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薩克族「獵鷹世家」揭開5兄弟訓鷹之謎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新疆哈薩克族「獵鷹世家」揭開5兄弟訓鷹之謎

2015-02-03 19:25: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2月3日電 (陶拴科 賽力克·木胡什)新疆青河縣阿熱勒鄉喀讓格託海村居住著獵鷹5兄弟,在當地因訓鷹而聲名遠揚。他們繼承了祖祖輩輩的訓鷹的歷史,鄉親們稱他們是「獵鷹世家」。

  獵鷹5兄弟中,老大傑恩斯別克今年47歲,已有11年的獵鷹史,老二別爾德別克的獵鷹史為16年,是5兄弟中的獵鷹史最長的一個,老三託合什的獵鷹史為8年,老四波拉提的獵鷹史為7年,老五是31歲的伊瑪木阿合扎木,今年也是他獵鷹生涯的第二年。

  老二別爾德別克從小經常幫父親準備獵鷹的用具,給鷹餵食,山底呼喚獵鷹,為獵鷹展示假獵物等,是父親當年獵鷹的得力助手,父親相信他能絕對勝任獵鷹技藝。因此,父親在辭世前所有獵鷹技巧及訓鷹方法都傳授給了他,就這樣,別爾德別克繼承了這一神聖的傳家寶——獵鷹技藝。

  別爾德別克說,哈薩克族的訓鷹方法十分嚴格,一些訓鷹方法看似簡單但有符合科學道理,所以訓鷹他們的成功率很高。據別爾德別克回憶,小時候聽家裡人說,爺爺伊撒·阿吾巴克爾也是當年的獵鷹愛好者,其獵鷹技藝遠近聞名。

  當地一些哈薩克老人給記者講述,哈薩克人的獵鷹技藝代代相傳,兩年前,新疆青河縣舉辦了首屆獵鷹比賽,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得到了弘揚,「我們做為訓鷹者,我值得自豪。」別爾德別克說。

  「去年我們縣有舉辦的第二屆獵鷹比賽;天寒地凍,零下30多度的寒冷沒能阻擋前來觀看的萬名觀眾。在那次的獵鷹聚會上我們5兄弟閃亮登場的一幕,我終生難忘」。

  就在前幾天,2015年的獵鷹比賽剛剛結束,他們5兄弟如願參加了比賽。為了讓這一技藝永傳,獵鷹5兄弟中老四的兒子,上雙語二年級的布拉力很接近獵鷹,他總是要求做獵鷹助理。他不停地跟著他父親,在這獵鷹5兄弟的身邊隨時都能目睹他的身影。

  記者親眼目睹了獵鷹人的艱辛和訓鷹的整個過程。捉住雄鷹或在高山懸臂的巢中掏來小鷹後,首先給其戴上皮製的眼罩,必須使它什麼也看不見,然後進行必要的訓練,訓鷹的第一步則首先是採用水噴法、減食法和熬震法來發打掉它的威風,消除它的野性。

  別爾德別克說,這樣的訓練都是在室內完成,而更重要的訓練是在室外,首先第一步是呼叫獵鷹,獵鷹被置於距離自己約200米的山坡上,然後呼喚獵鷹重新回到手臂;第二步是獵鷹人站在山頂上讓鷹觀察山下的動靜,而他的助手用白色的長繩子拖著狐狸皮在山下雪地上來回走動,直到獵鷹發現並撲向假狐狸。這樣的動作一天不知要重複多少次,人累了,馬乏了,鷹困了。

  最後,經過短暫休息,獵鷹人將獵鷹從一座高山上放飛,在天空盤旋片刻後頂住地面的獵物,然後高空直下,猛然向地面衝刺,一下子抓住了快馬拖著的假狐狸,馴鷹人立刻驅馬趕到,從獵鷹的爪子下取回「獵物」。這就是訓鷹所要的成果,做好這獵鷹出獵前的所有準備,也是獵鷹工作成功的一半。

  訓鷹期間所有獵鷹中,金雕是一種兇猛而靈敏的動物,它所向無敵的獵殺能力使其成為哈薩克人崇拜的圖騰,但要讓桀驁不馴的金雕成為人類的摯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雕在訓鷹每天只能餵給300至500克鮮肉,而到2月中旬以後一直到11月中旬它們的食肉量達到每天8公斤。做為訓鷹的5兄弟,每天需要在家照看牲畜又要耕作農田,同時,還時刻不能耽誤獵鷹的生活及每天其所需的基本訓練。他們面對生活很開心,因為獵鷹是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完)

