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大咖真知灼見 罕見病精準診療獲突破

2020-12-04 健康界

罕見病診療與精準醫學的「聯姻」之路,看似水到渠成,卻非一帆風順。

國內有一支力量正致力於此。2016年12月初,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罕見病分會在京成立,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擔任該分會的首任會長。與此同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兩個與罕見病有關的精準醫學項目——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張抒揚牽頭)、罕見病精準診療技術和臨床規範研究(遺傳學專家張學牽頭)也正式啟動。就在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現場,參與罕見病隊列研究的國內臨床醫學界4位專家基於不同角度暢談罕見病與精準診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丁潔:挑戰多於機遇

現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丁潔開門見山地指出,「在罕見病的精準診治中,機遇先於挑戰,但挑戰多於機遇」。

在她看來,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二代測序、模式生物學,以及目前在建的研究隊列、生物樣本庫等學科和技術研究,為罕見病診治增加了科研途徑和素材。而且,由於罕見病的發病機制相對單一,並具有特異性,因此這些研究還為監測器官功能的進展、靶向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當然,與機遇「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挑戰。丁潔便站在不同視角,用一連串問題指出挑戰所在。

醫院:1.如何擺正患者、基因檢測、醫生的關係?2.基因報告由誰來解讀?3.基因檢測報告的規則或者規範是什麼?

醫生:1.申請做基因檢測的臨床適應症是什麼?2.是否每個醫生都能夠解讀基因檢測報告?3.如何客觀、科學地對檢測報告進行解讀?

學會:1.基因檢測的指南如何編寫?2.想要罕見病患者的管理走出「抱團取暖」的層次,如何提高患者團隊自身的領導力?3.在倫理學上和衛生政策的發展上,應如何制定規章制度?

大量機遇都是外在的,最大的挑戰是我們自己,要向自己來挑戰」面對諸多待解難題,丁潔如此總結。

荊志成:三步實現肺動脈高壓精準研究

業內人士知道,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長的研究才有價值。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栓性疾病診治中心主任荊志成,以肺動脈高壓(PAH)研究為例,指出精準診療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臨床隊列研究。2012年,阜外醫院血栓性疾病診治中心完成中國人PAH患者BMPR2突變譜檢測,並報導BMPR2基因突變與中國患者臨床表型及預後的相關性。該研究把攜帶BMPR2突變患者的平均診斷年齡提前了6年。2015年,該中心完成對BMPR2突變和IPAH/HPAH臨床表型的分析,直接為肺動脈高壓的精準診療和預後提供服務。此次國家罕見病註冊系統將為構建罕見病大型隊列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將中國肺動脈高壓臨床隊列研究推向新的發展高度。

第二步,建生物樣本庫。荊志成強調,我們要建的是「庫」而不是「倉庫」。1999年,他在國內首次發現並報導中國家族性肺動脈高壓家系;2004年,首次報導中國人家族性肺動脈高壓家系存在BMPR2突變。經過多年積累和研究,荊志成已找到該疾病發生發展的表型特徵和分子靶點,為疾病分層、預警、預測、預後和轉歸提供了依據。

第三步,建立中國自己的罕見病研究隊伍和合作網絡。他認為,罕見病研究團隊需要老中青三代各細分領域的專家,結合基礎與臨床,根據臨床表型找到基因型,基於組學的研究手段建立自己的學科隊列,並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學科間合作,探討發病機制,找到基因靶點,研發對應藥物,最終證明研製的藥物在中國和世界都有效。

劉建民:內分泌罕見病的精準診療

在不取病理切片的情況下,醫生怎樣判斷出甲狀旁腺癌的良惡性?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劉建民認為,除已有的生化特點外,遺傳特點的發現可給出更多可行性指導。藉此可以看出,多學科在機遇與挑戰中摸索的目的之一,便是儘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

