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你想像過,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嗎——

        那時,有一本記錄著自身遺傳密碼的書伴隨自己從出生到死亡,裡邊密密麻麻的符號能夠清楚地表明你患有某些疾病的機率;癌症這樣可怕的疾病也有辦法被攻克,因為醫院可以監測到你的身體指標,哪種基因發生了突變都可以被發現,甚至在發病前就有可能擁有治療方案。

        醫院不再只是得了病才去的地方,而是一個全民健康保障的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身體了如指掌,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優勢,在哪些方面有弱點,都會一清二楚。甚至,你還可以選擇通過修改致病的基因來保障健康,讓自己遠離疾病的折磨。

        這些神奇的場景可不是某個科幻作家的想像,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信息學家陳潤生基於科學依據對未來作出的推斷。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南京舉辦的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上對陳潤生進行了專訪。

        這些人類對抗疾病的新辦法,源於對遺傳密碼的研究取得的突破。通俗地說,人的每個細胞當中都有一份遺傳密碼,別看遺傳密碼只是承載著4個符號的一條線,但這條線足夠的長,能承載人從生長發育到一代傳給一代的信息。4個符號不斷變化,人的遺傳密碼總的符號大約有30億個。

        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把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測完並列印成一本書,按每頁放3000個符號、每100頁訂成一本書來算,大概要1萬本。如果一本書是1釐米的話,那麼這套書就有100米(1萬釐米),按一層樓是2.5米高計算,這100米就是40層樓房的高度。

        如果這些遺傳密碼得到破譯,人們就會從遺傳的層次上對生命的秘密有了根本的了解,也會知道哪個地方突變可以導致什麼樣的疾病,這對治療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陳潤生認為,測量人類的遺傳密碼已經變得可行且越來越便宜,每個人都可以測量出自己的遺傳密碼是一個可望而可及的事。但目前,科學家們真正能夠完整解讀的部分只佔我們遺傳密碼的3%,即遺傳密碼中的編碼蛋白質。2015年,美國前總統卡特患黑色素瘤且癌細胞轉移到了腦和肝,但由於突變發生在被科學家能夠分析的3%當中,加上有治療藥物,經過半年的治療後,卡特體內已經看不到任何腫瘤細胞了。

        「這只是3%,如果整個遺傳密碼中的另97%也都能被了解,我們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突變,這將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多麼大的幫助!」陳潤生說。

        遺傳密碼的破譯一方面推動了生物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對人工智慧的應用。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陳潤生和團隊就利用人工神經網絡即人工智慧幫助人們破譯遺傳密碼了,通過建立起由各種節點(仿神經元)連接組成的腦模型並對它進行訓練,幫助科研人員識別胸片。陳潤生認為,相比起人腦,目前的AI還處於一個非常簡單、低能的狀態,也許隨著人工神經網絡原理、方法和技術的發展,當AI向真正的高等生物學習特別是學習人的大腦時,我們將可以通過人工智慧解決更加重要、更加本質的科學問題。

        「不過,人工智慧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沒有知識、無中生有地幫助人們解決科學問題是不可能的。企圖建立一個AI去解決所有問題並無限拓寬它應用的疆界,是不科學的。」陳潤生說。

        在陳潤生看來,生物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從本質上來說推動了精準醫學的出現,即醫學從現在以診斷治療為主,向以健康保障為主演進。「年輕人將有全新的機會」。

        現在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在已被掌握的這3%知識範圍內,對遺傳密碼中的某一點進行人為改造,且載有遺傳密碼變化的細胞可以被培養出足夠的量,回輸到人所需要的器官內。

        儘管基因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改善生命狀態,但仍有一點需要警惕。陳潤生強調了一條不能觸碰的紅線:在目前的知識範疇內,人類的共識是不得更改生殖細胞。「如果只是對病人進行個體改造,這只是在個體的範疇內。一旦涉及生殖細胞的更改,我們無法把握經過多少代的遺傳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對於更遙遠的未來,陳潤生設想了一個更為神奇的場景:如果一個人坐在速度可達光速的宇宙飛船裡遨遊太空,那這個人的生命相對地球來說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他在回到地球時,說不定已經過了幾百年或是上千年。

