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局,李鴻章的牢籠

2020-12-04 手機裡的書包

李鴻章不管是在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李鴻章生前對他的非議就很多,比如當時京城有兩副著名的對聯其一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蕪」,合肥代指李鴻章,說的是李鴻章趁著辦海軍,修鐵路中飽私囊,司農諷刺的是另一位晚晴的重臣翁同龢;還有一副對聯是「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楊三是著名的丑角,李鴻章在家行二,這幅對聯是寫李鴻章對外軟弱,割地賠款是個十足的漢奸。

這兩幅對聯基本上把李鴻章一生的兩大汙點都概括出來了,其一是喪權辱國,其二是貪汙受賄。說他喪權辱國這一點,無非是他主持籤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一點後世多半都能理解,國家實力使然,無論是誰去籤條約都無法改變結局。後世黑李鴻章比較多的是他貪汙受賄,甚至說他收受俄國人的賄賂,對俄國交涉時出讓了大量國家權力(這一點有待考證,不做爭論)。李鴻章有錢確實是出名的,在合肥老家廣廈千間,良田萬頃,比起他老師曾國藩的只有老家的一棟老房子,確實要相形見絀。但是要說明的是,李鴻章的貪汙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晚晴官場到了李鴻章時代,貪汙已經成了官員和朝廷之間達成的默契,只要動公款必定截留作私用,要做官必定要上下打點,比如外放的官員進京,每個衙門,王公貴族都要孝敬,孝敬的數量都有成例。李鴻章經手的款子多,按照當時的例規拿到的也多,其實不足為奇。

分析一個歷史人物如果用清廉與否的私德去看待他不免有些單薄,對待那些可以左右歷史進程的人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他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將歷史人物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人是打破現有的框架,用一種劃時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領導中國革命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這些人稱之為偉人。

第二類人是在現有的框架內,向著時代前進的方向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人可以稱之為英雄或者梟

第三類人則比較可悲了,他們面對新時代的問題,卻總是想著去舊時代的典章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只能是舊時代的殉道者。

李鴻章大體屬於第二類人。

每一個時代的歷史人物都有他特定的歷史使命,晚清是「中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李鴻章語)。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李鴻章面對的是一個破鼓萬人捶的帝國,一個在風雨飄搖中隨時可能倒下的滄桑老人。晚清的那些名臣,包括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這座即將傾覆的大廈暫時不倒。

當時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找不到任何經驗,從軍事的角度講,中國歷代所面臨的威脅都來自陸地,而到了近代主要的軍事威脅則來自海上,面對來自海上的作戰,中國沒有任何經驗。其實軍事上的最大威脅並不是所謂的海軍,而是作戰方式和理念,當時中國所有的作戰方針還是建立在冷兵器的基礎上,無法適應近代化戰爭。即便是當今社會還有人認為中國在海上不能戰勝西方列強,在陸地上總可以吧,中國人這麼多,人海戰術也要把西方列強淹死。晚清時候的人也有這樣的想法,比如晚清著名的蒙古將領僧格林沁,在英法聯軍進犯的時候就想在陸地上憑藉騎兵戰勝英法聯軍。這位成吉思汗的後裔,帶領曾經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面對英法聯軍,三萬多騎兵損失過半,英法聯軍陣亡十幾人,鹹豐皇帝被迫西授,圓明園化為焦土。這種不同時代的軍隊的作戰是無法依靠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的

李鴻章要解決的強兵的問題是從海軍入手的,建設海軍是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這也是中國要想發展的必然道路,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方向。晚清懷有僧格林沁想法的人很多,認為只要把洋鬼子引上陸地就可以,完全沒有意識到制海權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比如說晚清後期的掌權者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一輩子都想打造一支八旗勁旅,恢復祖宗的榮光,在他的想法裡如果能有清朝那樣一支八旗軍,國家肯定不是這個樣子。醇親王和僧格林沁就屬於第三類時代的殉道者。

其實在現實的框架內要解決未來社會帶來的問題,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李鴻章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一個農業國家的框架內解決工業社會帶來的衝擊。李鴻章辦海軍的阻力還小一點,畢竟海軍實力不行,讓當時的中國大受損失,晚清後期也成為了舉國共識。但是修鐵路的阻力就非常大,鐵路是工業社會的血管,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李鴻章當然也看到了鐵路的重要性,但是他修鐵路的事業也是困難重重,當世的朝廷和普通老百姓反對的非常多,反對的人堪稱慷慨激昂,理由也很多,比如火車生硬太大,震動龍脈破壞風水;修鐵路的時候挖出來一些孤墳,讓白骨露天;還有一些人說在火車車廂裡不分男女,傷風敗俗等等,這些理由現在看來有些荒謬,但是這一套仁義禮智信的禮法是當時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礎,這套基礎已經運行幾千年

