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照片: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合影,京城裡的馴鷹人!

2020-12-05 騰訊網

渭城輕雨馬蹄歸,紙上筆墨映歡顏。百年清秋修史記,故城皆是陌路人。圖為一組由英國記者莫理循在清朝末年拍攝的百姓生活舊照,這組珍貴的清朝老照片中不但有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們的合影老照片,而且亦是可以一窺清朝時期京城裡的馴鷹人是何等的霸氣瀟灑。

這是清朝末年的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孫輩及兒媳們的合影舊照,站在後排的女性的右一和右四及右五都是李鴻章的兒媳,而右二的則是李鴻章的其孫女,右三乃是李鴻章和繼室夫人趙小蓮的女兒李菊耦。

圖為清朝末年的朝廷大臣的合影舊照,攝影師莫理循雖然未曾在遊記中對這些大臣的身份做出明確的標註,但是從其穿著打扮和氣質來推斷,必定亦是清朝末年的朝廷某部的大臣,換而言之,即便不是王孫貴族,卻也是絕非等閒之輩。

這是攝影師莫理循在雲南旅行時僱傭的隨行人員留影舊照,站在左邊的乃是衙役,中間則是跟著莫理循的嚮導兼馬夫老王,其右邊的則是替其挑擔行李的小廝。

圖為清朝末年京城裡的馴鷹人舊照,眾所周知馴鷹和養鷹乃是老北京人的消遣之一。古代鷹習性兇猛,當時人們為了為了消除其野性,通常以熬大鷹為玩鷹的第一步。而熬鷹具體措施乃是用鐵鏈拴住鷹的脖子,然而讓鷹站在馴鷹人的手臂上。幾個晝夜不停的熬下來,再為桀驁不馴的鷹的野性也會逐漸消除。

這是英國攝影師莫理循在自己家中和孩子騎毛驢的留影舊照,據歷史記載,莫理循曾於1902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花750英鎊買了一所大宅子,其院子寬達60-100米,精美華貴,被人們稱之為莫公館。

