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2020-12-03 搜狐網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儀器努力讀懂小鼠的思維。

  本報訊據上海青年報15日消息戴上一頂非常精密的「儀器帽」,就能在電腦顯示屏上清楚地「讀」出你在想什麼———這種科幻片中常常出現的情景,昨天就在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上演。不過,戴「帽子」的是灰色小老鼠。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首先在小鼠頭上戴一頂特殊的「帽子」———這是研究小組研製出的世界上最輕巧的精細微電極推進器,96根比頭髮絲細得多的微電極就插入小鼠大腦的海馬區域,這裡是形成長久記憶的關鍵區域。這些微電極能夠記錄到小鼠260個腦神經元的活動情況,並將其顯示在電腦屏幕上。

  然後,科學家設置了三個恐怖情節。一是「月黑風高夜」,就是在特定環境中給小鼠背部突然吹一股冷風,讓它毛骨悚然;二是「電梯失控下墜」,就是把小鼠放在特製的小電梯中,做自由落體下降,猛然著地;三是「地震刺激」,小鼠被放在特製的小電梯中,然後電梯突然猛烈地左右搖晃。

  「由於這些經歷能夠產生令人難忘的記憶,我們猜想大腦中會有許多神經元參與這些記憶的編碼,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與新記錄技術的結合,來探索和破譯大腦編碼的奧秘。」錢卓教授說。

  「讀」懂小鼠所「思」

  科學家們發現,小鼠每次經歷「險境」時,在海馬區域的許多神經元對這種驚嚇刺激果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放電反應。而且,研究人員發現,一小撮神經元能夠組成記憶編碼的神經網絡單元,對於相同的刺激,這一小撮神經元的反應基本相同;而對於另一些刺激,這一小撮神經元可能毫無反應。

  科學家們通過這些編碼單元的激活與否,把每一種驚嚇經歷轉化成一串二進位數字,這種數位化的編碼形式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對不同的個體乃至不同種群動物的大腦編碼活動進行直接的比較和分析。

  在分析了大量的神經元活動情況之後,林龍年和他的同事們終於「讀」懂了這本「天書」。他們現在已經可以根據小鼠神經元的活動情況,反推出當時小鼠是受到了哪種驚嚇刺激,正確率100%%。

  儀器讀人類思維理論可行

  雖然目前林龍年的實驗對象只是小鼠,但是,因為人腦和鼠腦乃至世界上大多數哺乳動物大腦的「海馬」所用編碼方式都是一樣的,因此,科學家們推測,人的大腦很可能利用同樣的原理來完成記憶之外的其他高級認知功能。

  這是否意味著,以後在人的腦袋上也戴一頂同樣的機器「帽子」,然後我們就可以坐在電腦前「看」他在想些什麼?林龍年表示這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能的,但從技術操作上難度太大。

  首先,人類大腦有140億個神經元,目前最先進的儀器也只能讀到小鼠的260個神經元,所以要研發出一種能夠監控140億個神經元的「帽子」難度非常大,給人的大腦插上電極,還有倫理和實際操作方面的困難。

  現場聆聽小鼠思考

  「咔噠、咔噠———」這不是小鬧鐘的秒針走過的聲音,而是一隻灰色的小老鼠「思考」的聲音。記者昨天在林龍年副教授的實驗室中,通過儀器聽到了小鼠大腦神經元的活動聲。

  小鼠頭上插著一個特製的精細微電極推進器,這是監控它大腦活動的「探頭」。這隻小鼠正在玩木製的汽車、娃娃。從顯示器上看,它的大腦神經元活動很平靜,「咔噠、咔噠」的神經元活動聲也很均勻。這時,林龍年伸手過去,它機警地躲開,而顯示屏上顯示的神經元活動立即密集起來,很多原來未激活的神經元都活躍起來,「咔噠」聲的節奏也有所變化。看來,小鼠對於敵人「入侵」產生了一些「想法」。

  機器人有望獨立思考

  林龍年副教授昨日表示,一旦人類大腦的記憶原理完全被破解,就可以據此研製出具有人類思維方式的機器人,他們能夠獨立思考,懂得聯想,甚至有情有義。這種前景讓人又喜又憂,可能是美麗的畫卷,也可能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當然,這種構想還非常遙遠,但卻再次證明了科學是把雙刃劍。







