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2020-12-03 老方說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

實際上,寫曾國藩不難,如果只是為了流量的話,一天寫個一二十篇也輕鬆。難就難在你必須是寫你所想、與曾國藩思想相驗證的地方,古人說讀書如神交,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儘量是每天一篇,把自己體悟到的東西寫出來,既是一個總結提煉,也或許能有助於諸位啟發呢。

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

「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直到很多年之後,我才稍微明白什麼是「靜」的功夫。

我們看儒家道家佛家進門第一關都會是提到這個「靜」字,所謂靜生慧,「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曾國藩初入京城的時候,跟現在的憤青一樣,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經常脾氣暴躁,心神紊亂,他自己也清楚這個狀態不健康,於是就去請教理學大師唐鑑。

「最是靜字工夫要緊」,唐鑑給他開的藥方就是一個靜:「若不靜,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總是要靜……」

曾國藩也是有慧根,得傳此字後,以後幾乎每天都要修習,後來他就算帶兵打仗,「後有毒蛇,前有猛虎」之際,也以靜字自製。據說曾國藩每每在思考大事或做重大決定之前,也都會在靜室裡燃香,瞑目靜坐(止而後有定之理)。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閒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 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2每臨大事須有靜氣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軍機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會吃敗仗,這關係到將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界裡,人如果不能慢下來、靜下來,反省觀照自己,積攢能量、總結經驗,待時機來臨則難以迅速出擊,難成諸事。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諸葛亮《誡子書》靜氣貴在「養」,即靠平時修煉。首先,靜靠正氣支撐。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
  • 讀懂曾國藩,就讀懂了人生
    湖南湘鄉,曾國藩故居。在中國歷史上,晚清重臣曾國藩稱得上是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這話很牛叉,人生不論是前半場後半場,或者是中場,其實拼得都是健康呀!你能走多遠,走多久,有多精彩,都由健康說了算。只有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那才是重中之重,最高級別的智慧。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任何事情,都是耍流氓。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10大人生處世哲學
    1、「每逢大事有靜氣」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便向理學名臣唐鑑先生請教,唐鑑送了他一個字——「靜」,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 曾國藩人生的重要轉折-精神升華
    曾國藩精神升華這個轉折點出現其父去世,曾國藩在家丁憂守制的一年多時間,而令曾國藩開悟的著作就是道家經典《道德經》和《南華經》,這也是曾國藩人生走向高潮的一個重要原因。之前的曾國藩至純至剛,完全都是採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之後的曾國藩內聖外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人生境界完全上升了一個高度,比如以下幾個細節:一,丁憂守制的曾國藩在接到皇上二次出山的命令後,不再像之前滿腹牢騷,他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想法,僅四天時間就整裝出發。
  • ——讀《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麥家時隔八年後的一部新作。不同於《暗算》和《風聲》,這部書講述了一個經歷滄桑的上校,從風光到「敗落」,帶來的一系列人物的人生糾葛。我讀這本書,深有感觸 ,麥家寫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人生,是人如何在絕望中去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