相關焦點

  • 最後的馴鷹人
    25年前,葉裡克拜·索裡泰在一次放牧中發現了一隻幾個月大的鷹。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漫長的養鷹、馴鷹和鷹獵生活。他自己也練就了一手超高的鷹獵技藝。 說起當年的訓鷹,今年已60多歲的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據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介紹,馴鷹第一步就是打掉鷹的威風。他讓幼鷹站在一根晃動的木棍上,經過長時間的晃動後,鷹頭暈目眩,甚至會暈倒。
  • 囚徒困局,李鴻章的牢籠
    李鴻章不管是在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李鴻章生前對他的非議就很多,比如當時京城有兩副著名的對聯其一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蕪」,合肥代指李鴻章,說的是李鴻章趁著辦海軍,修鐵路中飽私囊,司農諷刺的是另一位晚晴的重臣翁同龢;還有一副對聯是「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楊三是著名的丑角,李鴻章在家行二,這幅對聯是寫李鴻章對外軟弱,割地賠款是個十足的漢奸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
  • 馴鷹 - 馴鷹_網易新聞
    (原標題:馴鷹) 人類馴養獵鷹歷史悠久,歐洲許多地區都有馴鷹的傳統
  • 清朝留美幼童學成歸來後,為什麼都被關進求知書院裡了?
    但在100多年前,出國留學要驚動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朝廷重臣。 1872年,正是在曾國藩、李鴻章的親自過問下,清朝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留學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3年間共計派遣了4批120名留美幼童。
  • 解密「逃跑將軍」葉志超,瘋狂奔跑五百裡,只是為李鴻章保存實力
    在1870年東、西二捻軍被剿滅之後,李鴻章被清朝朝廷委任辦理北洋軍務,同時調任直隸總督,李鴻章榆樹把葉志超留在身邊,讓他作為馬隊首領駐守保定,負責守衛直隸的安全。在李鴻章的推薦下,葉志超步步高升,被提拔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堪稱李鴻章心腹和忠心下屬,在光緒年間葉志超又受命鎮壓熱河教民起義,一舉成功。可以說葉志超並不是無能之輩,那他為什麼在甲午戰爭期間要一味逃跑呢?
  • 馴鷹這事,還得交給新疆人
    這是《動物世界》裡的畫面嗎?不,這是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獵鷹文化節上的捕獵表演。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他說: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蘇木塔什鄉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數百隻馴鷹雲集蘇木塔什鄉,進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巍峨的雪山下,剽悍的柯爾克孜馴鷹人騎著駿馬,右臂擎鷹,沿著山谷一側陡峭的巖壁行至近百米的山頂,一字排開。
  •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趙明哲出生於馴鷹世家,他19歲因為徒手抓狼而名震一方,也使他妻子為此吃盡苦頭,因為他把妻子也當成馴服的對象。
  • 近代和外國人合影最多的滿清大臣,每一張合影都是歷史的屈辱
    歷史有很多罪人,說起這位滿清大臣我們很多人都恨的牙痒痒,他籤署很多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他背負著整個滿清的黑鍋。滿清大臣李鴻章是清朝後期的重要人物,領導洋務運動希望拯救存亡之際的清朝,卻只能在人生的後期在一張張屈辱的條約上籤上大清的名字,留下的一張張影響更是成為歷史的屈辱。
  • 馴鷹 12月第一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 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 馴鷹 傳承民間古老文化
    漢沽老人張喜山50多年來把馴鷹當做一種愛好和責任,每到立春他會按照傳統將馴好的鷹放歸山林,傳承著這即將消失的古老文化。鷹把式 鷹把食來到天津濱海新區的漢沽八仙裡社區,稍一打聽「養鷹的張大爺」,幾乎無人不知,順著小區居民指的方向尋去,筆者在一個小涼棚裡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鷹把式」張喜山。
  • 組圖:歷史悠久的新疆阿合奇縣馴鷹人
    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做好保護獵鷹和傳承傳統的工作,阿合奇縣對馴鷹人進行登記備案,並發放馴養證,定期檢查馴鷹情況和獵鷹的去向。 新華社發(朱明俊 攝)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
  • 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一、從朝鮮到中國清朝和日本的關係在明治維新之後就不斷惡化,日本先把魔爪伸向琉球王國,要吞併這個島國,清朝雖然一直表示反對,但是又無力抗衡。和清政府只防著西洋人不同,日本人其實早就蓄謀已久跟中國一決雌雄。
  • 清朝真實老照片:大臣家的夫人醜出天際,最後一張神似打狗棒!
    清朝真實老照片:大臣家的夫人醜出天際,最後一張神似打狗棒!清朝時期,大臣家的夫人穿著華麗,但是醜出天際。 清朝時期,普通人家的婦女。
  • 蒙古馴鷹獵人,遵古老傳統:10歲後放鷹回家,目前只剩300餘人
    也就是說,在五六千年以前,馴鷹就已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被我們的祖先熟練運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技藝也在慢慢失傳,現在,會這個技藝的人大多集中在中國、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以阿勒泰地區的馴鷹文化最為出名。因為這裡屬於邊界地區,經濟不是很發達,交通和通訊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的馴鷹文化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近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埋藏在邊境的「寶藏」,才算是重新進入人們的眼球。
  • 蒙古馴鷹獵人
    蒙古馴鷹獵人本刊記者/徐天 攝影/JOHN ALEXANDER發於2020.8.24總第961期《中國新聞周刊》他一手拉著韁繩,控制身下的馬,另一手則擎著一隻7公斤重的鷹。Bashakhan和鷹同時望向遠方的地平線,找尋獵物的蹤跡。忽然,Bashakhan呼號起來,放飛了停在自己手臂上的鷹,鷹猛地衝向山底,向獵物襲去。英國攝影師John Alexander在一旁記錄著這一切。西伯利亞的風帶著塵土吹到他的臉上,他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如此不可思議。
  • 馴鷹高手——用眼神跟鷹隼對話(組圖)
    陳曉鵬是一個馴鷹高手。  在寮步有這麼一位90後小夥子,他十來歲就開始與鷹隼相處,如今已是9個年頭,雖曾被無數次抓傷,甚至抓穿過手掌,但他一直沒放棄,他和鷹隼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已成為國內一名馴鷹高手。他能通過鷹的雙眼,讀懂對方在想什麼。他就是陳曉鵬,香市動物園的馴鷹員。
  • 1896年,李鴻章在法國拿倒七淫戲當國歌唱(二)
    離開大英帝國,李鴻章搭乘英國的豪華客輪抵達美國紐約。在美國,李鴻章受到美國人的熱烈歡迎。李鴻章與美國人打交道的時間很長。在大清朝廷中,幾乎沒有人超過李鴻章。從與洋槍隊隊長華爾打交道,到後來中法、中日戰爭時,請美國人從中斡旋調停,美國人對這位在大清朝廷中的最強的實力派要員是要足夠了解的。美國總統克裡富蘭舉行國宴,歡迎李鴻章的到來。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講說張愛玲,不得不追溯至李鴻章的時年。從那時起,張愛玲的故事便已開始在歷史塵埃中悄然醞釀。往事年深,仿佛是遙不可及的事。張愛玲的身世,向來為世人著迷。她出身簪纓世家,即便她本身並不在意,可世人皆知,她祖上是榮耀大清的肱骨重臣。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巡邏隊可以利用鷹的敏銳,發現情況和問題;另一種層面上,獵鷹對素有馴鷹習俗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來說也意味著精神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