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基因檢測,結果解讀更重要

2020-11-25 醫脈通

在精準醫學時代,先進檢測技術的發展為罕見病的診治提供了新希望。然而,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僅僅依賴基因檢測等技術手段的進步並不能為罕見病的診治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必須藉助於更多領域、更多學科的配合,特別是臨床遺傳學專業人員對檢測結果的科學解讀,才能真正造福於罕見病患者。



基因檢測成為重要手段


復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端教授介紹,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統計,目前已知的罕見病約有7000種,其中絕大多數是單基因遺傳病。只有了解疾病的病因,才能夠實現診治的精與準。目前,基因測序能力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已經使得我們可以去解讀測序中發現的問題。馬端表示,基因檢測有兩個價值:一是研究價值,尋找遺傳學的病因,確定檢測標誌物和治療靶點;二是臨床應用價值,可以開展遺傳病基因的檢測與分析,進行遺傳諮詢和科研服務等。


「基因檢測已經成為罕見病診斷與防治的重要手段。」華大基因執行總裁尹燁指出,「在基因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平均每個人都會攜帶30個遺傳疾病的缺陷。」基因檢測技術不但能夠驗證疾病的臨床診斷,為患者提供準確的遺傳諮詢服務,還能用於致病基因攜帶者的檢測與產前診斷。


尹燁舉例說,通過基因檢測有效防治遺傳病在歷史上不乏成功的範例。在猶太人群中曾流行一種名為TSD的罕見病,即失明症候群。該病屬於遺傳性出生缺陷,有該缺陷的患兒出生後很快會失明,並且伴隨各個系統器官衰竭,出生約4個月就可能死亡。為了控制這一疾病,猶太人依託教會,通過所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開展大規模的孕前篩查。結果到2000年,北美地區的猶太人群中TSD的發病率降低了90%;2003年,全美診斷出的10個TSD患兒中,沒有1個是猶太人。


罕見病發展中心主任黃如方認為,目前,罕見病患者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精準醫學的熱潮下,基因檢測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和應用。目前,我國的基因檢測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檢測的費用也已經降到1000元以內,大大提高了基因檢測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診斷率,縮短了確診時間,降低了確診成本。


科學解讀決定精準診治


北京協和醫院黃尚志教授指出,基因檢測技術雖然在短短數年內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對罕見病而言,僅僅依靠技術的進步還遠遠不夠。因為檢測出的基因缺陷未必就一定會致病,呈現出來的表現型是基因型和後天環境共同導致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對應關係尚待研究。也就是說,即使通過基因檢測發現了致病基因,也並不表明100%已患上或將患上這種疾病。


「基因檢測的結果需要被科學解讀,只有被正確解讀的結果才有意義。」黃尚志認為,精準醫學的精髓在於把握患者的個體化差異,這就需要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病史、表型,結合基因檢測結果來加以判斷,基因檢測只是幫助臨床醫生做出正確判斷的重要工具。


「患者是否需要做基因檢測或者產前檢測,需要個體化處理。」中日醫院運動障礙與神經遺傳病研究中心負責人顧衛紅研究員也這樣表示。他說,雖然基因檢測技術飛速發展,但是對於基因結構的認識相對不足,使得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尚存不少問題。比如,二代測序對罕見病的診斷非常重要,但缺乏質控,尤其是解讀環節較為薄弱。細緻可靠的臨床表型的採集至關重要,應選擇適合的檢測方法,結合表型分析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的解讀。臨床表型的數據與基因數據是否能被整合在一起,能否被準確地分析和解讀非常重要,這也是目前所欠缺的,臨床表型如何與疾病分類、遺傳模式銜接仍需進一步分析。


馬端也強調,基因檢測不等同於簡單的基因測序,最為關鍵的是把測序出來的結果解讀好,為疾病防治服務。這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疾病的評估;二是疾病的基因診斷;三是通過基因檢測指導臨床用藥。


「我國的測序技術已經領先,但測的越多,亂的越多。」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教授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合適的人員對結果進行解讀,提高基因檢測結果解讀的精確性迫在眉睫。


段濤解釋說,由於我國臨床遺傳學專業人員和遺傳學諮詢師的缺失,使得臨床醫生拿到基因檢測結果往往不會解讀。在歐美國家,有受過專門培訓的臨床遺傳學家與遺傳諮詢師來對患者進行遺傳諮詢,但是在我國根本沒有這兩種專業體系。專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缺失,導致我國搞遺傳學研究的人不懂臨床,搞臨床的人不懂遺傳學,也不懂臨床遺傳學。沒有正確的解讀,就不可能將基因檢測技術真正造福於人類。