相關焦點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再通過上面的多聚核苷酸實驗確定的胺基酸密碼子的範圍,科學家們驗證了這個方法是可靠的。這樣編碼胺基酸密碼子都被破譯了,那個GGG的密碼自然也就被破譯了。但是,科學家們只破譯出了61種密碼子,三聯體密碼應該有64種,還有三種找不到對應的胺基酸。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那三種是終止密碼,但是,當時科學家們並不知道,那麼終止密碼是如何破譯的呢?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突觸又能夠根據神經活動的強弱而改變自身傳遞效能,亦即突觸可塑性,在這一過程中,突觸中的蛋白分子數量和分布會發生變化,而記憶很可能恰恰就存儲於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和分布變化中。
  • 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原標題: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突觸又能夠根據神經活動的強弱而改變自身傳遞效能,亦即突觸可塑性,在這一過程中,突觸中的蛋白分子數量和分布會發生變化,而記憶很可能恰恰就存儲於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和分布變化中。
  • 遺傳密碼的破譯
    破譯遺傳密碼實際上就是要找到基因中DNA的鹼基順序與其編碼的蛋白質胺基酸順序的對應關係:幾個鹼基決定一個胺基酸?哪幾個鹼基決定哪種胺基酸?1955年,科學家發現一種稱為多聚核苷酸磷酸化酶的生物大分子,它能在試管中催化合成RNA,而不需要DNA模板。1961年,尼倫伯格(M.W.Nirenberg,1927-2010)和馬太(J.H Matthaei,1929—)利用大腸桿菌的破碎細胞溶液,建立了一種利用人工合成的RNA,在試管裡合成肽鏈的實驗系統,其中含有核糖體等合成蛋白質所需的各種成分。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如果這些遺傳密碼得到破譯,人們就會從遺傳的層次上對生命的秘密有了根本的了解,也會知道哪個地方突變可以導致什麼樣的疾病,這對治療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陳潤生認為,測量人類的遺傳密碼已經變得可行且越來越便宜,每個人都可以測量出自己的遺傳密碼是一個可望而可及的事。
  •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倫敦10月22日電(記者曹麗君)英國威康信託-桑格研究所的安德魯·蒙戈爾等科學家報告說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新知|「最強大腦」的記憶密碼
    通訊員許順江供圖前一秒想說的話,後一秒怎麼就忘了?為什麼有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就能過目不忘?具有超強記憶能力的「最強大腦」是如何練就的?前不久,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研究團隊對「過目不忘」背後的神經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其實都是人類的工作記憶,而工作記憶的好壞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 「最強大腦」的記憶密碼
    許順江介紹,短時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過程,需要大腦內部發生一些生物信號或者電信號的變化,這些變化能保護原有記憶免受與之相衝的新的刺激源的幹擾或者傷病的破壞。這一依賴於時間的記憶穩定化過程稱為「鞏固」,由此,我們的經歷得以在記憶中永久性記錄下來。記憶的鞏固過程發生在大腦器官的多個層面上。「在細胞層面上,記憶表現為神經元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 新知|「最強大腦」的記憶密碼
    通訊員許順江供圖前一秒想說的話,後一秒怎麼就忘了?為什麼有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就能過目不忘?具有超強記憶能力的「最強大腦」是如何練就的?許順江介紹,短時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過程,需要大腦內部發生一些生物信號或者電信號的變化,這些變化能保護原有記憶免受與之相衝的新的刺激源的幹擾或者傷病的破壞。這一依賴於時間的記憶穩定化過程稱為「鞏固」,由此,我們的經歷得以在記憶中永久性記錄下來。記憶的鞏固過程發生在大腦器官的多個層面上。「在細胞層面上,記憶表現為神經元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 二戰時圖靈機破譯的Enigma密碼,現在AI僅需13分鐘便可破譯
    密碼破譯者的天才工作挽救了許多平民和士兵的生命,據說將戰爭縮短了兩年。 Enigma密碼機非常複雜,它最先進的化身可以配置158,962,555,217,826,360,000種不同的方式,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沒有一個字母可以取代它本身。 即使有了相關的密碼知識,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破解密碼。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破譯自然的密碼 大航海之路418新發現物一覽
    解鎖自然的密碼,收集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珍品。探險和發現,永遠海上冒險家最感興趣的都是主題。隨著《大航海之路》隱藏發現物的推出,你將有機會破譯重重密碼,找到最珍貴的記憶。禮包>> 下載>>一、香爐上的國王
  • 手算破譯美國最難密碼,她毅然回國,為我們設計密碼算法沿用至今
    網絡安全是牽涉到你我日常生活的大事,同樣對於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和數字經濟來說,網絡安全可以說是重中之重,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將於9月14日至20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國一位著名的密碼科學家,在網絡安全的&34;上成績斐然,曾經憑藉手算破譯了美國號稱最安全的密碼算法,同樣也為我國提供了沿用至今的密碼算法。
  • 中國一女科學家破譯美國最難密碼,拒絕高額年薪,獲「中國諾獎」
    中國密碼天才,2年破譯美國最先進密碼因為在她的主導下,已經成功破譯了美國根據Hash函數,設計出來的兩套高精尖密碼體系,相關領域的專家曾一度揚言,這兩套密碼是世界最先進,也是最難破解的,就算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來完成運算,要想成功破譯這兩套密碼,最短也需要一百萬年的時間。但我國的密碼學家王小雲,卻用短短兩年時間,就將這種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就讓美國專家在表示驚嘆之餘,也感到深深的擔憂。
  • 我科學家破譯黃種人生命密碼(圖)
    百米高基因圖揭示生命秘密  第九屆高交會一號展館,「炎黃一號」的黃種人基因組序列圖譜以一系列神秘的符號展現出來。這些神秘的符號揭示了某個人的遺傳密碼,他的祖傳命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病變。「炎黃一號」研究人員之一、年僅31歲的博士王俊介紹說,這只是他們繪製的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極少的一部分內容。「基因圖譜全部測序數據打成文字排成書,其厚度可達100米。
  •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劉倩,碩士研究生,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她戴著眼鏡,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樣,看似和人民警察這一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卻就職於衢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DNA室,從事著神秘的DNA
  • 英國愛好者使用電腦成功破譯德國二戰潛艇密碼
    但時隔64年之後,英國的一群業餘愛好者憑藉先進的計算機,終於將這些沉封多年的密碼全部破譯了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使用的密碼被英國情報人員破譯,盟軍在海上作戰行動中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權,德國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1942年11月,德國海軍為了更安全地與U型潛艇實現通聯,特別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密碼,使用無序排列,德軍當時宣稱該密碼極為安全,「幾乎不可能被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