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到中年,學會這兩條說話之道,洞見人心,無往不利!

2021-01-07 道德經智慧傳承
曾國藩

但丁曾說: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本·瓊森也曾說: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千年前,董仲舒講「天人合一」,人就像一個大宇宙。

水滴石穿,以柔克剛,說話當如水,要軟要柔;巍峨不動,雄偉有力,做事應如山,要硬要穩。說話要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柔軟的語言話語像清風可以化解矛盾增進情感;做事要硬,沉穩有力,不驕不躁,堅定的前進步伐能夠事半功倍。

人到中年,學會曾國藩的這兩條說話之道,洞見人心,無往不利,保你說話水平大變樣!

1、說話要軟

語氣不對,說話白費。

說話要軟,首先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生活中有很多人心是好心,話是好話,但話一出口就變了味,讓人生氣,這就是說話的語氣出了問題。

《鬼谷子》中曾說「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說話的語氣不可過於自大,不可洋洋得意,無論是以命令的語氣跟人說話還是以諂媚討好的語氣與人交流,都會給人帶來不舒服的感覺,讓人敬而遠之。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有句名言「書是音符,談話才是歌」。與人說話,語氣要平和真誠。曾國藩早年在京做官期間,盛氣凌人,語氣狂妄自大,這種語氣讓他失去了不少朋友,也樹立了很多敵人,給自己的官場之路添了不少堵。

好好說話,態度真誠一點,語氣柔軟一點。

鬼谷子

措辭要柔,關係不愁。

說話要軟,其次還要注意自己的措辭表達。表達要具有彈性,說話不是做數學題,不能直來直去。不是所有話直說都能取得正面效果,有些詞語不能說,話說出口前要換位思考,想一想話說出口對方的感受。為了增進感情有時候需要迂迴表達,注意措辭。

我們都說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同一種意思可能有幾種表達,不同的表達傳遞出不同的情感。同一個意思的詞語有的是褒義有的是貶義,感情是需要維護需要經營的,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說話上的分寸。「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一段關係的破裂都是由於說話措辭引起的。

曾國藩做人「外圓內方」,這種外圓內方並非天生,早年間由於說話措辭不當,曾國藩吃了不少虧,吃虧之後,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逐漸形成了說話過腦,體貼他人的性格特點。曾國藩曾告誡子女說話不可全憑性情,要考慮他人。

說話要軟,別逞口舌之快,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體諒別人。

曾國藩

2、做事要硬

能力沒有,不能長久。做事要硬,就是要有真本領。現在很多人追求穩定的工作,其實沒有真正穩定的工作,沒有始終不變的地位、職位。只有能力穩定,有了能力才能有長遠的未來。

一個人沒有能力,只會耍花架子,嘴上說的天花亂墜,說的再漂亮也幹不成大事。沒有硬實力,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抓不住,別人也不會信任你。

曾國藩在最開始就不斷積累自己的能力,通過讀書、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正是因為自身本領過硬才能建立起湘軍,才能成為清末四大名臣。

做事要硬,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有底氣,做事才能硬氣。人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時代飛快變化,你不學習就會被淘汰,你沒有能力,就永遠不能讓機會看到你。

曾國藩

原則底線,牢記心間。做事要硬,要有底線有原則,不要做老好人。一個人總是習慣於和稀泥,做老好人沒有決斷力,平時看起來似乎人緣不錯,但在關鍵點上大家都不會聽從他的建議。

做事要硬,守住底線,人一旦突破自己的底線,就容易走向歧路。老話說「一步錯,步步錯」,人一旦失去了原則,再想找回就難了。

曾國藩在官場如魚得水,但他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他始終秉持做人的底線。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心狠」,人太善良有時可能也是一種惡。不要太「聖母」,要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見。

