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理化所研發出新型熱聲發電原理樣機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日前,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羅二倉帶領的熱聲研究團隊在大功率熱聲發動機/熱聲發電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研製成功一種「聲學共振型氣體雙作用熱聲發動機/發電機原理樣機」。該實驗原理樣機最大聲功輸出達到10千瓦,持續輸出功率達到7.2千瓦電能,最高發電效率達到20%,是迄今國際上研製成功的最大發電功率的熱聲發電系統(目前國際上最大持續輸出功率僅為1千瓦電能),也是國際上首臺基於此新型熱聲發電流程研製的原理樣機。

  熱聲發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熱功轉換與發電技術,熱聲發電系統主要由熱聲發動機和直線發電機組成。熱聲發電技術具有可靠性高、環保和潛在效率高的優點,是近十幾年來工程熱物理與動力機械領域的一項前沿高新技術和研究熱點。

  此前,該團隊研製出傳統行波熱聲發電系統,所取得的發電功率和效率均居國際領先水平。此次研製成功的10千瓦級新型行波熱聲發動機系統是基於該團隊2013年提出的「一種聲學共振型熱聲發電系統」所開發的原理樣機,它比傳統行波熱聲發電系統的尺寸大大降低,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和熱功轉換效率。

  據介紹,新型熱聲發動機可採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工業餘熱等各種能源加熱發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9-0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找到功能高分子材料設計新方法
    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員在應用超分子多重氫鍵進行新型功能和結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獲得重大進展,找到一種功能高分子材料設計方法。這種新的材料設計方法可用來設計諸如材料界面的納米黏附,拓展可纖維增強的高分子機體材料的範圍。相關研究發布在《當代有機化學》上。  超分子多重氫鍵由於其獨特的結構特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中國科學報】爭分奪秒 研發「測毒利器」——記中科院蘇州醫工所...
    汪大明是蘇州醫工所新型冠狀病毒攻關團隊中的典型代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蘇州醫工所黨委在疫情暴發初期就向全體黨員、職工發出倡議,作為中科院唯一專門從事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科研機構,蘇州醫工所必須積極投身到抗擊疫情行動中去。
  • 中科院理化所發表綜述文章:第一性原理探索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
    從本世紀初開始,隨著深紫外和中紅外應用波段雷射技術的發展,與紫外到近紅外、可見波段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相比,深紫外及中紅外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既具有相近的性能要求,又呈現出獨特的技術指標,而這些對應不同波段的性能指標往往受到不同特徵的微觀功能基元的影響。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半導體所探明新型金屬硫化物二維半導體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楊聖雪、博士生李燕,在研究員李京波、中科院院士李樹深和夏建白等人的指導下,取得二維GaS超薄半導體的基礎研究中新進展,探明了新型超薄金屬硫化物二維半導體材料性質。2月7日,相關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的《納米尺度》上,並被選為熱點論文。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製出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組成設計以及製備理念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成功實現了顯微結構及電熱輸運調控,並由此製備了一系列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目前,該研究的部分基礎成果已經發表,並獲授權發明專利四項。這些工作將為進一步改善熱電性能提供有力幫助,並為熱電轉換應用奠定材料基礎。
  • 【中國科學報】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如今,在中科院提出「率先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蘇州醫工所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於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基於醫療儀器發展的特點,一項技術,或者一套醫療儀器從研發成功,到真正實現產業化,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科研人員需要研發出原理樣機,再用工程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再進行動物實驗、臨床實驗,最終才能走向企業應用。  「科學家能做出醫療儀器的樣機,企業也能批量生產成型的機器,但中間的工程化實驗的這段工作,比較少有人做。
  • 【中國科學報】皮膚CT:加強醫療精準檢測
    近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技術攻堅,自主研發出皮膚CT樣機,正在開展相關工程化工作。產品實現量產後,將有望打破國際市場壟斷現狀,極大降低同類型設備使用成本。  皮膚影像學的誕生  皮膚病是皮膚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後,其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產生病理過程,並相應地產生各種臨床表現。
  •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在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為實現人類未來藍色的夢想,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不懈地奮鬥、耕耘。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正值天氣多變的炎夏六月,記者一行在珠海香洲碼頭乘海輪出發,風浪中一路前行,經過兩個多小時,到達大萬山島,再轉登漁船。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1億元整體轉讓染料敏化太陽能...
