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春秋戰國時齊國渤海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本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因為他醫術高明,人們便以黃帝時的良醫扁鵲來稱呼他。
扁鵲學醫的故事很有神奇色彩。一個叫長桑君的老人,看到扁鵲為人善良,做事謹慎,而又聰明好學,對扁鵲說:「我有醫術秘方,現在我年事已高,想把它傳給你,切記不可外露」。老人先拿出一些藥給扁鵲,說:「用露水喝下此藥,三十天後就可以洞察一切事物。」一併把秘方也給了扁鵲。扁鵲喝下藥,三十天後居然可以看見隔牆的人,給人看病時,居然可以看見病人五臟六腑的病症所在。
扁鵲學醫成功後,周遊列國,所到之處,治病救人,他妙手回春的高超醫術和動人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
大約在晉定公十一年(公元前501年),晉國的權臣趙簡子得了重病,五天不省人事。扁鵲診斷治療,說:「不出三日, 必然好轉。」果然過了二天之後,趙簡子就甦醒了。
趙國太子病危,以為將死,全國為太子祝禱。扁鵲毛遂自薦為太子治病,診斷之後,扁鵲認為太子的病是一種「屍蹶(類似休克)」。首先扁鵲採用了針灸療法,半個時辰,太子便甦醒了。之後又用藥料熱敷太子兩肋下,慢慢地太子就可以做起來了。然後扁鵲再給他服用湯藥,調和其陰陽,只用了二十天時間,趙國太子便康復了。
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古今醫統》)。四診法成為傳統中醫的基本診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扁鵲是一個全科醫師。據說,他到邯鄲,得知那裡重視婦女保健,便做「婦科醫」治療各種婦科病;過洛陽得知人們尊敬老人,便做「耳目痺醫」,專治老年性耳目及麻痺症;來到鹹陽,知曉秦人疼愛孩子,便做「小兒醫」。
扁鵲總結出一套樸素的醫學診治思想,提出對於疾病有「六不治」的原則,驕橫放肆,不講道理,一不治;把錢財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的,兒不治;衣食不適的,三不治;陰陽偏勝,髒氣不調的,四不治;形體瘦弱不能服藥的,五不治;信巫不信醫的,六不治。
對於疾病的防治,扁鵲主張防重於治,有了疾病則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平時要加強自身的養生保健,衣食起居要有規律,注意品性修養,保持陰陽平衡。扁鵲的這些醫學思想,促進了我國醫學基本理論體系的形成,他在中國醫學史上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