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聲製冷」將成為環保製冷發展的新趨勢

2020-12-05 製冷快報

    製冷快報 - 製冷快報訊:現代工業生產、空間技術以及軍事工程等都對低溫制冷機的可靠性和壽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效率熱聲發動機的問世,給長壽命低溫制冷機的研究和發展指出了新路。這場「動力機械發展史上的革命」,必將以其「無運動部件」的突出特點,一舉改變人們對動力機械的傳統觀念。

  就熱聲學的發展歷史、熱聲發動機及其驅動脈管制冷機研究的關鍵技術、熱聲學理論和實驗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典型樣機以及這一研究領域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工業應用前景等問題,陳國邦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據製冷快報記者了解,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Backhaus和Swift,於1999年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報導製成一臺熱聲斯特林發動機,熱效率高達0.30,完全可以同內燃機和傳統的活塞式斯特林發動機相媲美,從而使熱聲機械有望真正成為21世紀沒有運動部件的動力機械「新貴」。但這一突破性進展並不「神奇」,其取得實際上源自200多年來熱聲學理論和實驗的穩步發展。

  作為熱聲機械基本工作原理的「熱聲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熱能與聲能之間相互轉換的現象。從聲學角度講,則是由處於聲場中的固體介質與振蕩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在距固體壁面一定範圍內產生定向的時均熱流和時均功流。按能量轉換方向的不同,又分為從熱能轉換為聲功的「熱聲發動機」和由聲能轉換為熱能的「熱聲制冷機」。

  人們開始熱聲效應的探索之旅,其實源於相當偶然的一些發現。早在1777年,Byron Higgins就在實驗中發現,將氫火焰放在兩端開口的垂直管的適當位置,管中會激發出聲音。吹玻璃工人則發現當將一個玻璃球連接到一根中空玻璃管上時,管子的尖端處有時會發出聲音。善於創造的人類由此開發捉摸:好有意思的「加熱發聲」現象,能不能用它做些有用的事呢?

  隨後的19世紀50年代,駐波型和行波型熱聲機械的雛形「Sondhauss管」和「Rijke管」相繼問世。1962年,美國科學家Carter和同事一起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有顯著聲功輸出的駐波型熱聲發動機,以600W的加熱功率獲得了27W的聲功率,熱聲機械研究進入了實用階段。而熱聲學的相關理論研究,也從1868年開始迅速發展起來。1969~1983年間,瑞士蘇黎士聯邦技術研究所的N. Rott提出熱聲振蕩定量理論,最終奠定現代線性熱聲理論的基礎。熱聲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終於蓬勃發展起來。

  相關理論和實驗研究的持續深入,促成了眾多熱聲發動機及其驅動脈管制冷機樣機性能的不斷提高,「低品位能源驅動」、「無運動部件機械」的概念正逐漸變成現實。熱聲驅動脈管制冷技術已成為當前製冷與低溫領域的研究熱點,它在車用清潔發動機燃料、天然氣和石油氣的液化及分離、掩埋式垃圾場可燃性氣體回收利用以及普通製冷和空調等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日益明朗化。

  眾多有代表意義的樣機相繼出現,首先基於近20年內相關理論上的突破。1988年,Swift等人在之前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線性熱聲理論,並在後續研究工作中對其進行了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假設振動的壓力、速度等參數均隨時間按正弦規律變化,簡化了相關的動量和能量方程,提高了線性熱聲理論模擬和熱聲機械設計的準確性,對於推廣線性熱聲理論的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線性熱聲理論表達熱聲轉換過程的物理機制不夠清晰,最近10年來非線性熱聲理論也開始起步發展並逐步完善。