段濤呼籲,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是重要的環節,我國亟需建立「臨床遺傳學」學科,在高校中開展臨床遺傳學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為罕見病患者提供正確的臨床意見。馬端則建議,除了參加臨床遺傳學的再教育外,臨床醫生也應加強相關知識的自學。


加強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目前,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公司之間交流甚少,彼此資料庫之間沒有形成共通。這使得許多需要進行大數據比對的基因檢測結果只能在有限的數據空間內進行。尹燁建議,未來,在國家層面應建立數據互通的基因檢測、疾病表型、患者信息共享大資料庫,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診斷速度和診治的準確性。


顧衛紅談道,科技的發展和現有的診療模式存在矛盾。基因檢測技術如今遠遠跑在前面,而臨床表型的收集和分析則明顯滯後。很多醫生並不了解基因檢測技術和業務的流程,缺乏相關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檢測質量也參差不齊。醫生、患者、檢測公司之間的連接鬆散,缺乏有效的交流平臺,模糊的臨床表型與二代測序大量的基因數據建立連接容易出現問題。她強調,當前我國的醫療資源分散,基因數據應實現積累和共享,應儘可能地整合和開放健康人數據和不同種族、不同類型疾病的患者數據,並讓更多人參與數據的解讀。


受訪專家均表示,希望測序公司都能儘可能地整合和開放數據,能將數據提交給醫生,利用「網際網路」將數據共享,供各國的科學家進行特定的研究。不過,這也會涉及到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所以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同時,對基因測序檢測結果的判斷,還需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流,需要整合多方面信息,包括臨床信息、檢測技術的選擇、測序數據的最終解讀等等。只有各學科協作,才能給罕見病患者以滿意的答覆。


段濤強調,基因檢測至關重要,但解決罕見病的臨床問題更需要一個整體解決方案,不僅包括由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臨床遺傳醫生組成的臨床團隊和以測序平臺為基礎的罕見病診斷平臺,還要與其他罕見病臨床機構、實驗室、研究機構、醫藥公司、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加強合作。