相關焦點

  • 哈薩克老人和他的訓鷹
    熬鷹,老北京話,也做熬大鷹,訓練獵鷹的方式之一。往白裡說,也就是不讓獵鷹睡覺,熬著它,使它睏乏。因為鷹習性兇猛,剛捉回來後不讓鷹睡覺,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熬鷹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並不是什麼鷹都要熬。我們講熬鷹,僅僅限於黃鷹(蒼鷹),我國新疆蘇木塔什鄉被譽為獵鷹之鄉。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今天的哈薩克族馴鷹人仍在遵循這套傳統並將它延續下去。 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既是畜牧業的行家,也是捕獵能手。他們傳統的捕獵武器,除獵狗外,主要是獵鷹。他們認為,藍天下最機警、勇猛、強悍、聰慧的鳥類是雄鷹,雄鷹所向無敵的獵殺能力使其能成為哈薩克牧民崇拜的圖騰。
  • 外媒拍中國哈薩克族:世界上最後的金雕狩獵民族
    哈薩克族人騎馬前往雪山深處參加當地狩獵比賽 報導中稱,據史料記載,金雕獵鷹始於公元940年中國北部而目前哈薩克族金雕狩獵者僅存約400人。 金雕屬於鷹科,是北半球廣為人知的猛禽,主要捕食大型鳥類和中小型獸類。 金雕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人類馴服了,在距今2000至4000年前的紅山文化玉器中,可以發現大量鷹隼的造型。如今在中亞和中國西部的山區、牧區,還保留有馴鷹的傳統和習俗,而遠古文化遺存的大量巖畫和圖騰中就有許多馴鷹狩獵的內容。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支「獵鷹」巡邏隊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巡邏隊由派出所組織所轄的3個護邊員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三到四隻護邊員個人飼養的獵鷹。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
  • 新疆阿合奇獵鷹、泉城杏花、溫宿大峽谷、阿拉爾睡胡楊、喀什攝影
    每到冬季,蘇木塔什鄉雲集著數百隻馴鷹,舉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鬥牛。」現在人們不再需要獵鷹工作了,但柯爾克孜族人與鷹世代相襲的情斷不了。馴鷹成了一種消遣、一種樂趣。只要鷹往臂彎那麼一站,柯爾克孜男人的日子就過得帶勁兒。就像草原上的漢子迷戀駿馬,城市裡的男人嚮往靚車。駿馬、靚車和獵鷹,讓男人的徵服與駕馭欲望得以釋放,使豪情揮灑自如。
  • 獵鷹人與兇猛的野生金雕草原上的鬥爭
    想要在平坦的草原上捕獲獵物,除了使用獵狗,還有一種是使用金雕,經過訓練後被叫做獵鷹。對於每一名合格的蒙古獵人來說,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獵鷹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獵鷹對於蒙古獵人來說,既是捕獵的工具,也是親密的夥伴,是人與自然相互連接的親密關係的一種證明。
  • 最後的馴鷹人
    最後的馴鷹人 來源:天山網原創  2016年04月15日16:37 伴隨著這一過程,匯聚深厚歷史養分的鷹獵文化,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草原上廣泛流傳,鷹也是草原上遊牧民們重要的狩獵幫手。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遊牧民的定居,草原上的馴鷹者已不再用鷹狩獵,因此,鷹獵也成為歷史淡出人們的視線。 可是,草原上仍然有一部分牧民難以割捨養鷹、馴鷹的情懷,默默地繼承著鷹獵的歷史文化。哈巴河縣齊巴爾鄉希託別村村民葉裡克拜·索裡泰就是這樣一個人。
  • 組圖:歷史悠久的新疆阿合奇縣馴鷹人
    專題:圖片頻道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做好保護獵鷹和傳承傳統的工作,阿合奇縣對馴鷹人進行登記備案,並發放馴養證,定期檢查馴鷹情況和獵鷹的去向。 新華社發(朱明俊 攝)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
  • 新疆空管局順利完成首次新疆機場集團管制員復訓
    8月2日下午18:30,第四期新疆機場管制員復訓順利結束,同時標誌著新疆空管局培訓中心首次為新疆機場集團管制員定製的為期四周的管制復訓班圓滿結束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民航局空管局關於支持中小機場空管發展的指導意見,落實新疆空管局與新疆機場集團戰略框架協議,新疆空管局相關單位與新疆機場集團在5月專門召開了新疆空管局支援新疆支線機場空管業務培訓調研會,根據會議紀要的內容,新疆空管局培訓中心於6月初就開始積極與新疆機場集團空管業務部溝通,經協商確定了對方最急需解決的管制員復訓項目,同時迅速落實了復訓人數、時間、復訓內容、考核標準等大量細節
  • 蒙古馴鷹獵人
    他一手拉著韁繩,控制身下的馬,另一手則擎著一隻7公斤重的鷹。Bashakhan和鷹同時望向遠方的地平線,找尋獵物的蹤跡。忽然,Bashakhan呼號起來,放飛了停在自己手臂上的鷹,鷹猛地衝向山底,向獵物襲去。英國攝影師John Alexander在一旁記錄著這一切。西伯利亞的風帶著塵土吹到他的臉上,他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如此不可思議。
