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2020-12-03 經濟日報

1

心靜,則一切豁然開朗

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浮躁。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所謂「靜能生慧」,心靜有利於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則故事,讀來耐人尋味。

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麼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後,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

父親很好奇,

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這就是「心靜」的力量。《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

2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

軍機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會吃敗仗,這關係到將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都會到小樓上獨自靜坐一會兒,這個時候他早年開始修煉的靜坐功課就發生作用了,他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遇事就緊張,臨事就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人到中年,見聞增多,閱歷漸豐,人脈豐富,辦事有方,這是好事;但同時人也變得思慮過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紛亂,則又不是好事。

如何讓複雜變得簡單,紛亂變得清晰,分散變得集中,讓心神變得清澈?

這更需要靜下心來,老子說,「靜為躁君」,「靜」是去「躁」的良方。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

所謂靜生百慧。

道家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3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古人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心靜能使人精神愉悅,精神愉悅就會有福氣降臨。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靜好,幸福常存。

我們總是把人生的種種得失,融入於我們的感情,得之則喜,失之則悲。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平平淡淡,

人生就是這樣,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生活在於過程,猶如生命在於成長。平淡不是無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無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質。

量有多大,心有多靜;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人生之苦,在得失間。心靜的人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無意於得失,澄然無事,面對萬丈紅塵,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花謝芳不敗,心靜人自在。心有多靜,福有多深。心靜了,才有閒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麼發人深省。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文/民生周刊「靜」是一種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靜」是一門功夫,事越迫而人越需要靜。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則會在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感悟人生道理。人們常說「急中生智」,除特定情況,更多情況下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後的淮軍名將、中法戰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靜」是一門學問,在紛擾的環境下,靜下來的力量往往超乎尋常。正如:我們在花園裡看到許多美麗可愛的蝴蝶,總想捉幾隻,可我們追來追去還是撲空了,當我們追累了,做著休息時,反到偶有蝴蝶停在身邊的小花上,或是自己的肩上。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孔慶東  葉劍英除了資歷老、地位高之外,每每在歷史轉折關頭以連環妙手四兩撥千斤,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成了他一生的絕活。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文 | 胡麟作為晚清的「背鍋俠」,李鴻章曾書寫過一幅廣為流傳的對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面對各種政敵及反對勢力,李鴻章從不退縮。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文/唯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某某是個有福之人,你知道什麼是有福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常言道,人有靜心,才有福氣。有福之人不僅僅靠的是靜心,在他們身上往往存在著這三個特徵。
  •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
    佛曰:有因必有果,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剔除雜念,集心血於一處,開啟生命潛在智慧,活出人生的精彩,得以解脫。心如水火,擁之聚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勢彌薄。掌控自己的心,如掌控水火,萬力歸一,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