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2020-12-04 澎湃新聞
「獵鷹」巡邏隊在執勤途中 北京青年報 圖

交錯的山巒間,統一著裝的幾名男子騎馬架鷹馳騁在山間道路上。帶頭的幾名男子左手勒韁繩,戴著獵鷹手套的右手上停著一隻獵鷹。近日,一支「獵鷹」巡邏隊成網紅。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支「獵鷹」巡邏隊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巡邏隊由派出所組織所轄的3個護邊員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三到四隻護邊員個人飼養的獵鷹。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巡邏隊可以利用鷹的敏銳,發現情況和問題;另一種層面上,獵鷹對素有馴鷹習俗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來說也意味著精神激勵。

馴鷹習俗引關注

「獵鷹」巡邏隊成網紅

位於新疆西部天山南脈腹地的阿合奇縣地處高寒山區,北部毗鄰天山南脈,南部緊靠喀拉鐵克山,中間夾著狹長的託什幹河谷。重巒疊嶂的地形地貌,不少山谷間的道路上礫石堆積,車輛無法通行,只能步行或騎馬通過。

有資料顯示,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是中國獵鷹之鄉,生活在這裡的柯爾克孜族人有長達幾千年的馴鷹習俗。最近,「獵鷹」巡邏隊成為網紅,引發網友關注,也讓柯爾克孜族的「馴鷹習俗」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9月6日下午,北青報記者聯繫到「獵鷹」巡邏隊所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他介紹,「獵鷹」巡邏隊由熟知轄區情況、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志願服務邊防建設的當地居民組成,參與的成員叫做護邊員。「我們選拔這些護邊員協助哈拉奇邊防派出所的巡邏工作,一是藉助當地居民善於騎馬、了解情況等優勢,另外也是密切聯繫群眾開展工作。」

關於護邊員的任務,胡東亮稱,由於邊防派出所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就組織了一批當地居民組成巡邏隊,他們主要負責到指定的位置巡邏,並用單位派發的手機拍照或者發送位置匯報情況。

據教導員胡東亮介紹,當地233名護邊員組成了三支「獵鷹」巡邏隊,並非每個護邊員都有獵鷹,每支巡邏隊的獵鷹數量是三到四隻。「這些獵鷹都是護邊員個人馴養的,巡邏的護邊員會帶著獵鷹一起出去。在距離相對較遠時,獵鷹可以及時發現情況並發出警告。」

胡東亮說,獵鷹對於護邊員來說,不僅僅是幫助他們發現險情,更深層面上,獵鷹是護邊員的精神寄託,也是一種精神激勵。「對獵鷹之鄉的人們來說,鷹就像是他們的圖騰,當地很多建築或裝飾物上都有獵鷹的形象。」

每隻獵鷹都有

「戶口」登記在冊

「獵鷹」巡邏隊成為網紅的同時也引發了部分網友的擔心。網友們擔心的是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樣會不會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參與巡邏的獵鷹是否有相關證件?

對此,胡東亮表示,關於「獵鷹」巡邏隊的稱呼,是最近根據當地特色命名的,「但是這種巡邏形式很早就有」。

鷹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捕鷹、馴鷹是否涉嫌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呢?對此,胡東亮解釋稱,巡邏隊裡的每隻獵鷹都有登記在冊的「戶口」,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已有幾千年的歷史。2011年5月23日,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巡邏隊的『獵鷹』都是護邊員個人合法馴養的。」

對於胡東亮的解釋,在北青報記者查詢相關資料時得到了印證。據國家有關規定,所有種類的鷹都屬於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馴養必須具有許可證。

針對網友關於為什麼不使用更高科技的無人機參與巡邏工作的問題,胡東亮稱,阿合奇縣哈拉奇地理位置海拔相對較高,一般都在2200米以上,巡邏隊常去的邊境地帶海拔高達3000到4000米,高海拔的氣流並不適宜無人機的飛行。此外,阿合奇縣所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俗稱為萬山之州,山脈蜿蜒的地理環境很難實現無人機的正常飛行。「另外,無人機的操作對我們的護邊員來說並不容易。」

在巡邏過程中,獵鷹敏銳的眼睛往往能提供不少幫助。去年4月,哈拉奇邊防派出所護邊員阿不都沙那木·薩那馬特騎馬在邊境線附近巡邏時,站在手臂上的獵鷹突然開始跳躍並吱吱鳴叫,他拿起望遠鏡遙望四周,發現遠處山腳下有隻走失的小羊羔正往邊境線方向移動,阿不都沙那木立即策馬奔去,將小羊羔從邊境線趕了回來,避免了一次涉外邊境事件的發生。

