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2020-11-30 騰訊網

來源: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同時也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深圳建設的分中心,就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中心主任畢國強教授介紹說:「隨著生物、物理、化學、信息等交叉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和分析大量腦數據信息的能力飛速發展,可以說腦科學研究正在進入『資訊時代』。我們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教授說。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徐放副研究員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圖註: VISoR技術成像的小鼠腦片(製圖:楊朝宇)

「一個小鼠腦大概是指頭大小,而跟人腦更接近的獼猴腦有拳頭的大小,是它的200多倍」,徐放說。因此,如果用同樣精度進行成像,就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成一個獼猴大腦或者人腦的成像。而由畢國強教授團隊歷時數年自主研發的VISoR高分辨全腦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無模糊的連續運動成像方法,避免了傳統成像方式反覆切換視野的時間,因此極大提高了成像速度,能在兩小時內完成亞微米解析度的鼠腦全腦成像,是其它成像方法的十倍到百倍。「速度的提升讓我們可以用這項技術可以對大批量的模型動物進行全腦三維成像分析,也可以使得對獼猴腦乃至人腦的精細腦解析成為可能。」畢國強教授道。

圖註:多通道高解析度三維螢光顯微成像系統

解密突觸「黑匣子」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突觸蛋白更在幾納米尺度,由於體積非常小,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來對神經突觸結構的研究一直很難突破。

「突觸在光學顯微鏡下通常只有幾個像素的大小,但是實際上裡面的分子結構非常複雜和精密,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匣子』。」中心副研究員陶長路說。他和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小康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打開這個「黑匣子」,對突觸內部蛋白質結構進行成像和解析。最新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發展使得對蛋白質最微小部分的解析成為可能,然而對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及藥物效能及作用靶點的探究,最終要回歸到蛋白質所處的生理環境——細胞原位。中心發展的前沿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cryoET)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就可以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組織樣本進行三維成像,也就是說可以實現細胞原位環境中蛋白質的成像,這為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圖註: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片版權:陶長路、劉雲濤、畢國強;圖片製作:王國燕、馬燕兵)

十年磨一劍 賦能大灣區

創新基礎科學研究非常依賴前沿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生物研究中存在大量「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進行前沿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從畢國強教授回國在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組建團隊到團隊第一次取得重要技術突破,這一過程長達十年。十年間,團隊堅持兩路並行研究,終於,團隊不僅成功研發出VISoR成像技術 (Wang et.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而且完成目前世界上首次公開的「猴腦全腦圖譜」(Xu,et.al, BioRxiv, 2020),獲得了領域內的廣泛關注。團隊還研發出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本文開篇所提正是其最新研究成果。

「這樣的成果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團隊追求原創、不輕言放棄的科研精神。」孫堅原教授說。他表示中心團隊的目標是五到十年內成為國際同領域一流團隊,十到二十年內成為開創新領域的國際頂尖團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團隊還在廣納優秀的交叉學科人才。

團隊核心成員合影

「我們不僅要聚集人才,未來還將培養人才」,孫堅原教授道。據悉,腦信息中心不僅將在由腦所牽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還將協助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生命健康學院建設智能交叉科學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未來,中心將協同深港腦院與深圳腦設施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在大學培養交叉學科人才,並努力探索發展出新學科新領域。」 腦所所長王立平表達了他對中心未來發展的期望。

策劃:深圳先進院文宣辦

撰文:田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2020 年 7 月 24 日,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 深圳先進院與MIT共建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揭牌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IT- McGovern Brain Institute)合作共建的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研究所(下稱腦所)正式揭牌。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igital Group,IDG)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先生,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MIT- McGovern腦研究所所長Robert Desimone教授,轉基因腦疾病動物模型及機理研究領域國際頂級專家、MIT教授、光遺傳學研究開拓者之一馮國平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等人出席並為揭牌儀式見證。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有一條特別的畫廊,陳列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而是大腦的成像圖。科學家們利用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將這一經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手筆還原,比藝術作品更多了一絲神秘。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近年來,腦科學、腦機接口和融合智能等前沿科學已成為多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人工智慧是引領下一代戰略性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8月20日,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蘇州醫工所成立「腦科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
    」,中心定位於自主研製用於腦科學研究的先進科學儀器,將為腦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蘇州醫工所通過該中心匯聚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技術與知識信息傳入,為中科院、全國以至全世界的腦科學研究單位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目前中心已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神經系統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腦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以及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外一流腦科學基礎研究與光學儀器研發機構逐步建立類神經網絡式的智能化協作體系。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教育部力挺的兩大前沿中心復旦大學 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2018年4月11日,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先進院率先研發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
    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腦計劃」,其中腦科學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本輪腦科學研究的重點攻關領域之一,腦結構與活動圖譜技術也由此獲得快速的發展。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路中華博士10月28日在中心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先進院課題組已研發出新一代的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此項技術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中心致力於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研究院由深圳先進院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同牽頭建設,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參與建設,是首家深港兩地共建的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南京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是南京大學橫跨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等理工醫文多學科、多院系的交叉整合和創新研究平臺,是目前校內最大的一個多學科交叉前沿課題聯合體。成立該研究機構,將更好地推動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及其相關學科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腦育未來」掀起科普頭腦風暴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以「腦育未來」為主題舉辦第十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邀請五位腦科學領域科研人員開展腦科學公開課、腦科學趣味實驗等科普活動,並以連線方式與深圳中學、紅嶺實驗小學、坪山二外等校的中小學生互動,探尋大腦的奧秘。活動共吸引近50萬人次收看。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深圳先進院牽頭建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6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改委批覆,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建設。
  • 深圳腦科學、合成生物學兩大科技基礎設施完成全部立項程序 將在2023年建成
    記者8月17日獲悉,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建設。兩大設施總建築面積約8.5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2020年至2023年,未來將成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腦科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及產業化發展的「助推器」與「加速器」。
  • 產學研合作好案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深圳先進院實行理事會管理,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瞄準國際一流工研院,致力建設與國際學術接軌、與珠三角產業接軌的新型科研機構,定位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自主智慧財產權新工業建立,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 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馮春)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MIT-McGovern)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徐揚生開始每周在香港、深圳兩地奔忙,他把香港中文大學的許多管理制度帶給籌建中的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提供制度規範的參照體系。他還帶來了香港中文大學的5位教授,後來他們在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牽頭組建了最早的5個研究中心。這些教授為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的籌備做了很大的貢獻,包括把握學術方向和吸引國際人才,也為後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招聘國際一流人才打開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