在開展甲狀旁腺癌的基礎研究期間,劉建民發現,基因CCND1拷貝數的增加與甲狀旁腺癌的發生有關,同時發現基因MEN的表達也有明顯增加。另外,他做瘤性鈣化研究時,進行了一個家系的基因檢測,意外發現了基因的失活性突變。這也許是國際文獻上報導罕見病隊列中的首篇文章。

至於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病情多發,組合多樣,包括垂體瘤、腎上腺、甲狀旁腺、胰腺腫塊等,劉建民建立多發性內分泌疾病的基因診斷平臺,用基因檢測做到個性化指導。多病例總結髮現,MEN1基因診斷可以為臨床診療帶來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在研究中發現,基因MEN1缺失會導致Wnt/β-catenin 激活,從而發生腫瘤,雙敲β-catenin則腫瘤得到抑制。在信號通路方面,他們首次發現Wnt通路激活是MEN1突變型胰島細胞瘤的發病機制,並由此推導出β-catenin小分子抑制劑(PKF115-584)能抑制腫瘤,可以作為潛在靶向治療藥物,為臨床罕見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精準的醫學支持。

謝院生:先天/遺傳性腎臟疾病的精準診療

科學早已證明,先天性和遺傳性腎病是兒童尿毒症和成人慢性腎衰竭的主因。

怎麼治療?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謝院生,結合4種先天/遺傳性腎臟疾病案例,解析臨床醫生經常遇到的難題。

1.多囊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病(下稱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病,約85%的病例由基因PKD1或PKD2突變引起。目前,大多數臨床診斷依靠影像學,但存在滯後性和不準確性,尚無更直接、更有效的診斷方法,而基因診斷的納入或可減少ADPKD的產生,為臨床診斷提供價值。

實驗證明,採集外周血進行PKD1/PKD2突變檢測,從而預測臨床表型的方法具有可靠性,並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其一,通過基因檢測,可把患者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具多致病突變的患者,愈後較差,或會發展為尿毒症,需要進行早期關注,延緩疾病的發展;第二類是少或無突變抑或攜帶不確定突變的患者,發生尿毒症的機率小,無需常到醫院就診。

其二,考慮到多囊腎有50%的概率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想生二胎的該病患者,可以進行胚胎植入前診斷,排除有致病突變的胚胎,減少對下一代的影響。

2.單腎缺失。過去,醫界認為單腎缺失是基因出現問題,導致孩子生下來就只有一個腎臟,但對一對同卵雙胞胎姐妹(姐姐先天性單腎缺失,妹妹正常)的研究中發現,兩人的基因沒有問題。也就是說,非基因因素也可導致單腎缺失。

3.馬蹄腎。謝院生等人的研究表明,馬蹄腎患者的同位素腎圖測算,GFR明顯低於EPI公式估算的GFR,因此,臨床醫生在選擇評估患者腎功能的方法時,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更符合療效的方法,避免誤診。

4.左腎靜脈壓迫症候群。臨床實踐中,該症狀在兒科和心內科存在誤診為腎炎的現象。謝院生建議臨床醫生先用B超和尿檢做鑑別診斷,再決定是否需要腎活檢。

在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中,丁潔、荊志成、劉建民等均擔任課題組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內罕見病臨床診治及基礎研究方面領軍人物的帶領下,在國家政策及資源的強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多方協作的基礎上,中國的罕見病研究會取得長足的發展,罕見病的診治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罕見病患者的權益和福祉會得到保障和提升。

