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之謎: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有40層樓高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院士陳潤生參與探索基因之謎

  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有40層樓高

  3月29日,科學家大講壇在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舉行,陳潤生院士做專題報告一一遺傳密碼你知道多少? 上遊新聞記者 楊新宇 攝

  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基本繪製完畢並向全世界公布。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完成的最重要、最令人驚嘆的圖譜。通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科學家們逐漸觸碰到了生命的奧秘。

  近日,來渝參加第34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中科院院士陳潤生,來到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他參加人類基因組1%工作草圖研究的往事。

  一封來自美國的信

  改變了他的人生

  78歲的陳潤生院士,當天中午12點才到重慶,吃飯短暫休息後,中午1點多來到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現場——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

  為了讓孩子們多了解前沿科技,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他幾乎沒喝一口水,「能多講點就多講點,我以前也受到過老一代的提攜,有責任點燃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

  是的,對科學的熱情,改變了陳潤生的研究道路。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開始討論是否有機會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1989年12月,當時美國任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執行長、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杜威·沃森,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論文,「他談到了即將開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以及他對這個事件深遠科學意義的看法。當時,我看了以後,心裡非常激動,覺得這個事太重要了。」

  陳潤生當即給沃森寫了封信。一個月後,剛從德國回來的陳潤生接到了一封從美國寄來的郵件。打開郵件,陳潤生看到了三樣東西,包括:一封兩頁的信,這封信是沃森委託美國人類遺傳密碼破譯計劃辦公室主任布朗教授回的,信中說,中國科學工作者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感興趣,他表示感謝,同時說了一些關於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意義。此外還有兩本材料,一個是美國第一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藍皮書;另一個文件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實驗室的設置和每個實驗室的主管科學家的介紹,這個材料著重介紹了一個新的學科——基因組信息學,圍繞它,美國要開展人類基因組研究,要成立若干個部門,來進行人類遺傳密碼的破譯工作。

  一分錢不要

  也要擠到基因破譯團隊去

  有熱情,再加上沃森的回信,原本研究物理、數學的陳潤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辦法擠到人類遺傳密碼計劃的中國團隊裡去。

  當得知中國要組建團隊時,陳潤生就想辦法找到了負責人之一吳旻先生,「希望這個團隊能吸納我。我的解釋是,我是學理論生物學的,我可以負責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工作,這可以和其他專家的工作形成互補。當時科研經費非常緊張,我說我可以一分錢不要,只要能參與這項工作就可以了。」

  吳旻給陳潤生的回答是「商量一下」。「後來,他找到我說『歡迎你到我們隊伍來』,雖然我說不要錢,但還是給了經費的。」回憶起這段往事,陳潤生不忘藉機鼓勵學生們,「這兩個機會,都是在我對學科感興趣的背景下爭取來的,其實本來跟自己沒有關係,只要自己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你的努力,你的執著,總是有辦法讓你完成某些工作、取得某些結果。」

  陳潤生說,人的遺傳密碼有非常非常多的符號,要了解這個內涵,一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學科——基因組信息學。這是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它的研究對象就是遺傳密碼,研究內容就是遺傳密碼搜集、整理、存儲、發布給大家使用、分析以及解釋等,即生物信息學最早的一次科學定義。

  從那時起,陳潤生就開始從事這方面的資料收集,同時研究有哪些方法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自此走上了所謂生物信息學的研究之路。

  一次人類創舉

  卻用了最「笨」的方法

  人類遺傳密碼總的長度是30億個符號,即30億個鹼基對。如果你對30億隻是一個數字,那陳潤生可以舉很多例子讓你信服,這不只是一串長不可及的數字。

  「如果把自己的這30億個遺傳密碼測量一下,測完以後要裝訂成一本書,這本書如果每頁記載3000個遺傳密碼,100頁裝訂成一本書,你自己的遺傳密碼就要裝訂一萬本這樣的書。如果按一本書一釐米厚計算,一萬本書就有100米,如果一層樓按2.5米計算,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就有40層樓高。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遺傳密碼輸到計算機裡留做紀念,一天敲555000個,「如果一本中篇小說有20萬字,你一天敲2.5本中篇小說,也要連續敲15年。這本天書是不好讀的!」