  當然,裡程碑式熱聲樣機的出現,實驗研究者的努力更加功不可沒。20世紀80年代,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製成一臺駐波型熱聲發動機,諧振管內徑127毫米,長4.32米,熱效率為9%。1998年,美國Pennsylvania State大學的Chen和Garrett建成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驅動的駐波型熱聲發動機,驗證了熱聲發動機以太陽能作為驅動源的可行性。在國內,陳國邦等人所開展的駐波型熱聲發動機研究較具代表性,在一系列實踐和理論進展的基礎上,具備了製造驅動斯特林型脈管制冷機的能力。

  同時,首臺環路行波型熱聲發動機於1998年問世,但由於工作氣體振動速度較大,限制了發動機效率的持續提高。1999年,Backhaus和Swift設計製作新型行波熱聲發動機「熱聲斯特林發動機」,使相同壓力振幅條件下速度振幅減小到純行波的1/30,並有效抑制了「聲直流」造成的附加熱損失,最終將熱效率提高到0.30。由於這一成果的開創性,兩位發明者榮獲1999年美國「R&D100」獎,並促成了行波型熱聲發動機研究的迅速興起。

  此外,在Swift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Radebaugh的聯合努力下,世界上第一臺完全無運動部件的低溫制冷機也於1990年研製成功,並獲得同年的美國"R&D100"獎.到1998年,美國新製成的一臺熱聲驅動脈管制冷樣機,製冷量大約達到1990年作品的400倍,證明熱聲驅動脈管制冷技術可以提供滿足實用天然氣液化所需的製冷量。在中國,浙江大學陳國邦教授研究小組從1998年以來,也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設計,特別是在低品位熱源的應用方面突破了原有的溫度瓶頸。他們研製的熱聲驅動脈管制冷機的最低製冷溫度已低達81K,進入液氮溫區。

  陳國邦表示,熱聲發動機及其驅動脈管制冷機研究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同時也為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首先,針對小振幅振動的線性熱聲理論已比較完善,非線性熱聲理論將是今後熱聲學理論研究的重點,現代系統科學中協同學,特別是其中最精髓的自組織理論的引入,成為熱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其次,為滿足現代工業以及某些特殊應用場合的要求,熱聲發動機及其驅動脈管制冷機需沿「大型化」和「微型化」兩個方向發展,這對其整體結構和部件的設計及加工製造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降低熱聲系統的起振溫度和穩定工作溫度,實現熱聲機械對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更是值得高度關注的重中之重。

  陳國邦相信,隨著熱聲學理論和實驗研究的繼續深入,利用低品位能源驅動的無運動部件新型動力機械,必將在本世紀內在現代工業中得以實際應用。

  「以熱聲效應為工作原理的脈管制冷機,在從室溫轉變到低溫的過程中,完全去除機械運動部件,很自然就擁有了結構簡單、運行穩定可靠、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這一新型機械以燃氣、太陽能、廢熱等低品位能源為驅動源,並採用氦、氬、氮等氣體為工作介質,避免了環境汙染,完全順應當前環保製冷發展的『綠色』趨勢。」

