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2020-12-03 中華網文化頻道

文 | 胡麟

作為晚清的「背鍋俠」,李鴻章曾書寫過一幅廣為流傳的對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面對各種政敵及反對勢力,李鴻章從不退縮。雖飽受罵名,四方樹敵,但事情還是要做,與列強周旋不已,力挽狂瀾,為救清廷於絕境,不惜搭上老命一條。

李鴻章背的最沉重的「鍋」是甲午戰爭議和之後的《馬關條約》,也因此兩國民間更流傳開一種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一億兩白銀。

李鴻章

籤訂條約前的談判,日方開出了極其苛刻的停戰條件:由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津榆鐵路交給日本管理;停戰期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承擔;清政府賠償日本三億兩白銀,等等。

清政府通過電報表示拒絕,要求重新談判。於是談判將在次日繼續。就在快到驛館的時候,李鴻章在混亂的人群中遇刺了。當李鴻章從人群中被抬出來時,老邁的他渾身是血。子彈打中了臉,傷口在左眼下方三公分處,沒有傷到眼睛。昏迷了半天才醒過來。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卻異常鎮定,瞥了一眼血跡斑斑的衣服,只是說了一句:此血可以報國矣。在場的中日兩國人員無不動容。

這就好了,按照國際法日本必須賠償中國。最終,因為這次遇刺,日方把賠款從三億兩減到了兩億兩,並放棄了遼東半島。


李鴻章作品  

而這件事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在生死考驗面前的超然與鎮定。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的超然和淡定平和來源於對生命的敬畏,他非常講究生活規律。平日裡早上6點鐘起床,早飯後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批閱完所有公文後,李鴻章就沉醉於讀書、練字。他一生熱愛讀書,總是不斷地練習書法。

李鴻章以進士出仕,當時清廷取仕不僅看重詩詞文章,還非常看重書法成績,書法功底欠火候者難以進入殿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便源自於早年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每日臨池不輟。(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


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

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曾國藩在評論李鴻章的書法時曾說道「觀閣下精悍之色露於眉宇,作字則筋勝於肉……」這是對李鴻章的書法的高度肯定。

通觀李鴻章存世的眾多書聯、信札、扇面等,其書法博採眾家、底蘊豐厚。李鴻章的書法尤以行楷書見長,筆酣墨濃,光華內蘊,氣韻靈動,妍媚儒雅。在當時千篇一律的館閣體書風盛行之下,其書法更凸顯出難得的另一方面,或許是顏真卿氣韻凜然的君子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李鴻章,在顏真卿的書法上,李鴻章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託與人格上的契合。顏真卿在楷書和行書上成就最高,並提出「屋漏痕」的觀點,意指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


李鴻章作品


書信方面,李鴻章在給恭親王的信中寫道:「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一旦豁然貫通,參陰陽而配造化,實有指揮如意,從心所欲之快……」足見其反思之超前與深刻徹底。

慈禧命李鴻章緝拿康有為梁啓超,李鴻章卻給二人寫了這封鼓勵信。李鴻章在信中勉勵康、梁不要灰心,要好好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理念和技術,等待他日為國效力。(出自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之上粵督李傅相書》,原文為:精研西學,歷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的來信讓康有為、梁啓超大為振奮,急忙回信表達了感激之情,然後就在日本組織了「保皇派」,一心要幹掉慈禧,救出光緒,把中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國家。

整體上,李鴻章特別推崇王羲之灑脫暢達之書風,以行楷書見長,筆酣墨濃,光華內蘊,隱露出臺閣之風範。他的楷書筆力蒼勁沉穩,結構端莊雋秀;行書筆法豐腴厚重,結構跌宕生動,字體縝密嚴謹,富含唐人之韻。觀其書給人一種循規蹈矩、稜角內斂、運籌大度之感。


李鴻章作品

其光緒年間撰寫並書的《錢鼎銘墓志銘》,楷書寫就,字體端莊規整,既有顏體字的筋骨內涵,亦有柳體字的結構布白,字裡行間均可領略李鴻章的書法功力。

李鴻章書法源於早年為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發展為自己的情趣愛好。晚年時期,李鴻章便把書法作為養生之道。李鴻章對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情有獨鍾。在北京賢良寺養病的日子裡,幾乎每天上午都要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以及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並且一邊寫,一邊細看默思,努力品味內在的風骨。


李鴻章手跡

對照其書法,來看李鴻章的性格,正如曾國藩對李鴻章為人的評價:「才大心細,勁氣內斂」,他身上的確有著一股子難得的韌性與忍勁。

而到了籤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將自己寫了一輩子的名字「李鴻章」三個字籤成了「肅」字的模樣,三個字擠在一起,既虛弱無力,又滿是辛酸悲苦。可見一個人無論多麼超然,在面對衰微的國運時,也難免愧疚和自責。


李鴻章手札

而在歷史的迷霧中,我們似乎越來越看不清李鴻章的真實面相,唯有面對他的書跡,方可管窺他在歷史劇變中不動聲色卻自然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才情,或許這才是最真實和鮮活的歷史。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李沅圃 聶海燕|美編· 苗


相關焦點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麼發人深省。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靜」是一門學問,在紛擾的環境下,靜下來的力量往往超乎尋常。正如:我們在花園裡看到許多美麗可愛的蝴蝶,總想捉幾隻,可我們追來追去還是撲空了,當我們追累了,做著休息時,反到偶有蝴蝶停在身邊的小花上,或是自己的肩上。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2每臨大事須有靜氣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遇事就緊張,臨事就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17副李鴻章對聯,一一讀來,感慨良多!
    李鴻章留下的很多副對聯,如今讀來,感慨良多。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斤斤計較,故步自封幹不成大事。做事不怕困難,就怕自大自滿,自己給自己使絆子。謙虛謹慎是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丟的。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廠長重回一線,內心幾多打算,我們無從知曉。但看在員工眼裡,倒也沒有什麼差別,他仍舊正常的辦公,正常的開會,正常的去食堂吃飯……和過往偶遇的廠長一樣。「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說聖賢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不自卑不諂媚不驕傲不急躁。一個人遇事是否淡定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其人生軌跡,在心理學十大反應中有一個叫「蝴蝶效應」它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認定他發現的一種自然現象,說亞洲的蝴蝶拍了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
  • 囚徒困局,李鴻章的牢籠
    李鴻章不管是在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李鴻章生前對他的非議就很多,比如當時京城有兩副著名的對聯其一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蕪」,合肥代指李鴻章,說的是李鴻章趁著辦海軍,修鐵路中飽私囊,司農諷刺的是另一位晚晴的重臣翁同龢;還有一副對聯是「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楊三是著名的丑角,李鴻章在家行二,這幅對聯是寫李鴻章對外軟弱,割地賠款是個十足的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