  • 馴鷹這事,還得交給新疆人
    不,這是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獵鷹文化節上的捕獵表演。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他說: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獵鷹立在主人的臂彎抖開羽翅,威風凜凜,只等一聲令下衝向天際。山谷間,一時鷹鳴馬嘯,場面驚心動魂、妙趣橫生,場面之精彩,一點兒不輸西班牙鬥牛。柯爾克孜人與鷹,有個約定。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他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隻好的獵鷹就可以養活一家人。
  • 新疆的11個未解之謎,沒想到新疆竟然有這麼多故事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新疆,作為中國領土,新疆其實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帶,今天和大家說的是關於新疆的11個未解之謎,看完之後絕對讓你大跌眼鏡,這到底是怎麼說呢?第四個:神秘的死亡之謎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枯骨到處皆是。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
  • 新疆若羌羅布泊未解之謎揭秘分析
    許多不可思議的羅布泊未解之謎不斷上演,羅布泊神秘詭異事件可與喀納斯湖水怪、樓蘭古國消失之謎稱為中國幾大神秘事件 羅布泊大耳朵怎麼回事?羅布泊之所以被喻為「魔鬼區」是因為它有太多的謎,且是披著黑紗的災難之謎。
  • 中國的鄰居用老鷹搞旅遊創收,有的人靠一隻鷹就能養活全家!
    眾所周知,鷹屬於猛禽,包括蒼鷹、雀鷹等各種隼形類鳥,它們在我國都屬於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歷史上,在新疆和內蒙古兩個自治區的偏遠地區,當地人牧民和獵人有馴鷹捕獵的傳統,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地不斷提高,這種「馴鷹」或以「老鷹捕獵」的情況已消失不見了。
  • 藍天霸主 鷹中之神俊 海東青
    有研究者認為,女真一詞含義為東方之鷹,而這個東方之鷹就是海東青。也正因為如此,海東青不僅是女真人的圖騰,也是他們獵取食物的好幫手。或許正因為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更加激起了人類的徵服欲,世間逐漸誕生訓鷹的技藝:「熬」其意志,磨其性情,用以圍獵所用。
  • 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大學生語言狀況調查
    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大學生語言狀況調查  閆新豔,王靜  (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摘要: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獨立後推行的第一部《語言法》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
  • 男子下班後訓鳥做家務,開垃圾桶、上槓...一年教會其幾十種技能
    近日,在河北石家莊,一80後男子喜歡訓鳥,訓的鳥會轉圈、上槓、翻跟頭、開垃圾桶等幾十種技能。,起初訓鳥過程很難。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西班牙兩男子「滑翔馴鷹」與獵鷹一起翱翔天空此前,在西班牙南部的阿爾戈多納勒上空,一隻訓練有素的獵鷹與兩名男子一起飛翔。
  • 哈薩克族歷史上選育的馬品種及其保護利用
    在新疆博樂州和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中現在還能聽到哈熱巴依爾馬(Карабайыр)這個名稱[5]。馬業研究者們對「哈熱巴依爾」這個名詞進行過研究,Ю.Кологриво當初向哈薩克族諮詢該名詞的含義時,當時的人們認為「哈熱」是乾淨的意思,「巴依爾」是兄弟的意思。哈熱巴依爾馬遺傳了純血馬的高個、直腿和美頭,一般體高有154 cm,但是耐力方面不及哈薩克馬[6]。
  • 新疆伊寧機場利用獵鷹驅趕燕子防鳥擊(圖)
    新疆伊寧機場利用獵鷹驅趕燕子防鳥擊。新疆伊寧機場通過救助攔鳥網捕捉的2隻燕隼,並對其進行訓練放飛,用於對燕子等鳥類的驅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伊寧機場主要活動的是雨燕、家燕和崖沙燕,其中雨燕屬於雨燕目,家燕和崖沙燕屬於雀型目的燕科。燕子雖然體型較小,但其數量較多,且有喜聚群活動的特點,因其靈活盤旋飛行的習性和對人為聲音的適應性,機場常用的煤氣炮、聲音驅鳥器、驅鳥槍對其驅趕效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