    第一代晶矽太陽能電池和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受困於對太陽光的「高要求」——陰雨天、霧霾天,甚至光照角度傾斜太大,發電效率都會大打折扣,難以充分滿足全球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光伏太陽能產業市場。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工作的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1991年由瑞士科學家發明。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中科院核安全所所長吳宜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作為未來先進核能源的主力堆型,鉛基反應堆可應用於第四代核電、核廢料嬗變的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未來聚變電站等,同時可在低溫制氫、海水淡化、民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工業生產的多個領域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 理化中心完成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光譜儀實驗室樣機試製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化學測試部承擔的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光譜技術應用研究工作日前完成樣機試製,相關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原子發射光譜技術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水體金屬元素檢測技術,相比傳統光譜技術,工作條件要求低、實驗操作簡便、可實現可攜式等諸多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從1%到95%,「吃幹榨淨」核廢料!
    然而,燃燒後卸出的大量乏燃料,卻成了「燙手山芋」。  「就像燒煤球,有些外面燒透了裡面還是沒有燒掉。」該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告訴《中國科學報》,實際上,核反應堆真正燃燒的東西很少。一般核能的功率密度是化學能的百萬倍,現有核燃料能夠燃燒的不到1%,剩餘99%多為乏燃料,具有很大的放射毒性,危害時間長達10萬年之久。
  • ...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1億元整體轉讓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第一代晶矽太陽能電池和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受困於對太陽光的「高要求」——陰雨天、霧霾天,甚至光照角度傾斜太大,發電效率都會大打折扣,難以充分滿足全球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光伏太陽能產業市場。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工作的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1991年由瑞士科學家發明。
  • 【中國科學報】海洋中翱翔的「鷹」
    據《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度報告(2012年)》顯示,我國近海海洋能資源蘊藏量約16.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超6億千瓦。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海洋能源研究室於1979年成立,主要從事海洋波浪能研究與開發,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單位。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此次植物所與三安集團合作,非常符合黨和國家對中科院的期待與要求,非常符合中科院新時期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科院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醫工製造」的「工匠精神」—新聞—科學網
    但我們深知科技原創需要慢慢積累,因此提出現階段開展原理樣機的二次開發。」唐玉國介紹。 五年間,共聚焦顯微鏡已經進入工程化;STED顯微鏡已經完成原理樣機,實現超分辨成像,解析度達到50納米;完成了3套完整的雙光子生物在體功能顯微成像系統樣機的研製和指標測試;自主研製的流式細胞儀1500萬元人民幣轉讓;成功研發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探頭;甲醛測量儀榮獲第九屆「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自2012年驗收至今,如此之多關於生物醫療儀器創製的利好消息密集出現,對於蘇州醫工所也並非易事
  • 太陽能熱發電基本原理
    太陽能熱發電概述   太陽能熱發電是利用太陽能聚光器先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然後經過各種方式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形式。   太陽能熱發電包括: 聚光太陽能熱發電(CSP)、太陽能半導體溫差發電、太陽能煙囪發電、太陽池發電和太陽能熱聲發電等。
  • 中科院低溫工程學重點實驗室:為低溫工程奉獻科研熱情—新聞—科學網
  • 「熱聲製冷」將成為環保製冷發展的新趨勢
    作為熱聲機械基本工作原理的「熱聲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熱能與聲能之間相互轉換的現象。從聲學角度講,則是由處於聲場中的固體介質與振蕩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在距固體壁面一定範圍內產生定向的時均熱流和時均功流。按能量轉換方向的不同,又分為從熱能轉換為聲功的「熱聲發動機」和由聲能轉換為熱能的「熱聲制冷機」。   人們開始熱聲效應的探索之旅,其實源於相當偶然的一些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