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3時許,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推力為120N的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狀態良好。
就像很多汽車都具有車道保持功能一樣,如果車偏離了車道,就會自動修正方向,回到自己原本的車道上來。火星探測器的軌道修正與之類似。
天問一號在飛向火星期間,由於探測器長期處於無動力飛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誤差會逐漸累積和放大,所以地面測控系統需要在飛行過程中對探測器飛行軌道進行修正,確保探測器始終飛行在預定軌道上。
9月2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4臺120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120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而在8月份執行的首次軌道修正,是通過一臺3000N推力的發動機點火20秒完成的。
專家介紹,120N和25N這樣的小推力發動機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修正量較小的動作。而3000N的發動機則將在深空機動、近火制動等變量較大的動作中發揮作用。因此通過這兩次軌道修正,驗證了不同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為後續的軌道控制奠定了基礎。
天問一號已經飛行60天。那麼,它在飛往火星的途中到底歸誰管?又是誰在遙控它呢?
如果把天問一號比作是太空中的一個大風箏,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航天人就是「放風箏的人」。位於黑龍江佳木斯、新疆喀什和阿根廷內烏肯測控站組成的測控網就好比風箏的線。
當「風箏」脫離了預設路線時,「放風箏的人」就會通過手中的「線」把它拉回正確的路線,繼續朝著火星的方向飛行。
隨著距離太陽越來越遠,天問一號對太陽能的需求會逐漸變化,所以探測器會對太陽帆板和探測器本身進行角度和姿態調整,既要滿足電力供應還要保持天問一號和地球之間的通信順暢,這個變化將在第二次中途修正後執行。
此外,天問一號還會遇到太陽直接照射的熱能不夠狀況,所以它需要給自己加電發熱。通過識別出身上哪個部位溫度過低,天問一號就會按區域精準「供暖」,在節省能源的同時保證設備安全。
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10月份執行深空機動。簡單來說,深空機動後探測器才是在真正意義上飛向火星。
後續,探測器還將以每天約30萬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飛行5個月左右抵達火星附近,被火星引力捕獲後進入環火軌道,開展著陸火星的準備和科學探測等工作。
本文來自: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