        「這不是幻想,這是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的知識。科學的想像強調邏輯連貫性,每一步都要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陳潤生說,「我覺得這種情景未來有可能會實現,當然這不是幾代人能夠實現的,要經過很多代人的探索。」

        劉奕楓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潤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大體過程如下:①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推測遺傳密碼是三聯體→②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如何(重疊讀碼還是非重疊讀碼)→③克裡克通過T4噬菌體突變實驗證實了遺傳密碼是三聯體並採用非重疊的讀碼方式→④遺傳密碼與胺基酸如何對應→⑤尼倫伯格和馬太通過體外無細胞體系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破譯了UUU編碼苯丙氨酸→⑥AAA和CCC也隨之被破譯→⑦通過異聚核苷酸作為mRNA的體外合成蛋白實驗,找出了各種胺基酸密碼子的大體範圍
  • 遺傳密碼的破譯
    破譯遺傳密碼實際上就是要找到基因中DNA的鹼基順序與其編碼的蛋白質胺基酸順序的對應關係:幾個鹼基決定一個胺基酸?哪幾個鹼基決定哪種胺基酸?要判斷哪個三聯體密碼決定哪種胺基酸,首先需要一種人工合成RNA的方法和一個能夠在體外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系統,這樣,在試管中加入已知序列的RNA,再通過分析新合成的蛋白質產物的胺基酸排列順序就可以推斷密碼子和胺基酸的對應關係。
  •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倫敦10月22日電(記者曹麗君)英國威康信託-桑格研究所的安德魯·蒙戈爾等科學家報告說,他們經過8年努力後,破譯了人類第
  •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劉倩,碩士研究生,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她戴著眼鏡,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樣,看似和人民警察這一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卻就職於衢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DNA室,從事著神秘的DNA
  • 《基因傳》 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
    穆克吉懷疑,他的家族成員體內可能隱藏著疾病的遺傳組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像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精神疾病,存在緊密的遺傳聯繫。如果某位家族成員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另一位成員患有躁鬱症,那麼他們的子女也可能會患精神分裂症。雖然家庭與遺傳的話題始終貫穿著人們的生活,但是穆克吉說,市面上反映這些內容的書籍並不多見。
  • 1999年12月1日 第22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破譯
    1999年12月1日 科學家完整破譯第22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中等國216位科學家組成的人體基因組計劃聯合研究小組正式宣布,他們已經完整地破譯出人體第22對染色體的遺傳密碼,確定出該對染色體上所有蛋白質編碼基因所含的3340萬個鹼基對的確切位置
  • 生命遺傳密碼被成功「壓縮」
    科技日報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生命的遺傳密碼並非全部必需?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英國團隊成功「壓縮」遺傳密碼——使一種合成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
  • 遺傳密碼與核糖體結構研究
    這同時也提示了遺傳密碼的連續性(commaless)。遺傳密碼的破譯主要歸功於尼倫伯格(Marshall W. Nirenberg)。他用大腸桿菌提取液建立了體外翻譯系統,以多聚U為模板,發現只能翻譯出多聚苯丙氨酸,表明UUU編碼Phe。
  • 我科學家破譯黃種人生命密碼(圖)
    百米高基因圖揭示生命秘密  第九屆高交會一號展館,「炎黃一號」的黃種人基因組序列圖譜以一系列神秘的符號展現出來。這些神秘的符號揭示了某個人的遺傳密碼,他的祖傳命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病變。「炎黃一號」研究人員之一、年僅31歲的博士王俊介紹說,這只是他們繪製的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極少的一部分內容。「基因圖譜全部測序數據打成文字排成書,其厚度可達100米。
  • 克隆羊出現,是否說明人類掌握了生命密碼?
    面對這個看似簡單的世界,其實隱藏著諸多秘密。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很多在以前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物,如今都可以用科學原理進行解釋。由科學衍生出來的科技,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過關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生命密碼,對此人類仍然處於一片茫然狀態。千百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的起源究竟是什麼?