  陳潤生所說的這個不好讀,確實是因為密碼太長。「即便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儀器能夠把遺傳密碼從頭讀到尾。到現在為止,一次也最多只能測幾千個。」

  那麼30年前,30億個符號是怎麼讀的呢?「把這麼長的符號切成一斷一斷的,也就是說,要測一段密碼,就得切開來測,但切斷以後,測完,再也接不起來,因為丟掉的信息是恢復不了的。」陳潤生說。

  科學家們遇到的這個難題,用了一個最「笨」、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就是一個人的遺傳密碼,能不能把這個遺傳密碼造出兩串。就相當於是買兩本一樣的書,切斷了這本拼不好,還有另一本可以湊。」陳潤生說,人的遺傳密碼是國際大協作,「一個最基本的指標,是測完了以後,要把它90%都拼齊了。後來實際測來測去發現,要真正達到90%,兩本書不夠,最後是5本書。也就是測了一個人的5串遺傳密碼,才真正完成。」

  這項創舉可以媲美阿波羅登月計劃。正是這樣不斷的重複,才讓「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革命,其重要性就好比「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革命,「字節」的發現帶來網際網路革命一樣。

  2001年2月15日與16日,人類基因組計劃聯盟與賽萊拉的文章分別在《自然》與《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幾乎佔據了這兩份雜誌的全部篇幅,也成為《自然》雜誌有史以來最長論著。

  由於作者多達7000餘人,「名字都只有索引。」然而,在2018年4月5日的《科學》雜誌上,不僅封面是由中國科學家選定的中國梯田,還以封面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水稻(秈稻)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序列組》。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羅薛梅

