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海洋中翱翔的「鷹」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波浪能發電機組「鷹式一號」

  超強颱風「海燕」肆虐中國南海東南部海面之時,在珠海萬山海域,一艘長12米、寬8米的波浪能發電機組「鷹式一號」備受關注。受「海燕」颱風影響,颱風浪經過裝置擊向岸邊懸崖形成超過10米高的白浪。「鷹式一號」遭遇颱風強浪,究竟能不能經過考驗,繼續正常發電?

  海洋中挖掘藍色能源

  波浪能發電是以波浪的能量為動力生產電能。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通過某種裝置可將波浪的能量轉換為機械的、氣壓的或液壓的能量,然後通過傳動機構、氣輪機、水輪機或油壓馬達驅動發電機發電。據《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度報告(2012年)》顯示,我國近海海洋能資源蘊藏量約16.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超6億千瓦。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海洋能源研究室於1979年成立,主要從事海洋波浪能研究與開發,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單位。

  海洋能實驗室責任研究員遊亞戈帶領團隊共建成10千瓦漂浮式鴨式波浪能裝置,50千瓦岸式振蕩浮子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100千瓦岸式振蕩水柱波浪能電站,105千瓦波浪能、風能、太陽能獨立電力系統,在波浪能轉換效率、發電穩定性、多可再生能源互補發電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然而,波浪能發電裝置比例樣機投放後,遇大颱風後容易受損。遊亞戈團隊在研製過程中發明了蓄能型系泊技術和下潛避颱風技術。由於裝置在波浪中往復轉動,如同鴨子在上下點頭,故以鴨式命名。100千瓦鴨式裝置採用放氣方法,使鴨頭完全埋入水中,只留鴨背在水面上,可以有效降低波浪的載荷,實現裝置的「自我保護」,從而提高了裝置的抗颱風能力。

  「2007年,鴨式裝置還只是一個概念裝置,英國人在內陸湖中曾有類似的裝置,幾十個單體穿在長達半公裡的軸上,很難施工,出了毛病很難維修。我們逐步把裝置設計成目前的樣子。」遊亞戈團隊在「鴨式」的基礎上,又研發出優點更多的鷹式裝置。

  鷹式裝置較之鴨式裝置,更易俘獲波浪能,而且它採用了半潛駁平臺,結構簡單,使得後期維修和運輸方面成本大為降低。鷹式裝置的成功投放和發電,驗證了我國自行研發的波浪能裝置的有效性,同時為降低成本、提高轉換效率、規模化開發利用海洋波浪能奠定了基礎。

  鷹擊大海

  「鷹式一號」總重量大概75噸,長12米,寬8米,工作時水上高度1米,其主要由鋼結構件、液壓轉換系統和發配電系統組成。除此之外,岸上還要有配電海底電纜與之相連接的電房。它是一種新型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可將波浪能轉換為電能。該裝置轉換效率高,建造、投放和維護成本低,可實現快速、安全和高效地開發、利用海洋波浪能,並能快速組建海上漂浮式防波堤。

  據了解,鷹式波浪能轉換技術不同於國內外已有的波浪能轉換技術。與現有波浪能裝置相比,「鷹式一號」具有較多優勢,它能提高發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實現小浪況下間斷髮電、大浪況下連續發電,並始終保持高效運行。此外,鷹式裝置在海洋中拖行或航行時,水阻小、穩定性好,可滿足遠距離拖行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鷹式一號」的投放與回收不再需要動用大型海上工程船舶,當裝置需要回港維修或在海面檢修時,裝置整體上浮露出甲板,方便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檢修和保養。

  在從模型試驗到實海況裝置成功發電的過程中,研究團隊遭遇了重重困難。

  2012年12月28日,在萬山島海域投放「鷹式一號」,經歷刻骨銘心的一刻。

  早晨6時,技術人員匆匆吃過早餐,投入到最後的準備工作中。雖然預案做得比較充分,但海上的突發狀況還是讓大家經歷了驚魂一刻。在「鷹式一號」從調試地點被拖往投放點的過程中,拖拽裝置的纜繩在波浪的劇烈作用下突然斷裂,裝置瞬間失去了牽引,在海面上肆意漂流。

