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2020-12-03 騰訊網

截至3月8日24時,累計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80735例,累計死亡病例3119例,累計境外輸入確診病例67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58600例,現有疑似病例421例。

在此溫馨提示「全民夜讀」的聽友們,近期不要參加大型聚會,少去人群聚集處,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

文/民生周刊

「靜」是一種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

「靜」是一門功夫,事越迫而人越需要靜。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靜為處事第一法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則會在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感悟人生道理。

人們常說「急中生智」,除特定情況,更多情況下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靜心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道家講:「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正所謂「靜生百慧」,曾國藩對此很是贊同,他曾感悟:「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靜,則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髓。心若靜,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靜坐修心

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如何靜心。需要經受住世事的磨練,根基才更穩固,才能按心兵於不動,遇事如靜水般從容。

年輕時的曾國藩,身上缺點並不少。剛考中進士時,也和許多幸登金榜的士子一樣,躊躇滿志,得意非凡。

但為官不久,曾國藩就因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一時無法施展,也因為初入仕途缺乏為官經驗,更因為耐不住翰林院的清苦和孤寂,脾氣一下子變得極其暴躁,動不動就申斥僕人。曾國荃被接到京城隨他學習,也因為無法忍受他的脾氣憤而返鄉。

此時的曾國藩也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為了仕途,痛下決心改正缺點。

他在日記中給自己列了很多戒條,甚至為自己改名為「滌生」,發狠說:「此後直須徹底蕩滌,一絲不放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而結果不盡人意,還是時常犯些老毛病。

這個時候,曾國藩拜見了晚清理學大師唐鑑。唐鑑首先針對曾國藩「忿狠」的缺點提出了「主靜」的建議,告訴他「靜」字功夫最為重要。

唐鑑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工夫要緊。」問題浮在表面,唯有讓心靜下來,才有改過的可能。心靜不下來,反省再多,一切都是空的。

對理學家而言,「靜」的功夫可謂十分重要。

這番見解,撥開了曾國藩心中的迷霧。他開始跟著唐鑑學習靜坐的功夫。無論公務多麼繁忙,每日都要堅持靜坐四刻鐘。

後來領兵打仗,坐鎮軍帳中,仍然能夠鎮定指揮,這些都離不開「靜」字的功夫。

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由心生。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曾有一個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幹活。他的生意很好,每天從早到晚院子裡鋸子聲和錘子聲不間斷,地上堆滿了刨花和鋸末。

一天黃昏,木匠站在一個高臺上拉大鋸時,不小心將常年佩戴的手錶的表鏈甩斷了,手錶掉落到地上的刨花堆裡。當時手錶可是貴重物品,木匠趕緊叫來徒弟一起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怎麼也找不到。

夜幕將至,木匠只好擺擺手,計劃等明天天亮再說,接著就收拾收拾,準備吃飯休息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小兒子跑了過來:「爸爸,你看,我找到手錶了!」木匠很奇怪:「剛才那麼多人,打著燈籠都找不到一塊小小的手錶,你是怎麼找到的呢?」

孩子說:「我一個人在院子裡玩。沒人幹活了,這院子裡靜悄悄的,我就聽到嘀嗒嘀嗒的聲音,順著聲音就找到了。」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靜好,幸福常存。

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靜心:遇到失意之事,能夠處之以忍;遇到快意之事,能夠視之以淡;遇到榮寵之事,能夠置之以讓;遇到憂憤之事,能夠平之以穩。

生活就是這樣,苦辣酸甜,五味俱全。而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內心平靜,能使人的精神隨之愉悅。美好的事情,也會接連發生。

主播:zhq

《民生周刊》新媒體編輯

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喜馬拉雅FM」-「全民夜讀」欄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 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難就難在你必須是寫你所想、與曾國藩思想相驗證的地方,古人說讀書如神交,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儘量是每天一篇,把自己體悟到的東西寫出來,既是一個總結提煉,也或許能有助於諸位啟發呢。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1心靜,則一切豁然開朗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每臨大事須有靜氣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靜」是一門學問,在紛擾的環境下,靜下來的力量往往超乎尋常。正如:我們在花園裡看到許多美麗可愛的蝴蝶,總想捉幾隻,可我們追來追去還是撲空了,當我們追累了,做著休息時,反到偶有蝴蝶停在身邊的小花上,或是自己的肩上。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諸葛亮《誡子書》靜氣貴在「養」,即靠平時修煉。首先,靜靠正氣支撐。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10大人生處世哲學
    1、「每逢大事有靜氣」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便向理學名臣唐鑑先生請教,唐鑑送了他一個字——「靜」,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福氣滿滿,可福氣這東西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的出現和存在都跟一個人的過往和思想有著密切關係。有的人一輩子爭名逐利,到頭來一無所有,有的人始終平平淡淡,最終卻收穫滿滿。人生就像《增廣賢文》裡說的那樣:「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 老莊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
    曾國藩的名言是:「治心治身在於守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位置上,對人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出於善收晚場和功名太甚的考慮,晚年的曾國藩對老、莊的處世哲學如醉如痴。曾國藩一生十分喜歡《莊子》,他受老子、莊子的影響,主要是靜虛。
  • 曾國藩:人到中年,學會這兩條說話之道,洞見人心,無往不利!
    我們都說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同一種意思可能有幾種表達,不同的表達傳遞出不同的情感。同一個意思的詞語有的是褒義有的是貶義,感情是需要維護需要經營的,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說話上的分寸。「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一段關係的破裂都是由於說話措辭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