相關焦點

  • 未來製冷技術的發展方向--熱聲製冷
    製冷快報 - 製冷快報訊:進入21世紀以來,一種新的製冷技術倍數關注,這就是熱聲製冷。與傳統的蒸汽壓縮式製冷系統相比,熱聲熱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 熱聲驅動脈管制冷機應用淺談
    這一新型機械以燃氣、太陽能、廢熱等低品位能源為驅動源,並採用氦、氬、氮等氣體為工作介質,避免了環境汙染,完全順應當前環保製冷發展的『綠色』趨勢。」      浙江大學陳國邦教授表示,現代工業生產、空間技術以及軍事工程等都對低溫制冷機的可靠性和壽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效率熱聲發動機的問世,給長壽命低溫制冷機的研究和發展指出了新路。
  • 雷射製冷的發展、應用及其它製冷技術
    3.化學吸附式製冷  化學吸附是吸附質分子與吸附劑表面原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表面絡合物的過程無規則運動的氣態吸附質分子與固體表面發生碰撞,如果是彈性碰撞,則氣相與固相表面均不發生可察覺變化;若發生非彈性碰撞,氣相分子一部分能量將被固相分子吸收當氣態分子與表面碰撞損失的能量超過某一臨界值後,分子將沒有能力爬出表面勢阱而被俘獲一個基本的化學吸附式製冷系統由吸附反應器和冷凝器蒸發器構成
  • 中國空調製冷技術發展新動態(二)
    4、熱聲製冷   除了在製冷劑方面的進展,在新的製冷理論及實踐方面也有許多進展,如熱聲製冷技術的研究和運用。  熱聲製冷是21世紀以來發展的一種新的製冷技術,與傳統的蒸汽壓縮式製冷系統相比,熱聲熱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無需使用汙染環境的製冷劑,而是使用惰性氣體或其混合物作為工質,因此不會導致使用的CFCS或HFCS臭氧層的破壞和溫室效應而危害環境;其基本機構是非常簡單和可靠,無需貴重材料,成本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它們無需振蕩的活塞和油密封或潤滑,無運動部件的特點使得其壽命大大延長
  • 鉗溫器和熱聲製冷研發,將顛覆格力「空調不可能不用電」這一結論
    近日,有消息源再次聲稱荷蘭新創公司SoundEnergy發明的熱聲製冷或將取代傳統空調,完全不用電是其最大特點。這顯示,在「不用電空調」的研發上,國內的鉗溫器、國外的熱聲製冷都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加上其他一些尚在途中的技術,這些「不用電空調」的研發,都給人類應對能源緊缺、環境汙染帶來了福音。
  • 低溫製冷破技術瓶頸 開創「雙高」新時代
    據公教授介紹,當前混合工質節流製冷技術可應用於混合工質低溫冰箱,採用此技術實際上是高效回熱式混合工質節流製冷和完全環保工質技術,從而實現從—86至—186攝氏度全溫區覆蓋。在順應節能低碳環保的時代主流下,該項技術目前已成功實現產業化,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了我國低溫冰箱行業的發展水平。
  • 壓縮機製冷將成歷史 磁製冷冰箱即將商用
    首頁 > 數碼 > 關鍵詞 > 冰箱最新資訊 > 正文 壓縮機製冷將成歷史 磁製冷冰箱即將商用
  • 製冷新技術大賞
    熱聲製冷是一種全新的製冷技術,在最近的20年,世界各地的許多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們都在致力於研究這種基於熱聲理論的新型熱機和冷機,無論在理論方面還 是在工程應用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許多研究都進入了實用的商業化階段。
  • 淺析中國製冷空調行業發展趨勢及對中國製冷展的影響
    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理念以及行業的飛速前行,從當年1,500平米發展到目前的10萬餘平米,從當初的幾十家展商發展到如今的1,200餘家展商。行業產品產出持續擴張,國家產業政策鼓勵向高技術產品、環保方向發展,國內企業新增投資項目投資逐漸增多,創新產品不斷發展,經歷如此變遷,也經歷了其中的起起落落。
  • 【深度】全球變暖問題愈發嚴重 電磁製冷或成為市場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市場中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參與磁製冷技術的製造。然而,由於磁性製冷由於其優於常規製冷系統的優勢而有望產生很高的需求,因此預計未來幾年將有許多廠商進入這一市場。