  • 述評:破生命密碼立科學豐碑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述評:破生命密碼立科學豐碑  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歷經艱辛和競爭,終於在10年後傳出特大喜訊。參與該項目的各國科學家26日宣布,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已經繪製完成,這是人類科學史上又一裡程碑式的創舉。
  • 科學家破譯最後一個染色體 人體生命被完全解密
    最後一個染色體成功破譯  人類完全解密「生命之書」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1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宣告完成。  1999年12月1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完整地破譯出人體22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完成人體染色體基因完整序列的測定。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家們於2000年首次繪出人類基因組草圖,包含人體90%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
  • 1999年12月1日 科學家完整破譯第22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
    1999年12月1日 科學家完整破譯第22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中等國216位科學家組成的人體基因組計劃聯合研究小組正式宣布,他們已經完整地破譯出人體第22對染色體的遺傳密碼,確定出該對染色體上所有蛋白質編碼基因所含的3340萬個鹼基對的確切位置。
  • 重磅| 罕見病遺傳密碼再獲破譯!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荊志成教授團隊...
    BMPR2是已知的最主要IPAH致病基因,但僅能解釋14.5%的中國IPAH患者遺傳病因,還有大量疾病相關基因未被揭示。面對肺動脈高壓重大挑戰,荊志成教授帶領團隊二十年如一日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2019年,團隊完成首次中國人大樣本IPAH臨床隊列全基因組遺傳研究,發現全新IPAH致病基因BMP9,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1]。
  • 基因之謎: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有40層樓高
    通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科學家們逐漸觸碰到了生命的奧秘。  近日,來渝參加第34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中科院院士陳潤生,來到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他參加人類基因組1%工作草圖研究的往事。
  • 密碼的秘密:經典加密方法均已失效
    你有秘密嗎?如果你有那麼我希望你知道怎樣保護它們,因為秘密總是很吸引人。為了保護那脆弱的秘密,人們會使用密碼,密碼讓機密的內容不會被人偷看,防止秘密落入他人之手,而且也幫助過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課堂上傳遞紙條。密碼的世界籠罩著神秘,也充滿詭計、虛假情報和欺騙,那麼,密碼是何時產生的呢?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而在談家楨的百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無悔地選擇,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生接續奮鬥,破譯生命的密碼。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延年益壽,天下太平,談家楨親筆題寫的這十六個字,至今仍矗立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樓前,這是他選擇遺傳學研究一生追求的目標。
  • 具有擴展遺傳密碼的半合成生命
    合成生命研究將活生物體視為一項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原始的納米技術,它使用複雜的微型機器製造化學藥品,收集和存儲能量,降解毒素以及其他功能。科學家在調整現有生物以利用它們作為小型工廠方面非常成功。現在,許多現代藥物都是以這種方式製造的,從而使胰島素等藥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二戰時圖靈機破譯的Enigma密碼,現在AI僅需13分鐘便可破譯
    密碼破譯者的天才工作挽救了許多平民和士兵的生命,據說將戰爭縮短了兩年。 Enigma密碼機非常複雜,它最先進的化身可以配置158,962,555,217,826,360,000種不同的方式,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沒有一個字母可以取代它本身。 即使有了相關的密碼知識,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破解密碼。
  • 鵝掌楸演化「密碼」被破譯
    鵝掌楸演化「密碼」被破譯 2018-12-20 中國科學報 李晨 諶紅桃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人員還對東亞—東部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中國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的群體演化、種內多樣性和種間遺傳分化模式等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北美鵝掌楸相比,分布於中國的鵝掌楸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