作為一個體制內的人,要想突破這些體制本身帶來的枷鎖非常難,李鴻章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想法打破這個牢籠,就只能在在這個體制內做漸進式的努力。大家都反對修鐵路,那我就給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修一條小鐵路,爭取體制內大佬的背書;有人覺得火車聲音大,那我就修一條鐵路用驢來拉的鐵路(這也是被西方傳為笑談的驢拉火車,當時只有用這個方法朝廷才批准的)。通過這種漸進式的努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到晚清後期國內從上到下都已經接受鐵路這個新鮮事物了(當然就是因為鐵路的修建才引發了武昌起義,清政府的倒臺,也算是一種諷刺吧)。

鐵路的發展其實是晚清發展的一個縮影,所有的那些西方工業社會帶來的東西,在國內發展都面臨重重阻力,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懷著舊時代的標準去看待。這篇文章談論到的李鴻章,並不是為李鴻章個人的品德洗白,歷史人物自由定論,我相信評論區會有很多類似又在給漢奸翻案的評論,對於這部分人我先統一回復,如果總用好和壞這種二元對立的方法來看待某個人物是幼兒園的小孩子做的事情,事後諸葛亮式的聰明並不能證明比當事人更聰明或者更偉大。

我只希望從李鴻章的處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得出兩點體會。

其一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歷史使命,李鴻章的歷史使命就是維護晚清王朝的統治,就是忠於皇帝。如果我們用忠於皇帝就是錯的,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那就是非常荒謬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待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一種理解之同情。李鴻章忠於皇帝是忠君愛國,民國時期的某些人忠於偽滿洲國的皇帝就是漢奸賣國賊,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看問題,就是這麼簡單。

