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2020-12-01 東方網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二孩時代來臨,相關診斷、諮詢與治療需求再次爆棚,然而在目前臨床工作中尚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有足夠的遺傳諮詢師可勝任這份工作嗎?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遺傳諮詢師培訓基地正式掛牌,同時《ACMG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中文版也正式發布。

  那麼,究竟什麼是遺傳諮詢?它主要是指由遺傳諮詢師和諮詢對象(遺傳病患者本人或其家屬、送檢醫生)就某種疾病在家庭中的發生情況、再發風險、診斷和防治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一系列的交談和討論,使患者或其家屬對該病有全面的了解,選擇最適當的決策,可分為婚前諮詢、出生前諮詢、再發風險諮詢等。「遺傳諮詢師是連接臨床和遺傳檢測實驗室的橋梁,他們承擔著解密基因密碼的任務。」兒中心院長江忠儀如此說道。

  哈佛醫學院醫學遺傳學培訓課程主任、兒中心醫學遺傳科主任沈亦平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西方,遺傳諮詢是一項金領職業,在美國的歷史已達30餘年,「在美國民眾看來,他們不但能夠解讀人類身體的奧秘,而且也是財富的聚集者。目前,美國有4000餘名專業的遺傳諮詢師,但缺口依舊很大。在我國,遺傳諮詢目前更還處於起步階段,除了缺乏專業人員外,遺傳諮詢機構也很少,且公眾對遺傳諮詢的認知尚不足。」

  近年來,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與國家衛計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聯手,已成功舉辦了10屆遺傳諮詢師初級班和1屆中級班(兒科專場),培養遺傳諮詢專業人士2500餘名,囊括兒科、內分泌科、腫瘤科、產前診斷科等多元科室的醫師。沈亦平說,一名出色的遺傳諮詢師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需要長期工作積累經驗和優秀的溝通能力。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培訓基地正式落成後,兒中心計劃每年培養50至100名中國遺傳諮詢師。

  會上,《ACMG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中文版同時發布,刊於《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7年第6期。該指南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主導下,由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多位專家編譯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發布的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已獲得ACMG的正式授權。江忠儀介紹,指南對遺傳變異進行了更準確規範的解讀,「中國的診斷標準從此與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全面對接,各國將通過共同語言對遺傳諮詢進行研究解讀,這有助於促進我國遺傳諮詢的標準化和正規化,降低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率,也為我國醫療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發揮影響力的更大舞臺。」


