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今天的哈薩克族馴鷹人仍在遵循這套傳統並將它延續下去。
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既是畜牧業的行家,也是捕獵能手。他們傳統的捕獵武器,除獵狗外,主要是獵鷹。他們認為,藍天下最機警、勇猛、強悍、聰慧的鳥類是雄鷹,雄鷹所向無敵的獵殺能力使其能成為哈薩克牧民崇拜的圖騰。
他們每當冬季出獵,剽悍的哈薩克獵手,身跨天山駿馬,手託兇猛的獵鷹,在獵犬的前呼後擁下,放馬奔馳於山林草上,每次行獵,必會有所收穫。而所得之物,不論是黃羊、狐狸,還是野雞、野兔,都要歸功於靈巧勇猛的獵鷹。
哈薩克族是草原民族,一年四季遊牧生活,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欣賞雄鷹翱翔於天際及鹰鵰狩獵的精彩瞬間。所有哈薩克族男子在幼年時代幾乎都渴望像鷹一樣自由飛翔於天地之間;成年後,幻想破滅,人既然不能像鷹那樣飛翔,那麼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鷹,同樣可以藉助鷹實現自己的某種飛翔夢想。於是,草原上就有了養鷹者。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馴鷹也由最初的狩獵演變成現在所愛好的運動方式。
隨著民間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日漸普及,鷹隼類動物被列入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馴養大型獵鷹的現象已經極為罕見。目前,新疆各地民間馴養獵鷹活動中所體現的,更多的是對民族傳統的恪守,對獵鷹的一種情感。
拓展
馴鷹是西域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與阿拉伯人文化的一部分。維吾爾族與阿拉伯人馴養獵隼,而哈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馴養金雕——差別是:哈薩克族馴養的金雕更加兇猛,其雙翅前有白毛。
文/網絡整理 圖/伊犁州文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