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的狩獵經濟,讓兇猛而矯捷的鷹,成為遊牧民族心中的神鳥。伴隨著這一過程,匯聚深厚歷史養分的鷹獵文化,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草原上廣泛流傳,鷹也是草原上遊牧民們重要的狩獵幫手。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遊牧民的定居,草原上的馴鷹者已不再用鷹狩獵,因此,鷹獵也成為歷史淡出人們的視線。
可是,草原上仍然有一部分牧民難以割捨養鷹、馴鷹的情懷,默默地繼承著鷹獵的歷史文化。哈巴河縣齊巴爾鄉希託別村村民葉裡克拜·索裡泰就是這樣一個人。
25年前,葉裡克拜·索裡泰在一次放牧中發現了一隻幾個月大的鷹。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漫長的養鷹、馴鷹和鷹獵生活。他自己也練就了一手超高的鷹獵技藝。
說起當年的訓鷹,今年已60多歲的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據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介紹,馴鷹第一步就是打掉鷹的威風。他讓幼鷹站在一根晃動的木棍上,經過長時間的晃動後,鷹頭暈目眩,甚至會暈倒。這時,並不給精疲力盡的鷹以吃食,而是進行馴鷹的第二步:餓鷹。餓了一段時間後,原來威風凜凜的鷹,一下子就沒了銳氣。這時,他才給鷹餵食。餵食時,不是將肉送到嘴邊,而是把肉放在人手臂的皮套子上,讓鷹過來叼著吃。這樣,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後,再桀驁不馴的鷹,也會被馴服。
其實,馴鷹的過程雖然殘酷,可也並不全無人情味。葉裡克拜·索裡泰說,鷹是異常有靈性的動物,在馴化的過程中,鷹主人一定要對鷹有感情,譬如經常愛撫它、親暱它、擁抱它。就在一種情感的交流中,鷹與馴鷹人會建立起一種無可比擬的信任關係。
過去,每當大雪隆隆的冬日,頭戴三葉狐狸皮帽,腳蹬皮靴,手臂上站著威風凜凜的獵鷹,葉裡克拜·索裡泰就對即將開始的鷹獵生活充滿了嚮往和徵服欲。鷹也從沒讓他失望過。1991年的冬天,這隻鷹曾捕獲過23隻狐狸。其後的每一年,它都有不俗的表現。這種戰績令它自身稱雄於當地獵鷹群中的同時,主人也被四裡八鄉稱之為英雄式的哈薩克族男人。
但是,從2006年起,為了貫徹政府的野生動物保護政策,葉裡克拜·索裡泰停止了放鷹狩獵。儘管一時難以適應,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也就從這一年起,哪怕家裡飯桌上沒有任何葷腥,但葉裡克拜·索裡泰絕對會給鷹每天供應一些肉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呆在房子裡的鷹有些發福了,它有些鬱悶,它不明白,主人如此器重於它,為什麼卻不給它一展身手捕獵的機會呢?於是,它每每看到主人進到房間裡投食,它就尖聲的嘶叫,它期望,再站在主人粗壯的手臂上,叱詫風雲的朝獵物撲去……
葉裡克拜·索裡泰仿佛與鷹有心靈感應一般。
他不再將鷹關在房子裡,每天放牧時將鷹一塊帶到草原,有時還專門帶上狐狸標本,放飛愛鷹,讓鷹凌空展翅一展它原本的英姿。
因此,人們也常常能在哈巴河見到葉裡克拜·索裡泰騎著高頭大馬,手臂上兀然的聳立著一隻鷹行進在草原戈壁上。
有一次,到哈巴河縣齊巴爾鄉採訪時,正趕上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放鷹,因老人並不會幾句漢語,我也不會哈薩克語。我們比劃的交流著,達到了相互理解,老人把鷹頭上罩著的頭罩摘掉,並舉起了胳膊,為我全程演示了一次獵鷹的全過程。
我想,如果真有時光穿越,那麼是不是應該就安心的留下來,也去學著做一個馴鷹人。十年後再遇見我,我也是那樣的手臂上站著一隻雄鷹,行進在大草原上。
如果是他穿越了,那麼我想他看到我們坐著的冒著黑色尾氣的汽車,走入了鋼筋水泥的城市,那麼他一定是無法安心留下來的,他的是屬於大草原的,有著鷹一樣的思想和情懷,有著鷹一樣的衝破束縛和羈絆的心。
拍攝完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放鷹後,我們的汽車緩緩的駛離,我從倒車鏡裡看到老人和他的鷹,二者好像融在了一起,人就是鷹,鷹就是人,他們一同在草原上展翅騰飛。(通訊員劉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