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猛禽黑市:將建築材料麻軸塞進鷹體馴其捕獵

2020-12-07 中國網

鷹類珍禽現在成為很多玩家的寵物,玩家魏鵬QQ空間的圖片顯示,一隻被馴過的鷹在撕咬捕到的獵物。

河北易縣,古稱易州,西倚太行山脈。

12月10日上午,易縣泰元北大街明輝賓館門口。趙森林騎著電動車,從縣城採購一箱保健品回店裡。

他是一家藥店老闆,另外的身份是捕獵者、鷹販子。

每年,趙森林在三個月內能抓到上百隻鷹。他說自己殺生太多,又說自己已經麻木了。

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當大批瀕危動物東方白鸛遭遇毒殺之後,全國多家媒體加入新京報「讓候鳥飛」的保護倡議。

與此同時,多地官方和動物保護組織,亦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盜獵行為的監管和打擊。

但新京報記者調查得知,在河北易縣、滄州等地,儘管官方加強管理,但捕獵者捕捉、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並未絕跡。

蒼鷹、雕鴞、獵隼、公式等大型猛禽,成了捕獵者的網中物。當地一位常年捕獵者說,「如果今年查得不嚴,三個月就能逮一百隻(猛禽)。」

落網之鷹,被以每隻700元至數千元的價格賣給販鷹者。

被販運至南方成為盤中餐,身體被挖空製成標本、工藝品,它們在劫難逃。

也有部分「倖存者」,這些鷹在玩家手中成為捕獵的工具,玩鷹者為讓它們獵食性更強,把建築材料——麻軸塞進鷹體,吸取它們體內油脂,讓其長期保持飢餓。

河北省林業廳相關官員稱,捕獵者捕獲的猛禽,多為國家二級或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捕捉、販賣、私自馴鷹,都是違法行為。

捕鷹

捕獵者的天羅地網

「鷹一般不會從正面下來,基本上都是斜刺俯衝。」趙森林用手比畫一下,鷹衝到網上,網應聲而落,「說白了,這就叫自投羅網,自己找死。」

趙森林(化名),50歲,自稱捕獵已35年,祖上三代都是捕獵者。

為了捕獵,他能騎摩託車去10公裡外的凌雲冊山擺鷹場,甚至去百公裡外的南城司鄉的大山裡。

「現在晚了,(捕)鷹季都過了,賣鷹的也少了。」趙森林介紹,捕鷹季一般在9、10、11月份。那時鷹從東北向南方遷徙,經過河北境內,是獵鷹和販鷹的高峰期。

「金雕、遊隼、蒼鷹、公式、雕鴞……」他回憶曾捕過的獵物,一網下去,所有長翅膀的都在劫難逃。

12月10日,趙森林帶記者爬上荊軻山。

荊軻山區距易縣不到10公裡,群峰綿延起伏,山上荒草叢生。

山坡上,趙森林指著一處空地說,「這塊地就能做鷹場(捕鷹的場地)」。

趙森林用的捕獵工具很簡單:四張網和一隻活鴿子。

網是他自己編的,兩天就能編成一張,網長、寬各1.5米,網眼有碗口大小,用的是輪胎線,因為網線呈土黃色,飛鳥猛禽不易發現。

「鷹場選不好,就捕不到獵物。」趙森林說,把空地上的草清除後。在四周下網,搭個支架,空地的網中間拴只鴿子做誘餌,圈套就做好了。

趙森林說,他一打眼,就知道鷹從哪個地方飛過,將會落在哪個山頭。

他說,鷹在遷徙途中飛久了,會選山頭落腳,過夜的鷹餓了,就會去捕食。

鷹眼犀利,發現空地上有鴿子,自然不會放過。

「鷹一般不會從正面下來,基本上都是斜刺俯衝。」趙森林用手比畫一下,鷹衝到網上,網應聲而落,「說白了,這就叫自投羅網,自己找死。」

鷹場擺好後,趙森林每天都去檢查一次,見圈套裡是否有獵物。「有的捕鷹者搭個草棚,就住在鷹場邊,一住就是幾天。」

「死了的鷹連200塊錢都不值,沒人買。」趙森林說,一般的人捕鷹都不用獵槍。

趙森林說,捕鷹者也曾有江湖規矩:不在5月至9月——鷹的繁殖期內捕獵。

但現在,很多人破壞了江湖規矩,趙森林說,在東北繁殖地,鷹窩大多搭在樹上或懸崖上,一窩2至4隻雛鷹,現在在那裡,有捕獵者用繩攀至懸崖上,專門掏雛鷹,有的雛鷹出生還不到一周,甚至連毛都沒長,就被人掏走了。這對鷹來說,無異於遭遇天羅地網。

