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設備「扁鵲一號」原理樣機年底完成

2020-12-05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北大「扁鵲一號」全人體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樣機,2022年基本實現各項功能的完善。這是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精準醫學影像技術與應用國際論壇上獲得的消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首席科學家詹啟敏一直以來都為精準醫學在國內的應用而呼籲。詹啟敏認為,精準醫學要求有大量的分析數據,如果分子醫學、分子影像、分子診斷、人工智慧等能很快進入臨床醫學領域,醫學將會展開另外一副全新的圖景。而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扁鵲一號」正是展開這幅全新圖景的重要工具。

精準醫學影像能更清晰地「看」腫瘤

精準醫學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及診斷,制定個性化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

詹啟敏介紹,其實早在我國「十一五」規劃中,就有相關精準醫學的研究。2015年開始,精準醫學作為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更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重視。

詹啟敏認為,現階段精準醫學最容易在腫瘤領域實現突破,「依託醫學影像技術,比較容易取得攻克腫瘤的相關成果。」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我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是每年430萬,每年死亡280萬例。腫瘤的5年生存率,中國僅40%,美國達到66%,而日本為72%,歐洲有些國家高達80%。

精準醫學的發展有望改變這一現狀。尤其是分子影像等診斷技術的進步,將為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早期幹預提供準確的信息。

今年7月,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建設項目正式獲批啟動,計劃在5年時間內,建成全球首套14T超高場磁共振系統。這一科研重器的投入使用,將極大提高我國精準醫學的水平。

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總工程師、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任秋實表示,我國在腫瘤標誌物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可以說很超前。但是通過檢測腫瘤標誌物,無法精準探究它的來源以及變化情況。這些問題必須要靠精準的醫學影像來回答。

沒有硝煙的國際競爭正在展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發展精準醫學的過程中,大型醫學影像設施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爭奪的高地。

醫療領域對於影像設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詹啟敏表示:「如果醫院沒有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核磁共振),治療方案都沒法定,手術也沒法完成。今天的影像學主要還是解決佔位性病變的問題,而未來的影像學將面臨功能的改變。隨著觀察到的東西越來越精細,我們必將能夠探究更多未知的領域。」

正在建設中的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項目中,除了14T超高場磁共振設備,北大「扁鵲一號」全人體PET-CT也是一大利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彭旗宇博士告訴記者,過去傳統PET-CT覆蓋範圍較小,要實現全人體掃描只能分段。「扁鵲一號」全人體PET-CT覆蓋範圍提高到2米,並可以快速成像,對全身疾病治療有巨大幫助。

業內人士透露,「扁鵲一號」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樣機,2022年基本完善各項功能。目前西門子、飛利浦等世界巨頭也在積極開發這類設備。和14T超高場磁共振設備一樣,一場沒有硝煙的國際競爭正在展開。

任秋實表示,各類精準的醫學影像設備就是精準醫學的眼睛。我們只有能夠看到,才能對病症進行精準的診斷、幹預和治療。這些影像大設施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這一切都有賴於醫學影像大設施領域取得的突破,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詹啟敏表示,首先要做的是大量基礎科學的交叉研究,包括醫學、生物組學、材料、工程、信息、光學,只有將這些學科有機組合起來,才可能達到精準醫學的要求。正在研究中的14T磁共振項目也是如此,需要在大量過去未曾涉足的領域實現突破,研發勢必具有一定的難度。研究人員表示,中國在開發過程中,整合世界一流的技術,吸引國內國際上一流的科學家共同參與,只為率先實現突破。

