由?徠卡TauSense技術讓您選擇無憂
    徠卡顯微系統 王浩甲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對生命科學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但自發螢光信號往往會對成像結果造成非常大的幹擾(圖1)。常規的解決方法主要是通過改進位樣流程和調節成像參數來進行優化,但這些方法只能起到部分的改善作用,並不能徹底去除自發螢光信號。
  • 徠卡科技盛宴——全新STELLARIS為共聚焦成像添磚加瓦
    徠卡顯微系統作為全球領先的顯微科技與分析科學儀器的設計兼生產廠商,於2020年6月11日在中國發布了全新旗艦款共聚焦平臺STELLARIS,將顯著提升研究者對活細胞及組織三維圖像的採集能力。徠卡全新共聚焦平臺STELLARIS成像性能經過優化處理,可以讓研究者觀察到更多細節,因此能收集更準確、更可靠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 徠卡推出冷凍光鏡電鏡聯用新品
    在本次會議上,徠卡正式發布了最新推出的冷凍光鏡電鏡聯用系統(Leica EM Cryo CLEM System)。徠卡顯微系統總部產品及市場經理Ruwin Pandithage博士、徠卡顯微系統中國LNT產品經理童豔麗在會議中介紹了該產品的特點及應用情況。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這是由於螢光物質被激發之後、釋放光子之前,電子經過弛豫過程會損耗一部分能量。具有較大Stokes位移的螢光物質更易於在螢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螢光成像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優點,非常適合進行特定蛋白、細胞器等在組織及細胞中的分布的觀察,共定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離子濃度變化等生命動態過程的追蹤等等。細胞中大部分分子不發螢光,想要觀察它們,必須進行螢光標記。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激發譜是螢光物質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測得的某一波長處的螢光強度的變化情況,也就是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的相對效率;發射譜則是某一固定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螢光強度在不同波長處的分布情況,也就是螢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成分的相對強度。
  • 北京2017年度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Dragonfly 配製的Fusion軟體簡化了Dragonfly的控制系統,用它的多種成像模式,螢光基團和成像模式的選擇可通過滑鼠三次點擊切換。首次觀察到了細胞核孔中心孔的環狀結構,解析度達到了19nm,刷新了STED解析度在生物樣品上的世界紀錄;第二,成功實現了在30mW的低功率連續光照射下,28nm的超分辨顯微;第三,實現了一種全新的超分辨技術---螢光偶極子方位角超分辨(SDOM)。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活動】徠卡將參加慕尼黑上海光博會 歡迎蒞臨新國際展覽中心...
    【活動】徠卡將參加慕尼黑上海光博會 歡迎蒞臨新國際展覽中心 體驗極致光學慕尼黑上海光博會為所有的光學行業及其應用領域的決策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平臺。徠卡將參加該展覽,等待您的到來!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BMC Biotechnology:新技術實時觀察基因表達
    基因表達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的研究熱點,通過成像技術實時觀察基因的表達情況,聽起來有些玄乎,但是最近BMC Biotechnology發表的一篇文章讓夢想照進現實,實時觀察基因表達的工具誕生啦!這一工具據稱可以實時觀察基因表達第一時間將基因表達情況生物體的行為動作結合起來。
  • 推動材料學與生命科學發展 記2019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餘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導。
  • 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原標題: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5月31日,北京大學宣布成功研製出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頭部,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和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橫向解析度可達0.65微米,成像質量可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相媲美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徠卡顯微鏡在結構功能上擁有的六大優勢
    徠卡顯微鏡是生命科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理想顯微鏡,智能自動化功能編碼的6倍或7倍物鏡轉換器,手動Z-焦點,完全自動化的傳送和螢光軸。所有顯微鏡的設置被保存,並提供可重複的結果顯示。徠卡Microsystems的對比度Manager支持透射光(明,暗場,相襯和偏振對比度)和螢光對比的方法,並允許用戶一按一個按鈕切換到另一個從一個對比的方法。根據選定的目標和對比的方法,自動完成所有必要的調整。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大唐華中電力試驗研究院徠卡DMi8M倒置金相顯微鏡正式投入使用
    170年來,徠卡始終秉承「富於創意、具領導地位、專業化、高品質」的品牌策略,目前已成為顯微鏡儀器行業的全球領導品牌.徠卡DMi8M為徠卡公司2015年5月最新推出的徠卡新一代大型倒置式智能金相顯微鏡系統,取代之前廣受好評的前代產品DMi5000M和DMi3000M,成為徠卡新一代旗艦型產品,DMi8M凝聚了徠卡170年光學顯微鏡製造技術經驗,結合當前最先進的光電控制系統,是目前技術性能最強、智能化程度最高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掃碼 | 免費報名參會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雖然生物成像領域的各種顯微成像技術和共聚焦技術在圖像的清晰度、解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 經顱都卜勒超聲讓你輕鬆看清腦血管!
    前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每年約有14萬美國人死於腦血管疾病,CDC還指出在美國,每40秒就有一人中風。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腦血管患病率逐漸升高,經顱都卜勒超聲目前已經成為研究腦血管疾病病因、發病機制、治療觀察和預後判斷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