「一隻雛鷹值2000多元,掏一窩就能賺萬把塊錢。」趙森林說,買雛鷹的人很多,大多用來當寵物養。

販賣

販鷹者三個月能賺10多萬

「如果今年查得不嚴,我三個月就能逮一百隻(鷹)。」趙森林說,「很多捕獵者都不敢上山,路上有人查,(捕到獵物)帶不到山下。」

趙森林說,今年他「運氣」不太好,官方查得太嚴。三個月來,他只抓到兩隻兔鷹、四隻公式、六隻雕鴞,「即使這樣,也賣個一兩萬(元)。」

「如果今年查得不嚴,我三個月就能逮一百隻(鷹)。」趙森林說,「很多捕獵者都不敢上山,路上有人查,(捕到獵物)帶不到山下。」

閒暇時,趙森林也去山裡收貨。他還委託當地村民去南城司鄉去收貨,「當地人都知道我幹這個,我不能露面,不然收這家,不收那家,別人會舉報我。」

趙森林說,他手上有20多個老客戶,一到鷹季,北京、天津等地的鷹販子都會到這裡,打個電話,鷹販子就會趕過來,「有時上午捕到的鷹,下午就能賣掉,出貨特別快。」

對於逃避路查,趙森林自有一套辦法。當地村民收到貨,用紙盒子包裝好後,通過客車送過來,「然後我到車站接貨,貨到後通過銀行匯款。」

「鷹不好捕,但鷹販子到處去村裡收,一倒手,一隻鷹賺幾百元,三個月就能賺10多萬。」趙森林說。

至於新客戶,「都是一錘子買賣,不問姓名,生意做完,立即刪掉號碼。」趙森林說。

12月10日,趙森林答應幫記者聯繫販鷹者。

趙森林聯繫了當地一名鷹販,對方稱手上有6隻鷹。但隨後,該鷹販手機關機,趙森林說,敏感時期,大家都很警惕,一般不與陌生人交易。

12月11日,河北滄州一名鷹販答應賣鷹,交易時間選在夜間,交易地點在易縣明輝賓館。

11日23時30分,一輛計程車停在易縣泰元北大街明輝賓館門前,計程車內共有四名男子,後座上擺放著三個紙盒。

「鷹在盒子裡,三隻。」其中兩名男子下了計程車,左顧右盼,抱起紙盒走進賓館。

進入房間後,一位年齡稍大的男子立即走出賓館,站在賓館門口把風。

房間內的年輕男子撕開膠帶,打開一個紙盒,一隻羽毛灰白相間的鷹,雙腿被黃繩捆綁,發出「吱吱」的叫聲。

年輕男子自稱于濤(化名),滄州任丘市人,他帶的三隻鷹,兩隻是今年抓的雞鷹(蒼鷹的一種,雄性俗稱雞鷹,雌性俗稱兔鷹)。

「另一隻是我養的,四年了,這隻鷹抓過野雞無數。」于濤用手臂架著一隻鷹,向記者推銷。

這隻養了四年的雞鷹,于濤叫價1000元,另兩隻650元,「你如果想要金雕,我能幫你聯繫。」

于濤說,今年9月,他從保定農民手中收了11隻雞鷹,後來幾個朋友把鷹給分了,他留了這四隻,自己玩鷹時間長,但賣鷹次數不多。

趙森林介紹,賣鷹主要看品相和重量,雞鷹一般賣700元,兔鷹賣1500元左右,隼比鷹價格稍高,而金雕賣價少則五六千,多則上萬。

賓館內,于濤不斷催促快點交易,他還拿出手機,翻出幾張照片,說他是「警察」。

「這是我工作證和身份證。」于濤指了指手機空間裡的圖片,證明自己的警察身份。

「我是滄州市某公安分局刑警隊的,你放心,到了任丘,一切問題我都可以給你解決。」于濤說。

「我打牌輸錢,現在急用錢。」于濤說。他當警察一年多,這次半夜出來賣鷹,冒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被抓,我是知法犯法,你要是判一年,我至少得判三年。」