  • 重慶:R404ACO2復疊製冷技術將掀起製冷行業新篇章
    製冷快報訊:在重慶江北港城工業園,運用「R404ACO2復疊製冷技術」,容量達10萬噸的環保節能大型冷庫正在建設中,明年3月竣工啟用後,重慶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
  • 高溫熱萃取製冷原理
    高溫熱萃取製冷原理 ,「12vugqc」高溫熱萃取,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高溫熱萃取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紅外熱成像製冷技術
    為使熱成像系統正常工作,將其探測器元件冷卻至低溫或深低溫的技術,又稱低溫恆溫器技術。該技術的主要任務有二點:一是通過製冷形成一個合適的低溫恆溫環境,以保證需要在低溫下工作的電子器件或系統功能正常,或提高器件的靈敏度;二是屏蔽或減小來自熱成像系統的濾光片、擋板及光學系統本身等帶來的熱噪聲。
  • 常用製冷劑及綠色製冷
    炎炎夏熱,人們自然會想起帶來習習涼風和舒適環境的空調;喝一杯從冰箱裡拿出的沁人心脾的飲料也會令人心曠神怡。這一切都是製冷技術帶給人類的巨大福音。在現代製冷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製冷劑的發明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磁製冷讓冰箱告別化學製冷劑 綠色環保更高效
    在近來興起的智能家居浪潮中,冰箱也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化,但是如今的冰箱依然採用將近一百年沒變的壓縮製冷原理,依然離不開壓縮機、冷凝管和含氟製冷劑,而這些製冷劑不是破壞臭氧層就是產生溫室氣體。那麼,怎樣才能讓冰箱擺脫化學製冷劑、變得更加環保呢?
  • 關於太陽能製冷技術發展前景
    太陽能製冷具有很好的季節匹配性,即天氣越熱,太陽輻射越好,系統製冷量越大。這一特點使太陽能製冷技術受到重視和發展。實現太陽能製冷有「光-熱-冷」、「光-電-冷」、「光-熱-電-冷」等途徑。太陽能半導體製冷是利用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能來驅動半導體製冷裝置,實現熱能傳遞的特殊製冷方式,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光伏效應和帕爾貼效應。  太陽能驅動的半導體製冷系統,結構緊湊,攜帶方便,可以根據用戶需要做成小型化的專用製冷裝置。它具有使用維護簡單,安全性能好,可分散供電,儲能比較方便,無環境汙染等特點。
  • 機房製冷技術:吸附式製冷
    機房製冷技術:吸附式製冷   (1)間歇型吸附式製冷系統   間歇型吸附式製冷時利用太陽能驅動的製冷劑,主要由吸附床、冷凝器和蒸發器組成一個封閉系統。與蒸氣壓縮式制冷機相類比,吸附床利用溫度的變化引起吸附量的較大變化,導致封閉系統中壓力的較大變化,從而起到壓縮機的作用。但上述吸附系統間歇性製冷,吸附器處於吸附過程中產生冷效應,吸附結束後必須有一個脫附過程使吸附劑狀態還原,這時將停止製冷。   (2)連續型吸附式製冷系統   由兩個(或以上)吸附床組成的吸附式制冷機只需交替完成吸附和脫附過程,可以實現連續製冷。
  • 基本製冷原理
    壓縮機吸入從蒸發器出來的較低壓力的工質蒸汽,使之壓力升高後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壓力較高的液體,經節流閥節流後,成為壓力較低的液體後,送入蒸發器,在蒸發器中吸熱蒸發而成為壓力較低的蒸汽,再送入壓縮機的入口,從而完成製冷循環。
  • Air Bubble(激波)熱泵:噴射式製冷
    全部用水做為"熱媒"或"冷媒",並將其從熱源或冷源傳遞到室內採暖或供冷設備,供給室內熱負荷/冷負荷的系統稱為全水系統。因何"水"可以吸能、蓄能、輸能以及釋能而用做暖通的"熱媒"或"冷媒"?首先,水的比熱容較大,升高相同的溫度,水吸收的熱量多且性價比高;其次,水的動能和釋能;還有,水的分子結構,等等。
  • 常識 | 冰箱與空調的製冷原理
    冰箱是保持恆定低溫的一種製冷設備,也是一種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恆定低溫冷態的民用產品。箱體內有壓縮機、製冰機用以結冰的櫃或箱,帶有製冷裝置的儲藏箱。1.冰箱製冷原理(1)壓縮機壓縮製冷劑氣體。這將升高製冷劑的壓力和溫度,而冰箱外部的熱交換線圈幫助製冷劑散發加壓產生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