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
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研製成功
全空域、全時域的無縫定位導航是未來定位導航產業的技術制高點。隨著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陀螺及慣性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小體積、低成本等優勢,將對無縫定位導航領域提供顛覆性新技術。 「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像陀螺一樣自旋,核磁共振技術再次提升!
這項技術基於核磁共振技術,利用了某些原子核與磁場相互作用的事實,這裡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核自旋,它可以與兒童陀螺的自旋相比較。與頂部開始晃動(一種稱為旋進的現象)類似,暴露在磁場中的核自旋也開始進動。這產生了一個電磁信號,可以測量使用感應線圈。核磁共振(NMR)譜學是一種分析分子結構和功能,以及對其自旋密度進行三維成像的強大技術。
-
清華大學NMRCloudQ團隊:我們的國際首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雲平臺...
10月11日,量子計算雲平臺「中國版」正式啟動,清華大學、阿里巴巴-中科大、本源量子-中科大在同一天發布了量子云平臺。 量子信息革命正加速到來,2016年,IBM就向公眾開放了基於雲的量子計算平臺,用戶登錄後能使用一臺5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進行算法或實驗模擬;今年3月,IBM又宣布計劃建立業界首個商用通用量子計算平臺IBM Q。
-
中國突破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技術 僅中美掌握
全空域、全時域的無縫定位導航是未來定位導航產業的技術制高點。隨著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陀螺及慣性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小體積、低成本等優勢,將對無縫定位導航領域提供顛覆性新技術。「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項目組攻克了核自旋-電子自旋耦合極化與檢測等精密量子操控技術,完成了小型化磁共振氣室、高效磁屏蔽等元件的精密設計與製造,並研製成功我國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
-
中國的量子技術真的領先世界嗎?事實可能出乎你想像
什麼是量子信息技術量子信息技術是基於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技術交叉形成的前沿技術。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不斷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2019年12月,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內部文件提出,未來將限制向中國等美國在量子計算上的競爭對手出口稀釋制冷機。稀釋制冷機是基於超導、自旋和拓撲量子比特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旦被限,中國的量子計算研究將面臨重大挑戰。
-
什麼是量子導航?為什麼要研究量子導航
導讀:最近二十年, 量子定位系統(QPS)作為新型導航技術因其特有的信息傳輸優勢得到飛速發展。 本文簡要介紹了衛星導航與慣性導航系統的原理及各自面臨的問題, 主要闡述了量子定位導航系統的概念與基本原理, 量子導航的優勢, 量子導航的分類及國內外發展狀況。
-
量子直接通信樣機首發 通信技術新紀元或站上風口
財聯社9月21日訊,上周六,「量子直接通信技術」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成果之一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兼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團隊最近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理化所研發出新型熱聲發電原理樣機
日前,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羅二倉帶領的熱聲研究團隊在大功率熱聲發動機/熱聲發電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研製成功一種「聲學共振型氣體雙作用熱聲發動機/發電機原理樣機」。該實驗原理樣機最大聲功輸出達到10千瓦,持續輸出功率達到7.2千瓦電能,最高發電效率達到20%,是迄今國際上研製成功的最大發電功率的熱聲發電系統(目前國際上最大持續輸出功率僅為1千瓦電能),也是國際上首臺基於此新型熱聲發電流程研製的原理樣機。 熱聲發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熱功轉換與發電技術,熱聲發電系統主要由熱聲發動機和直線發電機組成。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1978年,高伯龍率領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代雷射陀螺實驗室原理樣機。這一成果解決了大量理論和技術問題, 為進一步研製、生產雷射陀螺奠定了基礎。一路「奔跑」,終於見到成功的曙光實驗室原理樣機的研製成功,無疑是一項重大突破,但它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雷射陀螺雛形。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中新網長沙6月22日電 題: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作者 陶社蘭 歐陽紅軍 張喆 被稱為茫茫海天「定位神器」的雷射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國國防科技競爭的制高點。40多年前,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將寫有雷射陀螺簡單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國防科技大學。
-
中國信通院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0年)
在組網傳輸技術驗證方面,國外計劃和部署開展包含初步量子存儲中繼功能的多節點和中長距離組網傳輸試驗網的技術驗證和應用場景探索,同時推動網絡架構、堆棧和協議等方面的探討和標準化。目前組網傳輸技術驗證仍處於布局起步階段,主要是針對現階段可用的初級基礎組件原理樣機開展驗證,並為基礎組件研究提供引導、助力和檢驗。未來將在系統架構、協議接口、配置方案和互聯互通等方面開展研究、驗證和相關標準化工作。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這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兩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學生的心中,這道身影從未離開,因為他留下了眾多研究成果,在行業內熠熠生輝;他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繼續開拓前行;他所開創的中國雷射陀螺事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位老人名叫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末專題(一)量子科技
伴隨著量子比特數的增加,量子技術領域的發展可以劃分為 3 個階段:(1)1-10 個量子比特,可實現量子通信;(2)10-100 個量子比特,可實現量子感知(測量);(3)超過 100 個量子比特,進入量子計算階段。【量子計算簡述】量子計算機基於量子態疊加等原理製成。
-
我國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研製成功,在量子通信領域再進一步
近日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就展示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成果之一—量子直接通信技術,這項技術由北京量子院龍桂魯團隊主導提出並研發,如今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際價值的量子通信樣機穩穩的展示在了發布會上在場的每一個人,並且它通過了一些性能方面的測試。
-
北航研製的光子晶體光纖陀螺首飛成功
7/7/2017,2017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高精度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實現了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首次搭載飛行,獲圓滿成功,這是國際上光子晶體光纖陀螺的首次空間應用,驗證了光子晶體光纖陀螺作為新一代光學陀螺的技術可行性。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自1975年起,高伯龍一直從事雷射陀螺研製,率先對雷射陀螺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有關雷射陀螺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等。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曾深有感觸地說:「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這段話充分體現了高伯龍的學術自信和創新膽魄。
-
我國成功研製國際首臺量子直接通信實用化樣機
今天,「量子直接通信技術」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成果之一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該技術理論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兼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團隊在2000年原創性地提出,該團隊最近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
-
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目前,用於職業球員檢查傷病最多的三個設備分別是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個醫療檢查設備的名字普通民眾也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名字」。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檢查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
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究竟什麼水平?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不斷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2019年12月,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內部文件提出,未來將限制向中國等美國在量子計算上的競爭對手出口稀釋制冷機。稀釋制冷機是基於超導、自旋和拓撲量子比特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旦被限,中國的量子計算研究將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