顧衛紅也呼籲,術業有專攻,合作非常重要,要通過臨床、科研、產業、公益、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罕見病的有效診治。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WES技術強勢「殺入」消費級基因檢測藍海: 疾病風險檢測成為新趨勢
    二是由於晶片是封閉平臺,只能一次性檢測已知、固定的基因位點,無法獲取位置基因序列,也無法實現檢驗結果的動態更新。如果檢測公司使用的基因晶片是十年前的,那麼你基因檢測的結果可能會停留在十年前的研究水平,並且未來也不會有後續更多檢測項目的跟進。目前市場上99%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均使用基因晶片技術進行檢測。
  • 健康|規範診斷與治療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患者公益檢測全國開啟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報導 為助力罕見病規範診療,幫助戈謝病等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獲得及時診斷,昨日,由北京健康促進會主辦、珀金埃爾默和賽諾菲協辦的溶酶體貯積症高危篩查項目在線上啟動。項目啟動後,將在全國免費開展針對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的相關檢測。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據估計我國各類罕見病患者超過1000萬人。  ■ 罕見病診斷  基因檢測,罕見病防治的未來?  「如果能提前知道夫妻倆正好攜帶了同一種疾病的致病基因,就可以提前做好產檢工作,了解他們的孩子是否會攜帶致病基因,將來會發病還是不發病。」
  • 夫妻均攜帶罕見病致病基因,想生二胎卻又擔心!河南這群醫生幫他們...
    帶有罕見病致病基因,且已育有一名患有罕見病女兒的父母,在專家的幫助下,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技術成功阻斷Adams-Oliver症候群(AOS),生下一名健康的試管寶寶。2019年7月4日,小林通過促排取卵14枚,其中11枚正常受精,最終形成5枚可利用囊胚,而後,專家將這5枚囊胚的活檢細胞進行單基因病分子遺傳檢測(PGT-M)後,結果檢出1枚囊胚不攜帶父源及母源的致病突變。「就是這一枚小小的囊胚,點燃了夫妻倆和我們所有醫護人員的希望。」管一春說。
  • 貴州省人民醫院開設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
    「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開診時間為每周四上午,群眾可通過省醫門診預約掛號系統中的產前診斷中心進行預約掛號。貴州省人民醫院開設「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是指發病率非常低的一類疾病的總稱,但作為一類疾病而言患病人數並不低。
  •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首先,論文裡沒有說明到底是哪些公司的檢測結果被用於評測,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到底用的什麼檢測和分析方法。
  • 四位大咖真知灼見 罕見病精準診療獲突破
    而且,由於罕見病的發病機制相對單一,並具有特異性,因此這些研究還為監測器官功能的進展、靶向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依據和指導。當然,與機遇「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挑戰。丁潔便站在不同視角,用一連串問題指出挑戰所在。醫院:1.如何擺正患者、基因檢測、醫生的關係?2.基因報告由誰來解讀?3.基因檢測報告的規則或者規範是什麼?
  • 40%的基因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專家:僅一種情況癌症基因檢測有臨床...
    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楊輝建立的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人類為何需要基因編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介紹,現在人類有約7000種罕見病,其中80%都是單基因遺傳病。人體的2萬多個基因中,只要一個有突變,就可能出現遺傳病,比如,先天性失明、耳聾等。  他指出,這些罕見病涉及全球3億病人,總數非常大,但95%的罕見病沒有藥物,中國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的病人還算比較幸運,因為至少已經有藥可醫。
  • 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備孕夫婦應及早進行遺傳學諮詢
    對此,我國知名生殖醫學專家、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終身榮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教授表示,目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經能實現,在胚胎植入子宮前,在試管裡面對胚胎進行遺傳學診斷,就像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經過挑選後的健康「種子」才能植入子宮,從而生出健康寶寶,這樣,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因此被阻斷。
  • 精挑細選的健康「種子」才能放入子宮 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記者日前從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主辦的一場遺傳優生及罕見病話題分享會上了解到,根據文獻,平均每個人會帶2.8個基因是罕見病的致病基因,而在湖南省的相關研究課題更顯示,如果同樣的致病基因在夫妻雙方都有的話,孩子有1/4是罕見病患者,如果母親帶有罕見病基因隱性的X染色體,生的男孩就有可能攜帶致病基因。
  • 基因檢測增長迅猛,「微基因」突破「芯」技術,構建基因+健康管理生態
    檢測技術持續升級,重「芯」定義基因檢測橫向來看整體市場,玩家們普遍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基因捕獲測序技術,這是一種對特定基因組進行抓取並檢測的技術;另一種方式是採取高通量全定製基因晶片技術,這是一次性檢測數十萬代表性位點用於解讀的技術,微基因正是應用這項技術的典型代表。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 罕見病患者生育之困: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後代有四...
    張凱傑說,相比患有SMA的自己,妻子可能更像一個「正常人」。結婚第二年,凱傑的妻子懷孕了,沒過多久,第一個孩子出世了,是個健康的女孩。「當時我已經知道這個東西會遺傳了,但是我覺得老婆是個正常人,她應該沒有我身上這種基因吧。」現在看來,當時的凱傑對於基因病的認識存在很大誤解。基於這種認識,他與妻子要了第二個孩子,但這可能成為了他此生最後悔的決定。
  • 基因檢測靠譜嗎?對比了 3 家檢測結果,我們發現...
    通過原始數據兩兩交叉比對,找出他們都檢測到的基因位點數量,再找出這些位點中,檢測結果不一樣的位點數量,用這兩個數據算出不匹配的比例。2.現在能正確解讀數據的人才比較稀缺,人類對生物學的認知也有限,如果我們不能完全知道一個病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就不能通過基因檢測,解讀出完全準確的結果。
  • 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Science長文
    imprinting)異常導致的罕見病。基因印記基因印記是指受精卵形成過程中,來源於父親或者來源於母親的等位基因被修飾後,該印記導致下一代僅僅表達父源或者母源等位基因。多年研究表明,正常的基因印記發生錯誤,會導致多種疾病,這其中包括Silver-Russell和貝威二氏症候群及其他幾種罕見病。基因印記的起源可追溯至1.5億年前。
  • 基因檢測增長迅猛,「微基因」突破「芯」技術,構建基因+健康管理生態
    檢測技術持續升級,重「芯」定義基因檢測橫向來看整體市場,玩家們普遍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基因捕獲測序技術,這是一種對特定基因組進行抓取並檢測的技術;另一種方式是採取高通量全定製基因晶片技術,這是一次性檢測數十萬代表性位點用於解讀的技術,微基因正是應用這項技術的典型代表。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中的難題:基因型與表型信息關聯
    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基因組數據以及新基因突變的發現呈現爆炸式增長。基因組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單純的數據產生,而是數據的解讀。基因組學的信息如果不能和臨床、表型的數據關聯,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複雜的基因變異以及生物學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