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2020-12-03 國際在線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越是到了這種緊要關頭,越是要沉心靜氣;越是到了吃勁費力的時候,越是要凝心聚力。物資缺了,可以調配;人員少了,可以支援;但人心不要慌,秩序不要亂,守持「靜氣」,去堅定戰鬥就是!

這場疫情突如其來、傳播迅猛,一時間,武漢、湖北等地醫療服務能力難以承載快速上漲的感染人群,醫療設備、防護用品、生活物資也一度出現巨大缺口。這也是對人心的考驗時刻。全國人民行動起來了,馳援武漢,馳援湖北,全國上下心系戰「疫」、眾志成城。也有極少數人「靜氣」不在,一些爭論令人難辨真假,個別居心叵測者藉機散布謠言、擾亂視聽,唯恐民心不慌、天下不亂。面對病魔、面對生死,有些慌張無可厚非;面對壓力、面對管控,有點牢騷可以理解。但是,盲聽盲從、一味抱怨,就會害人害己。不少時候,「顯而易見」的答案往往並非事實真相,「立竿見影」的評價也難免片面和偏頗。在自己看不清、拿不準的時候,保持「靜氣」,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沉著應對,才是靠譜的做法。否則,慌裡慌張,失去「靜氣」,就會進一步失去理智,更加想不清事情,糊裡糊塗,怎麼會有良好的應對之策?

面對這場疫情阻擊戰,各級幹部,所有黨員,一切先進分子,更應該守持「靜氣」。怎麼守持「靜氣」?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好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好好遵從國家專家組專家和其他權威專家科學專業的釋疑指導,好好關注主流媒體對疫情防控情況的及時報導,多增一分理性判斷,多減一分盲目情緒,把自己的「靜氣」找回來。

「靜氣」,其實就來自於信心和信任,對戰勝病魔的信心,對黨和人民的信任,對科學的信任。「靜氣」也來自於我們的責任。只要人人都起來負責,都參與戰鬥,為戰勝疫情盡心出力、添磚加瓦,就是彼此之間給予的最大信心和信任。戰疫情、鬥病魔,絕不僅僅只是各級政府之責、醫生護士之責,也絕不僅僅只是武漢人民之責、湖北人民之責。不管你身處何地,不管你願意與否,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都要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是每一個公民的應盡之責。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抗爭的奮鬥史。預防傳染病、治癒傳染病,是漫長人類歷史的重大主題之一。在與天花、霍亂、鼠疫(黑死病)等惡性傳染病的殊死搏鬥中,人類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勝利。勝利從來都來之不易,需要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識大局、顧大家,目標一致、行動一致,團結起來,共同戰「疫」,這樣才能共同贏得勝利。團結才有力量!

向所有在一線戰鬥的戰士致敬!向無數的「逆行者」、志願者致敬!向一切默默作貢獻的人們致敬!他們身上有「靜氣」,這是中華民族的「靜氣」,中國人的「靜氣」。

相關焦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每當遇到大事都要沉著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意思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心平氣和,應對裕如。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諸葛亮《誡子書》靜氣貴在「養」,即靠平時修煉。首先,靜靠正氣支撐。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後的淮軍名將、中法戰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靜」是一門學問,在紛擾的環境下,靜下來的力量往往超乎尋常。正如:我們在花園裡看到許多美麗可愛的蝴蝶,總想捉幾隻,可我們追來追去還是撲空了,當我們追累了,做著休息時,反到偶有蝴蝶停在身邊的小花上,或是自己的肩上。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有的人一輩子爭名逐利,到頭來一無所有,有的人始終平平淡淡,最終卻收穫滿滿。人生就像《增廣賢文》裡說的那樣:「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 乘風破浪臨空港,煙火滿城百業興
    東西湖區水口防汛抗旱分指揮部指揮長陳三發介紹,在我們水口堤管所的專用電腦上,打開智慧水務系統後,可以實時看到水口險段每一處的水位水情、人員巡邏、車輛進出等全部情況,觀測範圍達1公裡。人坐在辦公室內,甚至可以看到河對岸的房屋情況。「我們還採用了一些視頻會議的手段,對每日汛情進行研判分析,減少來回奔波。堤防改造,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讓我們對防守水口險段充滿信心。」陳三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