20分鐘後,見記者沒有付款的意思,于濤將鷹重新綁好後,再次裝進盒子裡,幾人離去。

前日,記者致電于濤所稱的公安部門,一工作人員未透露該部門是否有叫于濤的警員。

昨日下午,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該市公安局某分局刑警隊並無于濤此人。

相關焦點

  • 馴鷹 12月第一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 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
  • 馴鷹這事,還得交給新疆人
    不,這是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獵鷹文化節上的捕獵表演。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他說: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蘇木塔什鄉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數百隻馴鷹雲集蘇木塔什鄉,進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巍峨的雪山下,剽悍的柯爾克孜馴鷹人騎著駿馬,右臂擎鷹,沿著山谷一側陡峭的巖壁行至近百米的山頂,一字排開。
  • 最後的馴鷹人
    25年前,葉裡克拜·索裡泰在一次放牧中發現了一隻幾個月大的鷹。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漫長的養鷹、馴鷹和鷹獵生活。他自己也練就了一手超高的鷹獵技藝。 說起當年的訓鷹,今年已60多歲的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據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介紹,馴鷹第一步就是打掉鷹的威風。他讓幼鷹站在一根晃動的木棍上,經過長時間的晃動後,鷹頭暈目眩,甚至會暈倒。
  • 馴鷹 - 馴鷹_網易新聞
    (原標題:馴鷹) 人類馴養獵鷹歷史悠久,歐洲許多地區都有馴鷹的傳統
  • 馴鷹 傳承民間古老文化
    人們將馴鷹、養鷹、架鷹、用其幫助狩獵逐漸演變成一種古老的文化。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多個國家的鷹獵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我國的鷹獵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宮廷馴鷹為的是供皇帝及貴族打獵把玩,民間則為了養家餬口,如今「鷹把式」(馴鷹高手)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 漯河鷹友追"時尚"挑戰玩蒼鷹 林業部門:私養猛禽違法
    但對於漯河的「玩鷹者」來說,「那都不是事兒」!漯河玩鷹者的鷹,並非潛水捉魚的魚鷹,而是翱翔高空,巡獵天地的蒼鷹。他們的鷹哪來的?馴養是否合法?大河報記者日前進行了採訪。  馴飛 人與鷹在人跡罕至處「偷著樂」  沙河灘,人跡罕至處,馴鷹者兀立著。手旁棲息架上,一隻鷹目光銳利。  主人摘掉爪套、爪鏈。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在已經沒有人願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於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 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的上百隻獵鷹。
  • 馴鷹高手——用眼神跟鷹隼對話(組圖)
    陳曉鵬是一個馴鷹高手。  在寮步有這麼一位90後小夥子,他十來歲就開始與鷹隼相處,如今已是9個年頭,雖曾被無數次抓傷,甚至抓穿過手掌,但他一直沒放棄,他和鷹隼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已成為國內一名馴鷹高手。他能通過鷹的雙眼,讀懂對方在想什麼。他就是陳曉鵬,香市動物園的馴鷹員。
  •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趙明哲出生於馴鷹世家,他19歲因為徒手抓狼而名震一方,也使他妻子為此吃盡苦頭,因為他把妻子也當成馴服的對象。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巡邏隊可以利用鷹的敏銳,發現情況和問題;另一種層面上,獵鷹對素有馴鷹習俗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來說也意味著精神激勵。
  • 中國的鄰居用老鷹搞旅遊創收,有的人靠一隻鷹就能養活全家!
