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2020-11-26 大洋網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了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據中心主任畢國強教授介紹說,該中心主要通過新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徐放副研究員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一個小鼠腦大概是指頭大小,而跟人腦更接近的獼猴腦有拳頭的大小,是它的200多倍」,徐放說。因此,如果用同樣精度進行成像,就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成一個獼猴大腦或者人腦的成像。而由畢國強教授團隊歷時數年自主研發的VISoR高分辨全腦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無模糊的連續運動成像方法,避免了傳統成像方式反覆切換視野的時間,能在兩小時內完成亞微米解析度的鼠腦全腦成像,是其他成像方法的十倍到百倍。「速度的提升也使得對獼猴腦乃至人腦的精細腦解析成為可能。」畢國強教授道。

解密突觸「黑匣子」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突觸蛋白更在幾納米尺度,由於體積非常小,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來對神經突觸結構的研究一直很難突破。

「突觸在光學顯微鏡下通常只有幾個像素的大小,但是實際上裡面的分子結構非常複雜和精密,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匣子』。」中心副研究員陶長路說。他和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小康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打開這個「黑匣子」,對突觸內部蛋白質結構進行成像和解析。最新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發展使得對蛋白質最微小部分的解析成為可能。中心發展的前沿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cryoET)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為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十年磨一劍 賦能大灣區

創新基礎科學研究非常依賴前沿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生物研究中存在大量「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進行前沿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從畢國強教授回國在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組建團隊到團隊第一次取得重要技術突破,這一過程長達十年。十年間,團隊堅持兩路並行研究,終於,團隊不僅成功研發出VISoR成像技術 ,而且完成目前世界上首次公開的「猴腦全腦圖譜」,獲得了領域內的廣泛關注。團隊還研發出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

據悉,腦信息中心不僅將在由腦所牽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還將協助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生命健康學院建設智能交叉科學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未來,中心將協同深港腦院與深圳腦設施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在大學培養交叉學科人才,並努力探索發展出新學科新領域。」 腦所所長王立平表達了他對中心未來發展的期望。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王納 通訊員:馮春、丁寧寧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納

圖片由腦所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相關焦點

  • ...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有一條特別的畫廊,陳列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而是大腦的成像圖。科學家們利用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將這一經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手筆還原,比藝術作品更多了一絲神秘。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來源: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南方日報】給大腦迅速繪張高清「地圖」
    製圖:楊朝宇南方日報訊 (記者/杜豔)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大腦中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們之間通過百萬億個突觸聯結形成複雜有序的神經網絡與環路。神經網絡中高度有序的神經活動則構成了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等高級腦功能的基礎。就像通訊系統中,信息的收發和存儲依賴於通訊網絡的基站,神經信息的傳遞與存儲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則是神經突觸。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大腦中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們之間通過百萬億個突觸聯結形成複雜有序的神經網絡與環路。神經網絡中高度有序的神經活動則構成了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等高級腦功能的基礎。就像通訊系統中,信息的收發和存儲依賴於通訊網絡的基站,神經信息的傳遞與存儲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則是神經突觸。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詹陽課題組同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課題組合作,構建出基於摩擦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可以實現無電池、自驅動的電刺激並引起神經響應。
  • 先進院探索物質成癮的大腦機制 尋找新型治療手段
    12月8日,由南山區科協與中科創客學院主辦、深圳市中科鉅弘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在南山傘友咖啡舉辦,邀請深圳先進院朱英傑博士做題為《我們為什麼會上癮》的專題演講。朱英傑告訴記者,成癮是一種大腦的疾病,長期服用成癮性物質導致大腦發生結構性改變,從而上癮;如何逆轉成癮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是成癮治療的關鍵。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深圳先進院召開再生醫學及三維生物製造研討會
    深圳先進院召開再生醫學及三維生物製造研討會 2018-08-30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本次會議旨在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促進區域乃至國家前沿技術的發展,同時推動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所(籌)成為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