相關焦點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基因診斷擴大適用範圍,二代測序診斷試劑盒和腫瘤免疫治療單抗陸續獲FDA批准;個人基因組、健康管理、體檢和保險跨界聯姻;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登堂香山會議;BAT,華為,亞馬遜等逐鹿基因大數據云平臺;國產測序儀量產,國家基因庫運營;同時,科普依然短缺,應用未形成閉環;產業概念期已過;2017年可以預見大浪淘沙,併購重組可能興起。
  • 江蘇19家醫院成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協作組,攜手共克罕見病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罕見病是患病人數小於總人口0.65%至1%的疾病。由於單病種罕見、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等原因,多數罕見病存在診斷率低、治療率低兩大難題;診斷的困難往往會使患者錯過了最佳診療時機。
  • 打造中國罕見病診療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多地遠程會診架起戈謝病線上診療綠色通道來自邢臺的戈謝病患者大寶(化名)今年剛滿11歲,5年前父母發現他的肚子越來越大,為了給大寶治病,父母帶著他幾乎走遍了所有醫院,「我們從村裡的診所轉到市醫院,又轉到省醫院,可是一直沒有檢查出來結果,最後到北京協和醫院才終於確診是戈謝病。」不幸的是,在去年年末,又一場「空難」降落在這個家庭頭上。
  • ...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由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開年的2020年,也成為了所有人「罕有」的一年,但疫情並未中斷社會各界對罕見病患者的關注。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北京瑞洋博惠公益基金會共同組織發起、賽諾菲(中國)參與支持的中國溶酶體貯積症(LSDs)診療能力建設項目(簡稱「STEP項目」)在今日正式啟動,並於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了線上「隔空」戰略合作籤約。
  • 國際罕見病日:京滬「隔空」籤約,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
    多地遠程會診,架起戈謝病線上診療綠色通道 來自邢臺的戈謝病患者大寶(化名)今年剛滿11歲,5年前父母發現他的肚子越來越大,為了給大寶治病,父母帶著他幾乎走遍了所有醫院,「我們從村裡的診所轉到市醫院,又轉到省醫院,可是一直沒有檢查出來結果,最後到北京協和醫院才終於確診是戈謝病。」  不幸的是,在去年年末,又一場「空難」降落在這個家庭頭上。
  • 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成立 張宗久任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設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為加強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以下簡稱協作網)組織管理,建立暢通完善的協作機制,切實發揮協作網整體作用,我委決定依託協作網國家級牽頭醫院北京協和醫院
  • 大咖雲集!第二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本周末開幕
    大咖雲集!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精準醫療分會是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批准成立的二級機構,下設腫瘤靶向藥物、腫瘤診斷、腫瘤靶向治療、醫學智能裝備、醫學遺傳、口腔疾病診療等6個專家委員會。分會的宗旨是推進精準醫療領域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產品推廣和市場規範化。
  • 科學網—多位專家呼籲:儘快啟動國家層面的罕見病研究
    中國科協第5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召開
  • 賽諾菲布局中國罕見病 「醫+藥+保」三位一體診療新生態
    央廣網上海11月8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本屆進博會上,賽諾菲帶來了三款罕見病明星產品,攜手領域權威專家、罕見病公益組織、網際網路頭部創新企業共同探討罕見病標準化診療體系建設及創新支付方式,致力改善中國罕見病患者「病無所醫」、「醫無所藥」、「藥無所保」三大困境,以助力罕見病患者實現「病者有其藥」的中國夢。
  • 罕見病就在我們身邊,不要因為名字「罕見」而錯失診斷
    沒錯,血友病就是罕見病的一種。它和先天性脊柱側彎、結節性硬化、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和肝豆狀核變性一樣,已經逐漸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    2月28日是世界罕見病日。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罕見病發病情況如何?國家衛健委最新公布的診療協作網成員醫院,都在進行哪些前期工作?記者走訪了多名相關專家。
