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收官之年,明天將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詹啟敏院士作為專家組組長,與一些專家共同制定國家的一些大計劃,其中包括中國醫學科技發展規劃,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精準醫學發展規劃等。
在2015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論壇上,詹啟敏院士以專家個人身份談了我們國家在精準醫療的發展過程中的戰略需求和考慮。
詹啟敏院士強調「健康夢」是「中國夢」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201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調研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時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健康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當前,在重大疾病方面,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每年有310萬癌症新增案例,220萬癌症死亡案例;每年300萬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我們國家有高血壓患者2.6億;超過1億人數的糖尿病患者以及1.5億潛在糖尿病人群;此外,我國有80萬人HIV感染者,8千萬B肝病毒攜帶者,活動性結核病550萬,這僅次於印度。
健康問題是全面健康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健康事業的重要性,可以用幾句話來表示:健康事業是創造良好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支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要素;是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也是中央提出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槓桿。
因此,國家將開展大型健康計劃項目,主要從「看得起、看得好、看得上、少生病」的需求為出發點,從以下方面入手:
1. 醫藥產品國產化: 加快先進醫療器械進口替代降低診療成本;
2. 前沿技術臨床轉化: 發展精準醫學等前沿技術,提升診療技術水平;
3. 疾病診療規範化: 提高基層規範化診療水平,提高基層醫療水平;
4. 醫療服務協同化: 優化醫療服務模式,改善就醫難題;
5. 健康服務個性化: 加快培育大健康產業,帶動經濟增長;
此外,要推行創新與創業融合發展,實施科技創業者行動;百萬醫師基層服務創業行動;新型服務模式創業行動等。
對於精準醫學的定義,詹啟敏院士指出:精準醫學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治療與診斷,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
那麼,精準醫學為何在今天在大規模推行?首先是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此外,生物晶片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代謝組學技術、分子影像、微創技術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
中央高層領導高度關注,美國提出精準醫學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詹啟敏院士分析,美國提出精準醫學的時代背景主要包括:精準醫學是引領醫學發展的前沿,可以推動美國經濟發展;此外,精準醫學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歐巴馬之前在醫改工作上的一些不成功。
對於中國開展精準醫療計劃,具有諸多優勢的同時,又面臨者多重挑戰,例如創新能力不足、合作對接系統不完善以及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不全面等。
在我國,發展精準醫療的指導思想包括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我國重大疾病防治和人口健康保障需求,與深化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緊密結合,與發展生物醫藥和健康服務等新興產業緊密結合,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通過政府推動、科技支撐和體系建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引領世界的精準醫學發展的有效力量和途徑。
中國的精準醫療在實施過程中需秉持以下原則:
1. 需求嚮導,突出特色:開展我國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重大疾病精準防治研究;
2. 頂層設計,分步實施:設定2030年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分階段任務,逐步落實,近期以5年為目標重點落實;
3. 交叉融合,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產業培育、示範推廣」;
4. 創新機制,營造環境: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形成統一、開放、聯合的網絡化研究體系。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
5. 集成資源、實現共享:集成已有研究列隊、資源庫、資料庫和技術平臺,完善共享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我國,精準醫學的總體目標是要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精準、高效的醫療健康服務為目標,建立國際一流的精準醫學研究平臺和保障體系;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防治藥物、疫苗、器械和設備;形成一批我國定製、國際認可的疾病診療指南、臨床路徑和幹預措施;顯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帶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健康服務等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模式變革,推動建設「健康中國」。
在總體目標的基礎上,中國精準醫療的階段目標,分為五年目標和十五年目標:
五年目標:我國精準醫學研究和臨床水平位於國際前沿,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疾病診療水平引領國際發展;針對某種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見病分別創製出8-10種精準治療方案,並在全國推廣實施。
十五年目標:我國精準醫學整體實現創新突破和臨床應用,帶動相關企業發展;重點研究疾病的診療標準和指南;在精準醫學主要研究單位和試點地區,我國重要腫瘤早診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遏制新生兒出生缺陷率上升趨勢,將發生率由5.6%降低到3.0%以下;主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降低10%。
中國精準醫療的重點任務將分兩步走:
2016-2020:組織實施「中國精準醫學」科技重點專項,重點開展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出生缺陷和罕見病的精準防治治療;加強創新能力、監管法規、保障體系建設;
2021-2030年:組織實施「中國精準醫學」科技重大專項,在已建研究體系基礎上,擴展到其他重要疾病領域。
隨後,詹啟敏院士談到了中國的腫瘤精準醫學的主要情況。
目前,全世界腫瘤發病每年1400萬,死亡820萬。我國癌症的發病率和世界平均發病率是持平的,但死亡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腫瘤診斷大多是在中晚期,缺少有效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好。
癌症發病率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在中國,排行第一的是肺癌,第二胃癌,從死亡率來說第二位是肝癌,第三是胃癌,第四位食管癌,第五位結直腸癌,第六位胰腺癌。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在西方發病率並不是很高,因此,相對而言,對這幾種癌症的沒有太過重視。我國肺癌死亡佔全世界30%,胃癌45%,肝癌和食管癌超過了世界的50%。因此,攻克這些癌症是中國醫學界的歷史責任,也是企業界的歷史責任。有些癌症,如肺癌,可以跟國外的成果共享,但其他中國特色的癌症,我們自己不做,共享的機會都沒有,我們一定要自主創新!
腫瘤精準醫學是一種基於腫瘤病人「定製」的醫療模式,即「對症下藥」;針對每一個腫瘤病人個體特徵而定製和實施醫療決策。癌症精準醫學診斷檢查不僅限於基因和蛋白檢測,包括遺傳、分子及細胞學信息、生活方式、環境信息達到在內的大數據綜合分析,旨在實現精確診斷。此外,癌症精準醫學治療不僅限於靶向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的精確治療。
精準醫學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多組學技術即大數據(個人的大數據、群體的大數據)分析,分子診斷、分子影像,以及相應的信息和數據軟體等。此外,詹啟敏院士也談到了癌症精準醫療的三個關鍵點:1.預防、診斷和治療;2. 正確的病人、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治療;3. 精確、高效、安全、經濟。
腫瘤研究的重點任務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 隊列和生物樣本信息的建設;2. 防控技術和防控模式的研究;3 分子標誌物的發現;4 分子標誌物的應用;5 分子影像和病理學的精確診斷;6 實施臨床精準治療
詹院士強調:國家要具備頂層設計的生物樣品庫,其中涉及規範的具有完整臨床信息,要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滿足人民和法規的要求,同時要具有共享機制。誰有生物樣本資源,誰就擁有醫學研究主動權,佔領醫學競爭至高點。此外,詹院士也談到了腫瘤精準醫學中的大數據問題。大數據涉及數據收集、儲存、分析、應用、共享,這可以與華為等大型IT公司進行合作。
以上僅僅是國家層面目前的考慮,但並沒有變成方案。這需要高校、研究所、企業、政府主管部門,大家一起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精準醫學的研究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