    眾所周知,鷹屬於猛禽,包括蒼鷹、雀鷹等各種隼形類鳥,它們在我國都屬於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歷史上,在新疆和內蒙古兩個自治區的偏遠地區,當地人牧民和獵人有馴鷹捕獵的傳統,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地不斷提高,這種「馴鷹」或以「老鷹捕獵」的情況已消失不見了。
  • 實拍東北鷹獵第一鄉「鷹把式」冰天雪地馴鷹
    10名當地俗稱「鷹把式」的馴鷹人身著翻毛羊皮獵服,頭戴老式皮帽子,腳蹬雪地鞋,手臂上架著鷹隼,一字排開,站在鷹獵場地與遊客近距離接觸。鷹把式右臂高高舉起雄鷹,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進行馴鷹、撒鷹捕獵等項目表演,為遊客展現傳統的鷹獵文化。鷹獵表演正式開始,只見鷹把式手臂上架著目光犀利的獵鷹抖開羽翼,隨時準備展翅騰空。
  • 形意三體式出自劈拳,劈拳出自鷹捉,同是猛禽,鷹與鷂有什麼不同
    武畫家鐵萼作品鷹有捉拿之精,以沉墜為意形意拳以鷹捉為本,演化為劈拳。十二形中,保留有鷹形,又有鷂子、兔虎三種猛禽,都是「鷹」,三種鷹有什麼區別?鷹捕獵時有什麼特點?拳譜上說,鷹有捉拿之精。猛禽捉物有個特點,就是俯衝而下,借起落之力墜身硬撕,一氣拿下目標。飛禽雖然沒有牙齒,但爪、啄卻似鋼鉤利刃,一把就能抓進獵物的肋條,撲撲稜稜就掏出了獵物的內臟。蒼鷹捕獵時,遇見個大的獵物時,它的技術跟老虎、狼等猛獸其實很像,是抓住之後用身子死死坐勁往下墜,然後用啄去啄要害,爪子鋼鉤一般抓進獵物的肋條,哪怕躺倒在地也不松爪子,這是鷹捉的「墜」。
  • 蒙古馴鷹獵人,遵古老傳統:10歲後放鷹回家,目前只剩300餘人
    也就是說,在五六千年以前,馴鷹就已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被我們的祖先熟練運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技藝也在慢慢失傳,現在,會這個技藝的人大多集中在中國、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以阿勒泰地區的馴鷹文化最為出名。因為這裡屬於邊界地區,經濟不是很發達,交通和通訊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的馴鷹文化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近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埋藏在邊境的「寶藏」,才算是重新進入人們的眼球。
  • 巧蘭說萌寵:萌寵之捕獵類的飛行動物蒼鷹,你知道多少呢
    蒼鷹種名蒼鷹屬隼形目,鷹科。又名黃鷹、雞鷹、鷂鷹、牙鷹。分布地區蒼鷹在我國除西藏、海南外,各省區均有分布,繁殖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北部,冬季南方多見。遷徙時遍布全國。外貌特徵蒼鷹成鳥體長50~60釐米,身體大部分為灰褐色,胸部有較密的暗灰色橫斑,眼上方有白色眉紋,並密布有暗灰色橫斑和近黑色羽幹紋。
  • 非法馴鷹人手段殘忍:通宵不睡 玩死10隻馴出1隻
    瞪眼鬥狠馴服鷹 通宵不睡  鷹、隼,被認為生物鏈頂端的猛禽,而金雕則是鷹的一種。面對這麼兇猛的動物,玩家又是如何嘗試把他們馴養成上可搏擊長空、下能聽命於人的「家寵」呢?  幾經輾轉,記者通過成都一位老玩家——全哥(化名)走進了這個群體。全哥此前玩鷹多年,去年放生最後一隻鷹後,漸漸淡出了這個圈子。
  • 蒙古馴鷹獵人
    蒙古馴鷹獵人本刊記者/徐天 攝影/JOHN ALEXANDER發於2020.8.24總第961期《中國新聞周刊》他一手拉著韁繩,控制身下的馬,另一手則擎著一隻7公斤重的鷹。Bashakhan和鷹同時望向遠方的地平線,找尋獵物的蹤跡。忽然,Bashakhan呼號起來,放飛了停在自己手臂上的鷹,鷹猛地衝向山底,向獵物襲去。英國攝影師John Alexander在一旁記錄著這一切。西伯利亞的風帶著塵土吹到他的臉上,他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如此不可思議。
  • 組圖:歷史悠久的新疆阿合奇縣馴鷹人
    為做好保護獵鷹和傳承傳統的工作,阿合奇縣對馴鷹人進行登記備案,並發放馴養證,定期檢查馴鷹情況和獵鷹的去向。 新華社發(朱明俊 攝)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
  • 清朝老照片: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合影,京城裡的馴鷹人!
    圖為一組由英國記者莫理循在清朝末年拍攝的百姓生活舊照,這組珍貴的清朝老照片中不但有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們的合影老照片,而且亦是可以一窺清朝時期京城裡的馴鷹人是何等的霸氣瀟灑。 這是清朝末年的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孫輩及兒媳們的合影舊照,站在後排的女性的右一和右四及右五都是李鴻章的兒媳,而右二的則是李鴻章的其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