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
實際上,寫曾國藩不難,如果只是為了流量的話,一天寫個一二十篇也輕鬆。難就難在你必須是寫你所想、與曾國藩思想相驗證的地方,古人說讀書如神交,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儘量是每天一篇,把自己體悟到的東西寫出來,既是一個總結提煉,也或許能有助於諸位啟發呢。
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
「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直到很多年之後,我才稍微明白什麼是「靜」的功夫。
我們看儒家道家佛家進門第一關都會是提到這個「靜」字,所謂靜生慧,「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曾國藩初入京城的時候,跟現在的憤青一樣,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經常脾氣暴躁,心神紊亂,他自己也清楚這個狀態不健康,於是就去請教理學大師唐鑑。
「最是靜字工夫要緊」,唐鑑給他開的藥方就是一個靜:「若不靜,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總是要靜……」
曾國藩也是有慧根,得傳此字後,以後幾乎每天都要修習,後來他就算帶兵打仗,「後有毒蛇,前有猛虎」之際,也以靜字自製。據說曾國藩每每在思考大事或做重大決定之前,也都會在靜室裡燃香,瞑目靜坐(止而後有定之理)。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閒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