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孔慶東

  葉劍英除了資歷老、地位高之外,每每在歷史轉折關頭以連環妙手四兩撥千斤,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成了他一生的絕活。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他18歲中學畢業時,寫下「成則為周武三千,敗則為田橫五百,可常可變,可生可死」的壯語,既透露出豈甘人下的不凡之志,又表達了進退兩可的人生智慧。據說他早年有樁包辦婚姻,一無子女,二無音訊,值得當今青少年記取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憑!」1924年初,葉劍英在廣州與醫務工作者馮華結婚。當年11月,生下長子葉選平,後又生了長女葉楚梅,名字都取得很漂亮。那時候葉劍英追隨孫中山,在國民黨內和黃埔軍校擔任要職,當過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二師師長及第四軍參謀長等。曾經只有葉劍英一個人,可以佩劍進入蔣介石的辦公室,二人關係相當鐵。但發覺蔣介石依靠大款仇視工農的反革命面目後,葉劍英毅然站到了他的對立面,人生也經歷了極其重大的轉折。

  1927年,30歲的葉劍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年底率領教導團進行了廣州起義。就在這一年,他娶了不到18歲的教導團女戰士曾憲植(1910~1989)。曾憲植一是美貌,年輕時有人誇張地譽為「美若天仙」;二是名門之後,高祖曾國荃就是曾國藩的弟弟,率領湘軍攻破天京的「九帥」。美貌加上名門,人生難免要倒幾回黴。曾憲植兩次被捕,第一次在上海,被黨組織營救出獄。第二次在日本,鬼子查出她是曾國藩後代,馬上讓她「開路開路的」。她1931年與葉劍英重逢,本來二人要共赴蘇區,但顧慮到一對帥哥美眉同行,路上肯定不安全,阿曾遂改去了香港。1937年葉曾再度見面,但陰差陽錯,又勞燕分飛。二人生有一子,即葉選寧將軍。

  1949年開國大典,攙扶宋慶齡、毛澤東、朱德走上天安門的就是曾憲植——當時江青也想上去,級別不夠,被警衛給攔住了。曾憲植還擔任過鄧穎超秘書,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做到全國婦聯副主席。

  二

  1937年,40歲的葉劍英擔任八路軍參謀長,在延安與長徵女幹部、32歲的危拱之(1905~1973)結婚。危拱之出身於河南信陽的書香門第,多才多藝,革命資歷很深,1927年廣州起義時就曾率領黃埔軍校女生跟隨葉劍英的教導團一起戰鬥。二人婚後各自忙碌,沒有子女。危拱之四處奔波,出生入死,二人的婚姻顯然無法維繫。危拱之後來擔任過赤峰市委書記,1973年病逝(一說二人沒有正式結婚)。

  1939年1月,葉劍英任南方局常委。1940年,與南方局機要員吳博結婚。吳博畢業於吳淞中學,原來在新四軍軍部工作,因為南方局缺少速記員,1939年2月周恩來到安徽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後,特意從新四軍速記訓練班要了兩人帶回重慶紅巖辦事處,其中一個是支部書記吳博。另外一個是方卓芬,當年嫁給了《新華日報》編輯、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1906~1988)。葉帥與吳博結合後,日子過得緊張而愉快。葉劍英曾親自下廚,做了他拿手的廣東狗肉來招待工作人員。1941年,吳博生下女兒葉向真,即影片《原野》的導演凌子。

  1948年末,蔣家王朝大廈散架,林彪、聶榮臻百萬大軍把北平圍得風雨不透。葉劍英抵達北平南面的房山縣良鄉,準備接管北平。在這裡,他與華北「軍大」學員李剛結婚,生子葉選廉,女兒葉文珊。1955年因感情不合,二人離異。以上為葉帥正式的6位夫人,在國家正規的出版物中均可查到。

  葉劍英「文革」前肩上的擔子比較輕,「文革」開始後,得到毛澤東的一再提拔,進入政治局當了常委,位高權重,敢於跟江青拍桌子,把手都拍傷了。林彪出事、恩來病重、小平翻車後葉帥更是獨挑大梁,但又妙在不動聲色。最後當到軍委實權副主席,坐鎮中南海,一舉擒拿王張江姚等四人,舉國為之震撼。葉帥卻不居功,忠心為「英明領袖華主席」保駕護航,又保舉鄧小平東山再起,才換來了今天中國大地的多姿多彩和廣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千言萬語,也評價不透這樣的偉人啊。

