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麟
作為晚清的「背鍋俠」,李鴻章曾書寫過一幅廣為流傳的對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面對各種政敵及反對勢力,李鴻章從不退縮。雖飽受罵名,四方樹敵,但事情還是要做,與列強周旋不已,力挽狂瀾,為救清廷於絕境,不惜搭上老命一條。
李鴻章背的最沉重的「鍋」是甲午戰爭議和之後的《馬關條約》,也因此兩國民間更流傳開一種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一億兩白銀。
李鴻章
籤訂條約前的談判,日方開出了極其苛刻的停戰條件:由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津榆鐵路交給日本管理;停戰期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承擔;清政府賠償日本三億兩白銀,等等。
清政府通過電報表示拒絕,要求重新談判。於是談判將在次日繼續。就在快到驛館的時候,李鴻章在混亂的人群中遇刺了。當李鴻章從人群中被抬出來時,老邁的他渾身是血。子彈打中了臉,傷口在左眼下方三公分處,沒有傷到眼睛。昏迷了半天才醒過來。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卻異常鎮定,瞥了一眼血跡斑斑的衣服,只是說了一句:此血可以報國矣。在場的中日兩國人員無不動容。
這就好了,按照國際法日本必須賠償中國。最終,因為這次遇刺,日方把賠款從三億兩減到了兩億兩,並放棄了遼東半島。
李鴻章作品
而這件事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在生死考驗面前的超然與鎮定。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的超然和淡定平和來源於對生命的敬畏,他非常講究生活規律。平日裡早上6點鐘起床,早飯後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批閱完所有公文後,李鴻章就沉醉於讀書、練字。他一生熱愛讀書,總是不斷地練習書法。
李鴻章以進士出仕,當時清廷取仕不僅看重詩詞文章,還非常看重書法成績,書法功底欠火候者難以進入殿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便源自於早年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每日臨池不輟。(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
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
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曾國藩在評論李鴻章的書法時曾說道「觀閣下精悍之色露於眉宇,作字則筋勝於肉……」這是對李鴻章的書法的高度肯定。
通觀李鴻章存世的眾多書聯、信札、扇面等,其書法博採眾家、底蘊豐厚。李鴻章的書法尤以行楷書見長,筆酣墨濃,光華內蘊,氣韻靈動,妍媚儒雅。在當時千篇一律的館閣體書風盛行之下,其書法更凸顯出難得的另一方面,或許是顏真卿氣韻凜然的君子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李鴻章,在顏真卿的書法上,李鴻章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託與人格上的契合。顏真卿在楷書和行書上成就最高,並提出「屋漏痕」的觀點,意指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
李鴻章作品
書信方面,李鴻章在給恭親王的信中寫道:「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一旦豁然貫通,參陰陽而配造化,實有指揮如意,從心所欲之快……」足見其反思之超前與深刻徹底。
慈禧命李鴻章緝拿康有為梁啓超,李鴻章卻給二人寫了這封鼓勵信。李鴻章在信中勉勵康、梁不要灰心,要好好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理念和技術,等待他日為國效力。(出自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之上粵督李傅相書》,原文為:精研西學,歷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的來信讓康有為、梁啓超大為振奮,急忙回信表達了感激之情,然後就在日本組織了「保皇派」,一心要幹掉慈禧,救出光緒,把中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國家。
整體上,李鴻章特別推崇王羲之灑脫暢達之書風,以行楷書見長,筆酣墨濃,光華內蘊,隱露出臺閣之風範。他的楷書筆力蒼勁沉穩,結構端莊雋秀;行書筆法豐腴厚重,結構跌宕生動,字體縝密嚴謹,富含唐人之韻。觀其書給人一種循規蹈矩、稜角內斂、運籌大度之感。
李鴻章作品
其光緒年間撰寫並書的《錢鼎銘墓志銘》,楷書寫就,字體端莊規整,既有顏體字的筋骨內涵,亦有柳體字的結構布白,字裡行間均可領略李鴻章的書法功力。
李鴻章書法源於早年為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發展為自己的情趣愛好。晚年時期,李鴻章便把書法作為養生之道。李鴻章對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情有獨鍾。在北京賢良寺養病的日子裡,幾乎每天上午都要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以及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並且一邊寫,一邊細看默思,努力品味內在的風骨。
李鴻章手跡
對照其書法,來看李鴻章的性格,正如曾國藩對李鴻章為人的評價:「才大心細,勁氣內斂」,他身上的確有著一股子難得的韌性與忍勁。
而到了籤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將自己寫了一輩子的名字「李鴻章」三個字籤成了「肅」字的模樣,三個字擠在一起,既虛弱無力,又滿是辛酸悲苦。可見一個人無論多麼超然,在面對衰微的國運時,也難免愧疚和自責。
李鴻章手札
而在歷史的迷霧中,我們似乎越來越看不清李鴻章的真實面相,唯有面對他的書跡,方可管窺他在歷史劇變中不動聲色卻自然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才情,或許這才是最真實和鮮活的歷史。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李沅圃 聶海燕|美編·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