  當時,海上風力達7級,幸虧技術人員反應及時,將預先掛好的系泊錨鏈收緊,才保證了「鷹式一號」沒有被大海「搶」走。到達投放點後,按設定程序拋錨,下潛、調浮態、調負載。上午11時,投放工作結束,「鷹式一號」在波浪的推動下即刻成功發電。

  團隊高級助理盛松偉博士捏了一把汗:「所有參與投放工作的科研人員不但要在實驗室內進行大量的研究,還要克服海上顛簸作業的困難,甚至要忍著暈船、嘔吐等身體不適開展工作。更重要的還有安全問題,海上作業處於動態環境中,常常與大風大浪相伴,稍有不慎就會滑入海裡,或是在船體晃動中與鋼鐵結構相刮碰,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萬山諸島遠離大陸,且沒有與大陸電網相連,所以海島供電只能長期依賴柴油發電,發電量小且成本高,同時還容易汙染環境,破壞海島的原生態。供電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著國家大力開發海洋漁業資源,無論是海島開發建設,還是海島居民日常生活,都需要可靠、安全、清潔的能源作為保障。

  據了解,海島獨立可再生能源電力示範工程已經被列為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在「十二五」期間要解決的重大任務,其目標是通過多能互補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研究和示範,提高獨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穩定性,突破可再生能源資源分散及不穩定性的制約,為海島偏遠地區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供應。

  「從2009年開始,先後投放4臺1/2比例樣機入海,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斷針對樣機存在的缺陷進行改進,最終才成功地在大海中安置眼前的這個裝置。大海不同於陸地,同樣功率的機器,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要經過更多的檢驗。」遊亞戈帶領團隊一路走來經歷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時刻。

  11月10日,受「海燕」颱風影響,波能裝置投放海域波高超過3米。「鷹式一號」裝置遭遇颱風強浪,颱風浪經過裝置擊向岸邊懸崖形成超過10米高的白浪,而裝置依然正常發電。11月11日,萬山海域依舊風大浪大,鷹式裝置浮態正常,平穩工作。

