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2020-12-03 騰訊網

1、耐煩之人必成大器

淮軍創建之初,李鴻章推薦的三個人才,前來拜見曾國藩。

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只是站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

半個時辰過去後,曾國藩發現,那三個人當中,已經有兩個人等得不耐煩了。其中一個東張西望,看屋內的擺設;另一個雖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裡,卻神色焦急。

只有一個人,神態自然。那人相貌雖然平庸,卻器宇軒昂,背負雙手,仰著頭看天上的浮雲。

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

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後的淮軍名將、中法戰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2、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曾國藩曾經說過,「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其實,不僅當官要能耐煩,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煩。

耐得住煩是一種修行,也是為人處事的重要條件。

「能耐」不如能「耐」,耐煩的人,能夠包容人事物境的紛擾,不怕煩難,不懼幹擾,鍥而不捨,堅忍不拔。

「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耐煩的人,能夠掌控自己的雜念妄想,消融煩惱,保持溫和平靜。

古人云:每臨大事有靜氣,穩住陣腳心不慌。要義就是「耐煩」。

遇到大事,危急時刻,怨天尤人不是辦法,只有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慎重處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話,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會使事態的發展更混亂,更控制不住局面。

3、耐煩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

做人耐煩,才能擁有一個好人緣。

有一次,曾國藩接到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信中說:「仰鼻息於傀儡羶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

曾國藩諄諄告誡弟弟不要不耐煩,這樣將來恐怕難以與人相處。

耐煩,與人相處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何況是人呢?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德性,對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結交,對羶腥奸詐之輩可以不予理睬,但也無須招惹。

4、耐煩之人面對不快有雅量

古人說: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經常處在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情況下,去工作,去溝通,去協調,去聯絡。

怎樣才能面對諸多的不快而笑對人生呢?要的就是修為,就是雅量,就是「耐煩」。

耐煩,看似普通二字,卻大有學問。

面對親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裡之間,或語言衝撞,或言辭衝突,或見解差異,或親疏遠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煩」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這樣的人生才能樂觀豁達,可將所有不快,如清風拂面,一帶而過,不留痕跡。

曾國藩留給我們的家訓有千千萬,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甚至有人說他是「笨鳥」。

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就讀了很多遍還在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

正在他奮力背誦之時,家裡來了一個小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想等他讀完睡覺後能偷點東西,可是等了許久,曾國藩就是不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這篇文章。

這個賊實在忍耐不住,怒氣衝衝地跳出來說,「你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把那篇文章背誦出來,揚長而去。

這個賊很聰明,在想著偷東西之餘還能背文章,然而他終究是個賊。而曾國藩雖然讀了很多遍都沒能背誦,但他孜孜不倦地學習,用勤奮彌補了記憶力上的不足,終成人才。

自勝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夠克服困難、承受打擊的基本素質。

曾國藩通過閱讀古代典籍,認為能夠承受壓力、承受打擊,即自勝之力甚強,是成大事者必備要義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壓力和困難,是識別一個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標準。

曾國藩晚年回憶說:「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志不移。」後人評價曾國藩「堅忍成功」,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曾國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堅忍。青少年時期的曾國藩,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後更是靠「忍耐」戰勝了重重磨難。

曾國藩的這一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靜」是一門功夫,事越迫而人越需要靜。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難就難在你必須是寫你所想、與曾國藩思想相驗證的地方,古人說讀書如神交,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儘量是每天一篇,把自己體悟到的東西寫出來,既是一個總結提煉,也或許能有助於諸位啟發呢。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2每臨大事須有靜氣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遇事就緊張,臨事就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界裡,人如果不能慢下來、靜下來,反省觀照自己,積攢能量、總結經驗,待時機來臨則難以迅速出擊,難成諸事。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許多人感到,現在似乎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空之中。面對難以預知的變化和有形無形的壓力,有的心煩意亂,神不守舍;有的著急上火,不知所措;有的馬不停蹄,疲於奔命;有的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有的孤注一擲,魚死網破。如此等等。這種心態謂之「浮躁」。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李鴻章作品  而這件事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在生死考驗面前的超然與鎮定。(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
  • 耐得住煩,吃得了虧,可以成大事!
    他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通曉縱橫捭闔之術。失敗的原因不一而足,成功者的素質卻大都是相同的。事實證明,成功看似偶然,卻有其規律可循。世間萬物自有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什麼你始終成不了大事?耐得住煩,吃得了虧,可以成大事!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10大人生處世哲學
    1、「每逢大事有靜氣」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便向理學名臣唐鑑先生請教,唐鑑送了他一個字——「靜」,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文/唯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某某是個有福之人,你知道什麼是有福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一個有福氣的人不一定腰纏萬貫,卻一定淡定坦然,不一定事事順心,卻能夠事事掌控內心,不一定被人稱讚,卻不會四處丟臉。常言道,人有靜心,才有福氣。有福之人不僅僅靠的是靜心,在他們身上往往存在著這三個特徵。
  • 曾國藩:人到中年,學會這兩條說話之道,洞見人心,無往不利!
    人到中年,學會曾國藩的這兩條說話之道,洞見人心,無往不利,保你說話水平大變樣!1、說話要軟語氣不對,說話白費。說話要軟,首先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生活中有很多人心是好心,話是好話,但話一出口就變了味,讓人生氣,這就是說話的語氣出了問題。《鬼谷子》中曾說「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