相關焦點

  • 《生命的基因密碼:遺傳》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節 神奇的生命——遺傳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質,它們生活得自由自在,生機勃勃,可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起源是什麼?是從地球存在的那一刻就存在嗎?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你想像過,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嗎——        那時,有一本記錄著自身遺傳密碼的書伴隨自己從出生到死亡,裡邊密密麻麻的符號能夠清楚地表明你患有某些疾病的機率;癌症這樣可怕的疾病也有辦法被攻克,因為醫院可以監測到你的身體指標,哪種基因發生了突變都可以被發現,甚至在發病前就有可能擁有治療方案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後,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
  • 懷化市腫瘤醫院·健康科普|解開血型遺傳之謎
    「醫生,我女兒為什麼遺傳了她爸爸的血型而不是遺傳我的?」……疑惑種種,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開血型的遺傳之謎吧。1、什麼是血型?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類型。通常所說的血型是指紅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類型,目前發現的有29個血型系統,人們所熟知的是紅細胞ABO血型系統及Rh血型系統。2、如何區分ABO血型?3、什麼是Rh血型?Rh血型系統,有陰性與陽性之分。
  • 解鎖基因之謎:DNA結構的發現提供了打開生命奧義的鑰匙!
    孟德爾所說的「因素」後來被稱為「基因」,並很快被不斷發展的20世紀機械論生物學所吸收。不過,雖然孟德爾曾說明這些遺傳單位一定存在於活細胞內部,但從來沒有人真正見過這些遺傳單位或是知道它們的構成成分。然而,到了1902年,美國遺傳學家沃爾特·薩頓(Walter Sutton)發現,一種叫作「染色體」的細胞內結構遵循孟德爾式「因素」的遺傳規律,他據此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 科學探秘 | 人類遺傳密碼的3%締造了50項諾貝爾獎.剩下的97%,我們該如何破解?
    如今,基因組已經可以從頭至尾測序,但真正做到精確解讀的只佔3%,還有另外97%的遺傳密碼是非編碼序列,它們與疾病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解讀。人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都與我們的遺傳密碼有關,每個細胞都有一份遺傳密碼。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由四個符號排列起來的長長的線,大約有30億個符號。
  •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蘊含大量創新機會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陳潤生院士表示,這97%的遺傳密碼的突變也與疾病有關。
  • 揭秘廣西「巨猿」之謎:沉睡190萬年的「遺傳密碼」
    巨猿和猩猩有什麼關係?巨猿的「前世今生」一直是個謎......世界首次:成功破解「遺傳密碼」廣西巨猿化石「開口說話」有著150各國科學家發揮專長、合力攻關,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研究工作,最終成功破解這一來自190萬年前中國廣西的神秘「遺傳密碼」,為世界科研作出積極貢獻。
  • 《基因傳》 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
    在完成他大放異彩的成名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之後,這位科學作家再次執筆撰寫另一部著作。在探究常態、身份、變異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基因傳》誕生了。1 破譯人類遺傳法則的研究穆克吉將人類研究基因的歷史,在《基因傳》裡作了全景式的描述。
  • 遺傳密碼進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應該把DNA看作是「能量密碼」
    羅格斯大學在《生物物理學季刊評論》(Quarterly review of Biophysics)雜誌上合作撰寫的一項研究稱,這種標誌性的遺傳密碼可以被視為一種「能量密碼」,它是根據熱力學定律(能量流)進化而來的,導致其進化到幾乎為所有生物都採用單一密碼的程度。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
  • 「共享」基因物種跨越之謎
    「共享」基因物種跨越之謎  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某些基因會神通廣大地「跨物種」存在,跳躍基因在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節肢動物和原始物種的生物體中,具有極為相似的分布。在這次的研究中,來自阿德萊德大學遺傳與進化系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跳躍基因新的橫向轉移目的地——寄生蟲載體,也就是說臭蟲、水蛭或者蝗蟲之類,都可能與我們擁有相似的基因。
  • 科普:遺傳密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什麼又是基因呢?
    奇怪的是生物界的遺傳性狀,也像打電報那樣,靠一種特殊的密碼傳遞而實現的,人們把這種特殊的密碼叫做遺傳密碼。而且還有一本像電碼本那樣的遺傳密碼本,來翻譯遺傳密碼,你說奇不奇?現在已經知道,遺傳物質是存在於細胞的核酸裡的。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大體過程如下:①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推測遺傳密碼是三聯體→②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如何(重疊讀碼還是非重疊讀碼)→③克裡克通過T4噬菌體突變實驗證實了遺傳密碼是三聯體並採用非重疊的讀碼方式→④遺傳密碼與胺基酸如何對應→⑤尼倫伯格和馬太通過體外無細胞體系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破譯了UUU編碼苯丙氨酸→⑥AAA和CCC也隨之被破譯→⑦通過異聚核苷酸作為mRNA的體外合成蛋白實驗,找出了各種胺基酸密碼子的大體範圍
  • 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原標題: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 重新揭秘遺傳密碼的規律
    在四月份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CoreTracker」分析了51種綠藻和陸地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
  • 加基因學家研究發現:母愛能夠改變遺傳密碼
    遺傳基因一向被認為是先天確定、不可改變的,但最近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基因學家卻研究發現,母愛可能足以改變我們的遺傳密碼,這種變化還可以遺傳下去。實驗還發現,母親的照顧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它改變了一種控制大腦對壓力反應的基因的表達。這種基因變化導致大腦中的海馬長出更多的壓力受體,減少身體對壓力的反應。隨後的實驗顯示,這種基因變化是持久的,甚至可以遺傳給後代。
  • 我國學者破解生命應對基因「無義突變」之謎
    新華社杭州4月4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通過破解生命體「遺傳補償效應」的分子機制,為多種遺傳性疾病提供了潛在治療途徑。相關研究成果於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自私的基因》:一個生物學家的"科幻小說"爭議了40年
    40年前,英國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開始寫作《自私的基因》,這句話做了開頭。當時英國礦工工會罷工,導致牛津大學的實驗室頻繁停電,他只能暫停對蟋蟀的研究,寫書自娛。時年35歲的他沒有預料到,這本書將給他帶來大名氣以及同樣大的麻煩。  道金斯有些後悔,書名中用上了「自私」這個字眼。在最初完成三四章之後,理察·道金斯曾經拿書稿給一位倫敦出版商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