相關焦點

  • 遺傳諮詢師:這個高冷的職業你了解多少
    要將這份基因檢測報告翻譯成病人能看懂、醫生能參照的診療指導意見,離不開遺傳諮詢師。  遺傳諮詢師幹點啥?行業成熟度如何?發展前景怎樣?新華社記者為你揭秘。  「遺傳諮詢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客戶認知並讀懂自己的『生命手冊』,評估疾病發生風險、識別疾病發生原因、推薦檢測方法、採取預防措施、選擇治療方案、疏導患者心理等。」祁鳴說。  在中國,遺傳諮詢師是一個極其高冷的職業!
  • 交大Bio-X研究院賀林院士在2016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發表主題...
    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王永進處長,蘇州市科技局趙瑋芳副局長,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院士、中國遺傳學會顧問安錫培等專家和領導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同時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知名的醫療機構參加,體現出臨床對遺傳諮詢師培訓的正規化、職業化的迫切需求。
  • 高科技帶來的新職業:遺傳諮詢師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2014年,2400個遺傳諮詢師在美國被僱用;美國遺傳諮詢協會(American Board of Genetic Counseling ,ABGC)目前的統計顯示,美國和加拿大有4000多名擁有資格證書的專業人士。(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提供遺傳諮詢專業培訓的國家,第一批學生在1971年畢業)。
  •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後,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
  •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蘊含大量創新機會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陳潤生院士表示,這97%的遺傳密碼的突變也與疾病有關。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你想像過,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嗎——        那時,有一本記錄著自身遺傳密碼的書伴隨自己從出生到死亡,裡邊密密麻麻的符號能夠清楚地表明你患有某些疾病的機率;癌症這樣可怕的疾病也有辦法被攻克,因為醫院可以監測到你的身體指標,哪種基因發生了突變都可以被發現,甚至在發病前就有可能擁有治療方案
  • 想要成為遺傳諮詢師,你還不知道怎麼學習?
    中科院賀林院士曾表示,我國遺傳諮詢師缺口至少為 2~5 萬,遺傳諮詢師或臨床遺傳醫師未來將成為醫學生一個新的職業方向。
  • 遺傳也不都是基因說了算
    破解基因的密碼指令人類不僅擁有作為基本遺傳物質的基因組信息,還擁有一套管理、調控、修飾基因組的密碼指令系統1939年,生物學家Waddington率先提出「表觀遺傳學」這一術語。如今,「表觀遺傳學」已經走過了70多個年頭。
  • 遺傳密碼,人類只讀懂3%
    人一共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帶有遺傳信息,如果它變了,人的狀態就會變得不正常。」陳潤生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其他染色體都有兩對,如果看到第13號染色體比別的多出一截,這就是一個先天畸形,導致胎兒一出生就是痴呆。 事實上,只要我們的遺傳密碼即染色體改變一點,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疾病。
  • 《基因傳》 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
    在印度裔美國醫生悉達多·穆克吉的家族裡,精神疾病已經至少延續了兩代。他的堂兄與兩位叔父均被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拖垮。他的父親曾經歷過至少兩次名為「心因性神遊症」的疾病發作。穆克吉懷疑,他的家族成員體內可能隱藏著疾病的遺傳組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像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精神疾病,存在緊密的遺傳聯繫。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中國需要遺傳諮詢認證人才   目前,王慧君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建立了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中心」),在以下三大方面進行著基因檢測診斷的布局。其三,對醫院26個科室的醫生進行基因測序技術的知識普及和培訓,讓大家了解基因檢測能夠為診斷帶來更加快速和準確的信息,幫助臨床進行疑難病例的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量測序取得的DNA數據的變化實在太多,也非常複雜,對於結果需要反覆和多角度的判斷,尤其是面向臨床醫生和患者家屬的解釋,需要專業人員的溝通解釋,王慧君說,美國有專門的遺傳諮詢師職業。
  • 科學探秘 | 人類遺傳密碼的3%締造了50項諾貝爾獎.剩下的97%,我們該如何破解?
    如今,基因組已經可以從頭至尾測序,但真正做到精確解讀的只佔3%,還有另外97%的遺傳密碼是非編碼序列,它們與疾病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解讀。人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都與我們的遺傳密碼有關,每個細胞都有一份遺傳密碼。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由四個符號排列起來的長長的線,大約有30億個符號。
  • 罕見病基因檢測,結果解讀更重要
    只有了解疾病的病因,才能夠實現診治的精與準。目前,基因測序能力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已經使得我們可以去解讀測序中發現的問題。馬端表示,基因檢測有兩個價值:一是研究價值,尋找遺傳學的病因,確定檢測標誌物和治療靶點;二是臨床應用價值,可以開展遺傳病基因的檢測與分析,進行遺傳諮詢和科研服務等。
  • 「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
    」 啟動儀式在上海隆重召開!全基因組正式開始臨床服務   未確診先天缺陷兒童罕見病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啟動      2018年3月10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承辦的「全基因組測序在出生缺陷及兒童未確診罕見遺傳疾病檢測中的臨床合作研究及共識討論
  • 重新揭秘遺傳密碼的規律
    在四月份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CoreTracker」分析了51種綠藻和陸地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
  • 全國懂「基因天書」的臨床醫生不足5%
    「說基因檢測報告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武漢晚報10月7日03版一則《精英女花4萬元買了本「基因天書」》的報導引起不少市民共鳴。患癌機率有多大?基因報告怎麼解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遺傳諮詢師將成為一個新興金領職業。然而目前這個角色在國內多由臨床醫生承擔,全國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臨床醫生還不到5%。
  • DNA,遺傳密碼的攜帶者
    DNA,遺傳密碼的攜帶者 2020-06-05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懂「遺傳密碼」 規避出生缺陷
    記者黃中明 攝  因為出生缺陷或後期疾病,許多嬰幼兒被拋於棄嬰島。近期此事備受關注。在血親分離的背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需從源頭上做足預防。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達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為此,「能將出生缺陷扼殺在搖籃中」的基因診斷應運而生,但目前卻並沒得到大規模推廣。這項新型技術在解讀「遺傳密碼」的同時,也經歷著醫學倫理的考量。
  • 六個遺傳密碼的人造生命體,翻開合成生命新篇章
    撰文 | 葉水送  在生命科學高強度滲透以及多方位的普及下,很少人不知道基因、DNA是什麼。基因是DNA鏈上一段可編碼蛋白的鹼基序列,由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和G(鳥嘌呤)四種密碼子組成,其中A與T配對,C與G配對,形成一條長長的遺傳密碼片段。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大體過程如下:①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推測遺傳密碼是三聯體→②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如何(重疊讀碼還是非重疊讀碼)→③克裡克通過T4噬菌體突變實驗證實了遺傳密碼是三聯體並採用非重疊的讀碼方式→④遺傳密碼與胺基酸如何對應→⑤尼倫伯格和馬太通過體外無細胞體系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破譯了UUU編碼苯丙氨酸→⑥AAA和CCC也隨之被破譯→⑦通過異聚核苷酸作為mRNA的體外合成蛋白實驗,找出了各種胺基酸密碼子的大體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