  「鷹式一號」波能裝置經過此次颱風強浪的考驗,驗證了該裝置結構設計的合理可靠性,也說明了該裝置具有較強的抗颱風能力,同時也為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的抗颱風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數據和經驗。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1-26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海洋所海洋大數據中心向全球開放共享資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數據中心新版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共享、匯交、應用及計算服務。  據介紹,中心通過門戶網站首次發布特色數據產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溫度格點數據集、全球海洋鹽度數據集、全球海洋層結數據集、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基於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全球海洋表層二氧化碳分壓數據集。
  • 藍天霸主 鷹中之神俊 海東青
    堅毅孤傲、勇猛威嚴的品性,飛越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翱翔藍天的舒展與自由,為人們世代所稱頌。"《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海東青屬於大型猛禽,體重健壯、翱翔九霄。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
  • 是雄鷹就應該翱翔評動畫《勇士》的精神
    然而他們忽略了馴養後失去野性的鷹,即便還能翱翔藍天,卻已經不再是真正的鷹了。天蒼蒼野茫茫的蒙古科爾沁草原上,牛羊成群,蒼鷹盤旋,草原上的勇士像鷹一樣勇往直前,無論前路是狂風暴雨還是烈日冰雪,都不失草原守護者的英雄本色。 怎樣的勇士才是蒼鷹的化身,才能擔當草原守護者呢?今年暑期檔,由上影集團、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民族史詩動畫電影《勇士》,給了熒幕前的大小觀眾一個完滿的答案。
  • 廣州能源所鷹式波浪能發電研究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遊亞戈、王坤林、張亞群等完成的「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研究開發與示範」項目榮獲2015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廣州能源所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獲國家和國際發明專利,研建的10kW「鷹式一號」波浪能發電裝置首次實現了我國漂浮式波浪能裝置在實海況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並在201330號颱風「海燕」中發電。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同為天空猛禽,鷹和雕有什麼區別?誰才是天空霸主
    在海洋、陸地、天空三片領域中,都有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王者,它們站在食物鏈頂端,擁有王者的身份,如海洋霸主虎鯨是毫無爭議的海洋王者,在海洋中,基本上是所向披靡,沒有天敵,而草原王者獅子也是相當的霸氣,一個強大的獅群基本上是想欺負誰就欺負誰
  • 【中國科學報】南海海洋所發現孟加拉灣「暖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中尺度渦是海洋中半徑為幾十至幾百公裡的旋轉流體。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渦旋被稱為反氣旋渦(逆時針旋轉為氣旋渦)。反氣旋渦內近表層海水輻聚下沉而具有較高的海表溫度,因此也常被稱為「暖渦」。
  • 翡翠鷹有什麼寓意你知道嗎?
    翡翠鷹經常能將鷹那種威武的雄姿展現出來,特別是鷹的一雙眼睛,目光如炬,仿似傲視蒼生般的姿態讓人折服。鷹是一種十分兇猛的動物,生命力也是動物中最長的,被譽為"蒼穹之王"。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悉,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 鳥類及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系列十二——鷹
    廣義的鷹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的種類,包括蒼鷹和雀鷹。它的羽毛上有斑點,有白,有黑;它身體很重,爪子很硬,極為鋒利。它的毛常常脫落,生出來的毛顏色往往不同。它體態雄偉,性情兇猛,動物學上稱它是猛禽類。多棲息於峽谷、林地、樹林等處,繁殖期常在空中翱翔,同時發出響亮叫聲。
  • 【獨家視頻】《鷹·圖騰》 李博禪 曲
    中國北部遊牧民族對鷹的崇拜無以復加。如草原上的蒙古族將最驃悍的騎手稱為「草原雄鷹」。哈薩克人也喜歡把他們尊敬的傑出人物稱為「雄鷹」。維吾爾族不僅崇拜鷹,且歷史上一度以鷹作圖騰。塔吉克是個崇尚鷹的民族,塔吉克族被稱作「鷹的民族」,或「帕米爾雄鷹」。遊牧民族的世界觀中,鷹並不僅僅是一隻飛禽,而且是人神之間的使者。蒙古民間宗教裡最高的神是天神騰格里。
  • 《追鷹日記》像鷹一樣成長和高飛
    在風的上空,翱翔著一種大鳥,它就是鷹或金雕。它高傲而孤獨,巢穴安於懸崖峭壁。
  • 雕中的哥斯拉: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鷹,最愛吃猴子!
    還記得兒時動畫《黑貓JZ》中一隻耳的神秘大哥嗎?一隻老鷹抓了一麻袋小動物,回到巢穴就吃了一隻小猴子。沒想到吧?這隻老鷹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已知生物中體型最大的老鷹——食猿雕。食猿雕:也稱菲律賓雕。喙和爪均強健,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蹠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雌鳥顯著大於雄鳥。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雙鴨山邊境民警救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鷹」
    原標題:雙鴨山邊境民警救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鷹」1月20日14時許,雙鴨山邊境管理支隊四排邊境派出所民警在轄區巡邏時,發現有村民在路邊的樹上取東西還伴隨著鳥的叫聲。民警上前查看,發現村民手中拿著1隻長得像鷹的鳥,而且粘網上還有4隻其它種類的鳥。民警立即從村民手中拿下這鳥,並從粘網上解救了另外4隻鳥。經觀察這隻像鷹的鳥的鳥喙和爪子有血紅色痕跡,民警以為是受傷了,後來發現這鳥無受傷痕跡,民警猜測血跡來自於其他幾隻鳥。經民警查資料得知,這隻像鷹的鳥叫「鳥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確認它無受傷情況後民警當場將其放生。
  • 鷹的一生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從中國雲南至越南湄公河一帶的熱帶雨林山區,長期存在著一種特殊又普遍的「刀耕火種」生產活動。「事實上,人類可能很早之前就開始大規模塑造著大地,而非從現在才開始,只是近幾十年來速度越來越快了。由於過去一些少數民族沒留下文字,我們對很多信息不了解。像『刀耕火種』這種生產活動,對於森林生態系統到底有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想要研究的。」
  • 中國科學報: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