護邊員講述

馴鷹是出於感情和傳承

朱馬吐爾地·阿克朗是「獵鷹」巡邏隊的一員,他就是騎馬架鷹奔走在隊伍前面的其中一位馴鷹人。朱馬吐爾地回憶起家裡馴鷹的歷史,最早還能記起兒時曾親眼看到爺爺右手臂上展翅停留的獵鷹。之後,他的父親也繼承這一傳統馴鷹養鷹。到現在,朱馬吐爾地親手馴養了屬於自己的獵鷹。

三年前,朱馬吐爾地耳濡目染諸多馴鷹「絕學」之後,他開始在放牧的閒隙留意山崖上大鷹頻繁停留的地方,「那裡多半是有鷹隼的地方」。那年冬天,朱馬吐爾地爬上多次「勘察」的山崖發現了一窩鷹隼,挑上一隻帶了回家。

朱馬吐爾地說,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說起當初挑選的標準,朱馬吐爾地坦言,就是看起來最健康活潑的那隻。

朱馬吐爾地稱,「我們把鷹當朋友和親人。」朱馬吐爾地說自己都是把羊肉或牛肉切成小塊餵給鷹隼。

朱馬吐爾地的獵鷹養了三年,每天要吃掉大約一斤肉。除此之外,他也要抽時間「遛鷹」,跟著巡邏隊出去也算是「遛鷹」的一種形式。獵鷹的兩隻鷹爪抓著主人戴有羊皮手套的右手,跟隨他們奔走在巡邏邊境的路上,偶有發現遠處的牲畜跑散,也能及時幫忙驅趕。

談到當時養鷹的初衷,朱馬吐爾地說,現在當地馴鷹的人越來越少了,如今也不再需要鷹捕食獵物了,馴鷹還要花費精力和財力。「可是我就想要繼承父輩傳承下來的東西,我對鷹有一種親切感。」