相關焦點

  • 提倡養治結合,醫術高明的傑出醫學大師扁鵲
    扁鵲,春秋戰國時齊國渤海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本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因為他醫術高明,人們便以黃帝時的良醫扁鵲來稱呼他。扁鵲學醫的故事很有神奇色彩。一個叫長桑君的老人,看到扁鵲為人善良,做事謹慎,而又聰明好學,對扁鵲說:「我有醫術秘方,現在我年事已高,想把它傳給你,切記不可外露」。老人先拿出一些藥給扁鵲,說:「用露水喝下此藥,三十天後就可以洞察一切事物。」一併把秘方也給了扁鵲。扁鵲喝下藥,三十天後居然可以看見隔牆的人,給人看病時,居然可以看見病人五臟六腑的病症所在。
  • 三代核電自主化型號「國和一號」設備研製基本完成
    科技日報5月21日消息,國家電投董事長錢智民在21日召開的國家電投創新大會上宣布,備受關注的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型號「國和一號」(CAP1400)設備研製基本完成,示範工程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有效形成了國內三代核電裝備產業鏈。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第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核電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理化中心完成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光譜儀實驗室樣機試製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化學測試部承擔的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光譜技術應用研究工作日前完成樣機試製,相關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原子發射光譜技術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水體金屬元素檢測技術,相比傳統光譜技術,工作條件要求低、實驗操作簡便、可實現可攜式等諸多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國「月球車」樣機 首次亮相
    【財新網】(記者 於達維)11月5日,即將在2013年12月隨嫦娥三號發射到月球表面的「中華」「月球車」,其原理樣機在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上首次公開亮相。  「月球車」全名為「月面巡視探測器」,是集航天系統工程和智慧機器人為一體的太空飛行器,能完成月球探測、考察、收集和分析樣品等複雜任務。
  • 中航成功3D列印完成機載光電探測設備原理樣件
    近日,中航工業光電所成功應用3D列印技術完成了某型機載光電探測設備的新品原理樣件。對關鍵零部件的測試證明,該原理樣件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使用要求,標誌著光電所成功實現了機載光電探測設備數字模型的快速實物驗證。
  • 圓滿完成!陝西力量助推天問一號精準奔向火星
    2020年10月9日23時,由位於陝西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3000N主發動機,在距離地球2940萬公裡的浩渺太空,圓滿完成480秒點火工作,順利實現天問一號探測器深空機動,助推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更加精準地奔向火星。
  • 扁鵲:是人不是神,是醫不是巫
    其中,《史記·扁鵲傳》寫的是名醫扁鵲,他被中醫藥行業視為鼻祖,是中醫藥界人人崇敬的「神人」。說他是「神人」,如果是敬稱也罷,可《史記》中記載的扁鵲簡直無所不能。舉例如下:  首先,扁鵲的中醫藥知識源自神授。  扁鵲年少時,偶遇長桑君,畢恭畢敬。出於賞識,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
  • 古代名醫——扁鵲,是主治什麼病的?
    在這期間,有位名叫長桑君的行醫者,來回經常到這個旅店居住,扁鵲這個人呢,很實在,沒有不把他當回事,十幾年如一日,一直對長桑君很熱情周到的接待,從這可以看出,扁鵲的職業道德還是不錯的。可能是扁鵲待人誠懇的態度打動了長桑君,長桑君見自己歲數越來越大,醫術沒有人傳承所以對扁鵲說: 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曰:「敬諾。」
  • 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研製成功
    「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項目組攻克了核自旋-電子自旋耦合極化與檢測等精密量子操控技術,完成了小型化磁共振氣室、高效磁屏蔽等元件的精密設計與製造,並研製成功我國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
  • 中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樣機世
    資料圖:洲際飛彈上的控制艙段主要設備就是陀螺儀,陀螺儀好壞決定了飛彈的射擊精度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質疑+」激發創新潛能  「這就是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給中央領導同志看的原理樣機。」
  • 中國新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預計年底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天津1月17日電(記者周潤健、李鯤)2016年天津超算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啟動了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樣機系統的研製,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預期4年完成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該院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和幹預研究等。 中國精準醫學計劃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的交叉學科團隊。
  •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7分鐘的完美對接,16年的拼搏奮鬥——「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新華社上海11月3日電(記者 張建松)浩瀚蒼穹,璀璨群星,共同見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的精彩對接。
  • 廣東首設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促進精準醫學創新
    日前,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正式發布《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試行)》,將於2021年起設立「廣東省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
  • 巴基斯坦:華龍一號熱測試完成
    中國設計的華龍一號反應堆計劃於明年投入商業運行。完成熱測試後,喀拉蚩2號控制室的工人(圖片:CNNC) 完成熱測試後,喀拉蚩2號控制室的工人(圖片:CNNC)喀拉蚩2號和3號是中國華龍One設計的第一批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被推廣為HPR1000。高溫測試包括提高反應堆冷卻劑系統的溫度並進行全面測試,以確保冷卻劑迴路和安全系統正常運行。
  • 高頻熔樣機和電熱熔樣機對比
    其中由於燃氣加熱式熔樣機由於對實驗室硬體要求過高(需要配套穩定的燃氣線路),且高熱值燃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此不做討論。高頻感應加熱式熔樣機(簡稱「高頻熔樣機」)原理是高頻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的磁場使坩堝自身電阻產生焦耳熱,從而使坩堝自身發熱達到熔樣的目的。
  • 可「移動」的可攜式核酸檢測設備即將量產,40分鐘即可完成核酸檢測
    可「移動」的可攜式核酸檢測設備即將量產,40分鐘即可完成核酸檢測 2020-09-14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並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月宮一號"示意圖 首次完成多人長期密閉實驗
    5月20日,「月宮一號」試驗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核心技術的國家。「月宮一號」究竟如何運作,又有什麼科研意義?本報記者採訪了「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  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位試驗志願者謝倍珍、董琛、王敏娟從「月宮一號」密閉艙中走出來。
  • 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狀態良好!
    9月20日23時許,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推力為120N的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狀態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