  葉帥病逝後,政治局討論參加追悼會的親屬名單,在聶帥的力主下,葉劍英健在的遺孀均未參加,這就免去了很多麻煩,聶帥確實是個「厚道人」也。針對社會上好奇者的傳聞,葉選平同志還專門發表了一份聲明,指出「這並不是我們做子女的意見,而是當時中共中央的決定。我們這些子女,至今仍同這幾位女性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葉劍英雖少獨當一面的赫赫戰功(晚年指揮過西沙之戰),但他也就沒有派系問題,屬於坐鎮中央的「軍機元帥」(不過長徵中也負過傷),所以毛澤東才非常信任他。葉劍英除了資歷老、地位高之外,每每在歷史轉折關頭以連環妙手四兩撥千斤,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成了他一生的絕活。

  葉帥為人有風趣,談吐有文採,詩也寫得蠻好。毛澤東曾說「劍英善七律」,讓陳毅向葉帥學詩。葉帥晚年寫的「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曾經是我中學時代的座右銘之一。他的政治智慧在十大元帥裡是冠絕群雄的,在個人感情問題上,也必然是井井有條,多而不亂,目送飛鴻,手揮五弦的。黨史專家溫相先生說:「據我所知,葉帥在私生活上是比較嚴謹的,至於網上說的那些個東西那是站不住腳的,也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葉帥的多次婚姻只能是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造成的,而不能說明其他的什麼問題。」這個態度還是比較客觀的。薄一波稱讚葉帥是「老不糊塗」,此話大有深意也。

  十大元帥全部活到60歲以上,8人超過70歲。在3人非正常死亡的情況下,平均壽命達到80.1歲,其中5人活到89歲以上,除了革命軍人旺盛的生命力和晚年較好的醫療保健之外,跟他們身邊的女性恐怕也有密切的關係。謹以此文,向所有的新中國開國功臣以及滋潤過他們心靈的那些英魂,表達敬意。

  (摘自《中國青年》)

相關焦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每當遇到大事都要沉著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意思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心平氣和,應對裕如。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2、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曾國藩曾經說過,「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古人云:每臨大事有靜氣,穩住陣腳心不慌。要義就是「耐煩」。 遇到大事,危急時刻,怨天尤人不是辦法,只有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慎重處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話,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會使事態的發展更混亂,更控制不住局面。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諸葛亮《誡子書》靜氣貴在「養」,即靠平時修煉。首先,靜靠正氣支撐。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靜」是一門學問,在紛擾的環境下,靜下來的力量往往超乎尋常。正如:我們在花園裡看到許多美麗可愛的蝴蝶,總想捉幾隻,可我們追來追去還是撲空了,當我們追累了,做著休息時,反到偶有蝴蝶停在身邊的小花上,或是自己的肩上。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中華文摘》文章:人生沒有意義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畢淑敏  我有過若干次演講的經歷,面對醫學博士到紐約貧民窟的孩子等各色人群,我都會直率地說出對問題的想法,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次的經歷非常難忘。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李鴻章以進士出仕,當時清廷取仕不僅看重詩詞文章,還非常看重書法成績,書法功底欠火候者難以進入殿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便源自於早年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每日臨池不輟。(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
  • 《中華文摘》文章:揭秘最致命的四種蜘蛛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佚名  據國外網站報導 如果好萊塢可以提供可靠的科學資料,並指出世界上最危險的蜘蛛,那肯定很可笑。在科幻和冒險片中,我們看過毛茸茸的狼蛛在屏幕上爬行的恐怖場面,令觀眾毛骨悚然。片中的人物跑得足夠迅速才能避免被兇猛的毒蜘蛛咬傷。
  • 原來青城山不僅有千年蛇妖白素貞,還有「最帥蟈蟈」—山地亞葉螽
    「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啊~~~勤修苦練來得道,脫胎換骨變成人……」一直以來每次聽到四川青城山都會想到美麗善良的蛇妖白素貞,但青城山這座美麗的仙山還真的是臥虎藏龍,不僅有蛇,還有蟈蟈屆的大帥哥——山地亞葉螽。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有的人一輩子爭名逐利,到頭來一無所有,有的人始終平平淡淡,最終卻收穫滿滿。人生就像《增廣賢文》裡說的那樣:「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