其二是面對無法打破的牢籠怎麼辦?尋找辦法去慢慢的改變,目標不能一次達成,那就日拱一卒,用現在網際網路的思維就是小步快走,快速迭代,像李鴻章一樣鐵路先鋪好,不讓用機器,就用牲口,一旦環境有鬆動,立馬就把驢拉變成機器拉。面對我們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人類是否真的是被困在地球上的囚徒?
    地球猶如一個「牢籠」,確實將人「困住」在了地球上——變成了「囚徒」,但是人類並非永久性的被「困住」。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講,宇宙空間太大,地球也只是冰山一角,放遠來看,人類不僅被困在了地球上,還被困在了太陽系,甚至更大的宇宙空間之中。所以人類確實可以說是被「困在」了地球上,暫時沒有「翻身」的機會,同時也可能永遠改變不了「囚徒」這個身份。
  • 雜談 | 囚徒困境.
    人若限於困局,徒與四壁為伴,抬頭不見青天,再怎麼好的腦袋,時間久了,也會變得麻木;再怎麼精通的技藝,長期不練,一樣會變得生疏。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李鴻章睡懶覺,惹怒曾國藩立下規矩,李鴻章從此嚴格自我約束
    可世間的事情發展總是不盡人意,別看曾國藩如此討厭惰性和傲慢,老天爺偏偏給他送來一個既有惰性,又心性傲慢,可是卻天賦異稟,非常聰明的學生李鴻章。為了調教李鴻章,改掉身上的毛病,真正成為可用之才,曾國藩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到底怎麼回事?且聽筆者慢慢道來。李鴻章年輕時雖然胸懷大志,才高過人,但也極為自命不凡,目中無人。
  • 評電影《囚徒》:失去孩子的父母成了心靈的囚徒
    2013年,導演丹尼斯·維勒弗推出了堪稱年度最佳心理驚悚片的《囚徒》,由休·傑克曼和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算得上是對這一題材和前輩們的挑戰與致敬。  兒童是世界的未來,孩子是一個直至幾個家庭的中心,是無辜而純粹的天使,有人舉槍將天使射落在黑暗汙濁的泥沼之中,這是站在了普世的善惡判斷的對面。
  • 《金色夜叉》:金錢鑄就的牢籠,只收押冷漠自私的囚徒
    3、金錢鑄就的牢籠,只收押冷漠自私的囚徒誠然,《金色夜叉》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沽名釣譽之輩,但正如我先前所說,尾崎紅葉也在文中就如何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作了積極的探索。在文中,尾崎紅葉以間貫一的經歷為主線,因此,通過間貫一本人前後波動的心理狀態,便能看出尾崎紅葉所探索的解決之法。①打不過就加入間貫一採取的第一個方法是十分消極的,即「打不過就加入」。
  • 紙箱廠主們的「囚徒困局」
    紙箱廠困局:匯率與訂單的雙重陷阱從2018年3-4月份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就處於很堅定的走跌狀態,持續到11月,人民幣又在波動中升值。寧波這樣一個世界級港口城市來說,紙箱廠的外貿訂單佔據很大一部分份額,匯率過於頻繁的的波動,無疑會對紙箱廠造成極大的困擾。
  • 人類只是困在地球上的囚徒?真相,遠比想像中更加殘酷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猜測,人類其實是被困在地球上的囚徒,目前在科學界關於人類是囚徒的理論,大概有三種。01第一種人類所處的空間,本身就是一個大監獄按照目前科學推測,整個宇宙總共有11個維度,人類所處的這個空間是三維空間。在科學實驗當中,有兩個非常著名的設計。
  • 關於地球牢籠說,是維度隔離?皮殼層理論?還是同領地說?
    追尋本源是人類的天性,懷疑一切也是科學探索的動力,很多時候我們會將這些與生俱來的技能用歪了方向,關於人類是困在地球上的囚徒一說確實非常有趣,畢竟也找到很多似是而非的證據,種花家統計了下,大概有如下幾種說法!
  • 囚徒困境——「坦白」還是「抵賴」?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博弈論」這個話題,其中典型範例是「囚徒困境」。假設你和另一個同夥因為一次犯罪而入獄,警察把你們分開審問,你面前有兩個選項:「坦白」和「抵賴」,不同選擇的結果也不同。這個很簡單,選擇坦白的目標不是自己獲得保釋,而是想讓對面獲罪,換句話說,「囚徒困境」這個懲罰,成了你報復對方的武器。一般都是有玉石俱焚的人的選擇。既然選坦白有可能無罪釋放,那不如賭對面抵賴。只要我敢押寶坦白,對面抵賴我血賺,對面坦白我不虧,反正對面選擇坦白的情況下,我一定跑不掉。
  • 假如是個囚徒困境,奧迪怎麼破?
    現在的局面真的有點像囚徒困境。簡單認知下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東音社按】關於張愛玲與李鴻章的血緣關係,坊間傳說很多。傳記作家王臣在其著作《願此生歲月靜好:張愛玲傳》中做了考證性描述。本文整理自該書,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晚清一代名臣李鴻章正是張愛玲的曾外祖父。只是,李鴻章不知道,百年之後,除了自己的一生會被後世拿來臧否,還總會因為他從未謀面的張愛玲,被人提起。而李鴻章與張愛玲的緣分,始於張愛玲的曾祖父張印塘。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就在快到驛館的時候,李鴻章在混亂的人群中遇刺了。當李鴻章從人群中被抬出來時,老邁的他渾身是血。子彈打中了臉,傷口在左眼下方三公分處,沒有傷到眼睛。昏迷了半天才醒過來。李鴻章作品李鴻章卻異常鎮定,瞥了一眼血跡斑斑的衣服,只是說了一句:此血可以報國矣。
  • 明星「眾籌」與粉絲經濟的囚徒困局
    眾籌平臺們的囚徒困境:盈利困境、信任困境在大病眾籌領域,主要由輕鬆籌、水滴籌兩大平臺佔據第一梯隊。2014年,網際網路金融、P2P初步興起,當年9月,輕鬆籌誕生。
  • 弱小的強者,強大的弱者——談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李鴻章
    當日本藉口進入朝鮮時,他們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一書認為李鴻章在戰爭爆發前錯失了三個可以拯救局勢的時機或者方法。首先,梁認為李鴻章在與日本交涉朝鮮一事時,兩方各執一理,糾葛不清,釀成大釁,此為禍本,且謂外交遺策胎之,這是李失機第一事。
  • 李鴻章左宗棠悽慘的下場!
    李鴻章、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名臣。前者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並參與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他為被動挨打的清王朝殫精竭慮,一生中他代表清政府,籤下了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承擔的都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 《第五人格》囚徒特徵是什麼 囚徒特徵玩法技巧攻略
    導 讀 第五人格求生者中的囚徒善於破譯密碼機並且在牽制監管者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技法,那麼針對求生者囚徒小夥伴對其可能還會有些疑惑
  • 1896年,李鴻章在法國拿倒七淫戲當國歌唱
    舉報 李鴻章清了清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