  • 精準醫療時代如何實現整合診斷?聽聽這些大咖的看法
    論壇邀請中外知名臨床、病理及檢驗專家與學界翹楚、產業精英共聚一堂,圍繞臨床診療的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創新實踐深入交流、分享洞見,500多位與會嘉賓聚焦整合診斷這一新理念,打造臨床診斷新生態。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管理,中國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例如上海「1+1+1」模式助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以及廈門的「三師共管」模式,推行慢病先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翁建平認為這可能還不夠,要真正做到慢性病精準管理,要實現四個「精準」目標:精準預測(未病)、精準診斷(已病)、精準治療(病中)和精準管理(病後)。
  • 詹啟敏院士談精準醫療國家戰略規劃
    醫藥產品國產化: 加快先進醫療器械進口替代降低診療成本;2. 前沿技術臨床轉化: 發展精準醫學等前沿技術,提升診療技術水平;3. 疾病診療規範化: 提高基層規範化診療水平,提高基層醫療水平;4. 醫療服務協同化: 優化醫療服務模式,改善就醫難題;5.
  •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MDT模式將在天津市兒童醫院建立
    罕見病是當前人類醫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由於缺乏認知和有效的治療方案,罕見病患者長期面臨診斷率低、治療率低兩大難題。為切實提高罕見病「可診、可治、有藥可醫」的診療能力,天津市兒童醫院正積極籌備成立天津市兒童醫院罕見病診療中心溶酶體貯積症(LSDs)MDT,16日下午召開溶酶體貯積症MDT第一次籌備會議。該MDT成立後將從高危患者篩查、MDT門診建設、規範化診療、學術研討等多個方面,快速提升臨床醫生對溶酶體貯積症的認知和診療能力,並逐步推廣到其他罕見病及疑難疾病,更好地服務患者。
  • 質譜技術賦能精準診療,未來已來
    同時,她也談到,質譜技術在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除了已相對成熟的靶向生物標記物的檢測,未來還可將組學研究結合大數據轉化為臨床應用,助力精準醫學發展。程雅婷教授還分享了金域質譜目前建設的方向,主要通過「數智」實驗室建設與運營,技術持續創新,以臨床和疾病為導向的項目開發與整合,逐步提升臨床服務能力,推動檢驗與臨床的融合。
  • WPMCS|大咖雲集,共商精準醫療未來發展
    11月26日,由萬怡醫學主辦、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準醫療專業委員會等多家協會支持的「2020第五屆全球精準醫療(中國)峰會」在上海盛大開幕。本屆峰會以「推動產業創新蝶變,加速臨床落地應用」為主題,並同期舉辦精準醫療開幕式論壇、第五屆基因檢測與體外診斷大會以及第五屆細胞治療產業創新大會。
  • 大咖雲集 協同創新——第五屆華夏糖尿病診療與健康管理高峰論壇在...
    ,逐漸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希望藉助醫聯平臺,將糖尿病診療及管理與網際網路醫院模式相結合,共同推動糖尿病診療模式的完善,推動慢病管理的創新發展。(分會場在線觀看大會直播)大咖雲集論學術
  • 2018精準醫療年度盤點丨在政策、科研、產業方面有哪些發展與突破?
    華大成全球唯一基因測序全產業鏈機構 精準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2018年11月13日消息:近日,華大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集基因組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於一體的國際交流峰會——第十三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發布其自主研發的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專家面對面,共話 MDS 精準診療
    會議介紹: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主辦的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血液學分會 MDS 工作組年會、第四屆 MDS 國際高峰論壇暨第 23 期「MDS 研究新進展及血液病骨髓活檢塑料包埋技術應用」學習班於 2018 年 8 月 17~18 日在細雨綿綿的黃埔江畔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國內外眾多血液腫瘤領域大咖參與分享
  • 罕見病藥物扎堆亮相進博會:「買不起」的天價藥物背後,我們離社會...
    比如正在探索的「1+4」多方支付機制,由醫保兜底,以罕見病救助項目、慈善基金、商業保險、患者自付等方式作為補充,共同為「天價」藥物買單。北京病痛挑戰基金會秘書長王奕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其中,政府需要承擔80-90%的費用,再由慈善組織、商業保險等進行補充。「很多罕見病的診療都很貴,年花費100多萬,並且需要終身持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