通常情況下,獵鷹到了繁殖的年齡就要被放飛野外,朱馬吐爾地的鷹已經三歲了,再過一兩年也要放生。「但是我打算再接著馴鷹,有鷹在身邊的日子更有奔頭。」 (原標題:新疆阿合奇縣「獵鷹」巡邏隊成網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在已經沒有人願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於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 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的上百隻獵鷹。
  • 組圖:歷史悠久的新疆阿合奇縣馴鷹人
    專題:圖片頻道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做好保護獵鷹和傳承傳統的工作,阿合奇縣對馴鷹人進行登記備案,並發放馴養證,定期檢查馴鷹情況和獵鷹的去向。 新華社發(朱明俊 攝)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
  • 馴鷹 12月第一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 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
  • 馴鷹這事,還得交給新疆人
    不,這是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獵鷹文化節上的捕獵表演。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他說: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蘇木塔什鄉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數百隻馴鷹雲集蘇木塔什鄉,進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巍峨的雪山下,剽悍的柯爾克孜馴鷹人騎著駿馬,右臂擎鷹,沿著山谷一側陡峭的巖壁行至近百米的山頂,一字排開。
  • 新疆阿合奇獵鷹、泉城杏花、溫宿大峽谷、阿拉爾睡胡楊、喀什攝影
    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在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時說,世界上,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而在蘇木塔什鄉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蘇木塔什鄉雲集著數百隻馴鷹,舉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鬥牛。」現在人們不再需要獵鷹工作了,但柯爾克孜族人與鷹世代相襲的情斷不了。馴鷹成了一種消遣、一種樂趣。只要鷹往臂彎那麼一站,柯爾克孜男人的日子就過得帶勁兒。就像草原上的漢子迷戀駿馬,城市裡的男人嚮往靚車。駿馬、靚車和獵鷹,讓男人的徵服與駕馭欲望得以釋放,使豪情揮灑自如。
  • 馴鷹 - 馴鷹_網易新聞
    (原標題:馴鷹) 人類馴養獵鷹歷史悠久,歐洲許多地區都有馴鷹的傳統
  • 新疆哈薩克族「獵鷹世家」揭開5兄弟訓鷹之謎
    他們繼承了祖祖輩輩的訓鷹的歷史,鄉親們稱他們是「獵鷹世家」。  獵鷹5兄弟中,老大傑恩斯別克今年47歲,已有11年的獵鷹史,老二別爾德別克的獵鷹史為16年,是5兄弟中的獵鷹史最長的一個,老三託合什的獵鷹史為8年,老四波拉提的獵鷹史為7年,老五是31歲的伊瑪木阿合扎木,今年也是他獵鷹生涯的第二年。
  • 最後的馴鷹人
    最後的馴鷹人 來源:天山網原創  2016年04月15日16:37 伴隨著這一過程,匯聚深厚歷史養分的鷹獵文化,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草原上廣泛流傳,鷹也是草原上遊牧民們重要的狩獵幫手。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遊牧民的定居,草原上的馴鷹者已不再用鷹狩獵,因此,鷹獵也成為歷史淡出人們的視線。 可是,草原上仍然有一部分牧民難以割捨養鷹、馴鷹的情懷,默默地繼承著鷹獵的歷史文化。哈巴河縣齊巴爾鄉希託別村村民葉裡克拜·索裡泰就是這樣一個人。
  • 哈薩克老人和他的訓鷹
    熬鷹,老北京話,也做熬大鷹,訓練獵鷹的方式之一。往白裡說,也就是不讓獵鷹睡覺,熬著它,使它睏乏。因為鷹習性兇猛,剛捉回來後不讓鷹睡覺,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熬鷹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並不是什麼鷹都要熬。我們講熬鷹,僅僅限於黃鷹(蒼鷹),我國新疆蘇木塔什鄉被譽為獵鷹之鄉。
  •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聚居於新疆西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的柯爾克孜族,是個傳統的畜牧民族。牲畜的皮毛和毛織品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服裝式樣,男以袍式為主,女以裙裝居多。  聖帽不能開玩笑  在眾多的帽子中,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氈製作的白氈帽。這種白氈帽是從服飾上識別柯爾克孜族最鮮明的標誌,柯爾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將其奉為"聖帽"。
  • 無錫企業包機接135名新疆柯爾克孜族員工復工
    2月26日下午15:45分,一架從新疆阿克蘇機場起飛的復工包機順利抵達位於江蘇無錫的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機上135名來自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員工有序走下飛機,受到了當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全國首架少數民族復工包機。
  • 實拍東北鷹獵第一鄉「鷹把式」冰天雪地馴鷹
    10名當地俗稱「鷹把式」的馴鷹人身著翻毛羊皮獵服,頭戴老式皮帽子,腳蹬雪地鞋,手臂上架著鷹隼,一字排開,站在鷹獵場地與遊客近距離接觸。鷹把式右臂高高舉起雄鷹,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進行馴鷹、撒鷹捕獵等項目表演,為遊客展現傳統的鷹獵文化。鷹獵表演正式開始,只見鷹把式手臂上架著目光犀利的獵鷹抖開羽翼,隨時準備展翅騰空。
  • 蒙古馴鷹獵人
    工業革命至今,現代化進程已開始數百年,而這個遊牧部落依然在代代傳承著最原始的技藝——獵鷹。獵人們會捕來幼鷹,雙方磨合熟悉。打獵時,由獵人負責呼號,鷹負責襲擊獵物。彼此合作七年,獵人再將鷹放歸自然。來此地之前,John Alexander好奇,傳統技藝仍然鮮活嗎?網際網路、科技有沒有衝擊這個地方?離開那一天,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
  • 馴鷹 傳承民間古老文化
    人們將馴鷹、養鷹、架鷹、用其幫助狩獵逐漸演變成一種古老的文化。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多個國家的鷹獵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我國的鷹獵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宮廷馴鷹為的是供皇帝及貴族打獵把玩,民間則為了養家餬口,如今「鷹把式」(馴鷹高手)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 蒙古馴鷹獵人,遵古老傳統:10歲後放鷹回家,目前只剩300餘人
    也就是說,在五六千年以前,馴鷹就已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被我們的祖先熟練運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技藝也在慢慢失傳,現在,會這個技藝的人大多集中在中國、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以阿勒泰地區的馴鷹文化最為出名。因為這裡屬於邊界地區,經濟不是很發達,交通和通訊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的馴鷹文化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近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埋藏在邊境的「寶藏」,才算是重新進入人們的眼球。
  • 蒙古馴鷹獵人:仍然鮮活的傳統
    蒙古馴鷹獵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  發於2020.8.24總第961期《中國新聞周刊》  Bashakhan在山巔站住了。他一手拉著韁繩,控制身下的馬,另一手則擎著一隻7公斤重的鷹。Bashakhan和鷹同時望向遠方的地平線,找尋獵物的蹤跡。
  •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趙明哲出生於馴鷹世家,他19歲因為徒手抓狼而名震一方,也使他妻子為此吃盡苦頭,因為他把妻子也當成馴服的對象。
  • 中國的鄰居用老鷹搞旅遊創收,有的人靠一隻鷹就能養活全家!
    眾所周知,鷹屬於猛禽,包括蒼鷹、雀鷹等各種隼形類鳥,它們在我國都屬於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歷史上,在新疆和內蒙古兩個自治區的偏遠地區,當地人牧民和獵人有馴鷹捕獵的傳統,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地不斷提高,這種「馴鷹」或以「老鷹捕獵」的情況已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