做事要硬,有能力,有原則,有底線。

說話如水,要軟要柔,措辭要恰當,語氣要真誠;做事如山,要硬要穩,能力要提升,原則要堅守。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心機深重的小人,說話都有3個特徵,聰明人看破不說破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混跡官場幾十年,見慣了各式各樣的人,也修得一身識人本領,在他看來,一個人的城府深淺,全在言談之間。曾國藩常言:「城府深淺,一聽便知」,如果身邊說話有這三個特徵的人,一定要提防著點,很多庸人看了,都長嘆:知道的太晚。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 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李鴻章忙問:「老師是如何得知的?」 曾國藩捻著鬍鬚,微微一笑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煩。這三人當中,只有一人耐得煩,必成大器。」
  • 中年的曾國藩,意識到自己這三個缺點以後,從此走向聖人之路
    堪稱聖人的曾國藩,對自己卻有這樣的評價。第一:年輕的浮躁,年輕的曾國藩三十歲剛到北京做官的時候。青年時代的曾國藩酷愛交往,在家待不住。卻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進京做官之前,曾國藩曾請請教自己的祖父對自己有什麼評價和囑託,得到的評價是 既有才、做官也有遠大前途,唯獨身上有一股傲慢,改正之後會有更好的發展。隨之到了北京後,在生活的朋友圈中經常和朋友發生衝突吵架。第三:「好色」其實這個缺點放在當今社會有點忽略不計,因為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
  • 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曾國藩早年為官的時候心直口快,遇事不懂得變通,因此失去了很多好友。甚至因為自己的桀驁不馴得罪了皇帝,這為他日後的仕途埋下了不少隱患。在一次次被針對中,曾國藩終於下定決心好好說話。這也是曾國藩後來的處事之道。01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中國有這樣句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
  • 【心靈雞湯】中年以後,最有水平的處世方式。
    01學會沉默說話是銀,沉默是金。人到中年,慢慢發現,50%的話不必說,50%的話說了也沒用。懂的人自然會懂,面對不懂的人,要學會沉默。宋代呂蒙正,因為出身不好,經常被人看不起。圍觀的人說他很有胸襟,將來必能當宰相!後來,他果然做到了宰相。說話固然是一種表達,沉默也是一種態度。面對那些和自己不同路的人,不必爭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沉默就是最好的蔑視。
  • 曾國藩: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
    曾國藩: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曾國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曾國藩一生奉獻與大清,被稱為晚晴四大名臣之一,在世時曾經身居高官要位,一生功不可沒,是晚晴肱骨之臣,在歷史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國藩生前曾經著有《冰鑑》一書,此本書主要闡述了識人、相人並且以總結自身的曠世奇書,今天就來學習一下這本國學經典,感受曾國藩的獨特魅力與用人策略。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
  • 人到中年,做一個「絕情」的人
    人到中年,要學會「絕情」一點,擺脫無味的親戚圈,退出無聊的同學群,刪除不聯繫的陌生人,丟棄不值得的情與愛,放棄過往的前塵舊事,輕裝前行。生活為了柴米油鹽本就不容易,若是再給自己招惹一些討人嫌的事情,不僅會失去了過日子的耐心,還會陷入無盡的糾結中,傷神又傷身,得不償失。
  • 佛說:時刻給自己一個迂迴的空間,牢記這件事,剛柔並濟無往不利
    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要想走穩人生路,和氣不能忘,脾氣不能有,大氣不能丟,正如佛說:時刻給自己一個迂迴的空間,牢記這件事,剛柔並濟無往不利。那一刻,龍叔僧人不氣不怒,一直頂著糞桶跑到兩禪寺前的河邊,才緩緩地把糞桶取下來,周圍的人見到龍叔僧人如此的狼狽之相,更加哄然大笑。龍叔僧人面對眾人的嘲笑,卻毫不在意地說道:「這有什麼好笑的?人身本來就是眾穢所集的大糞桶,大資桶上面再加一個小糞桶,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 曾國藩識人術: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熟記這三句口訣就可以了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除了在官場上運籌帷幄,他還有一項能力讓人津津樂道,那就是他的識人之術。據統計,官場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官員都是曾國藩提拔任用的,包括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曾國藩的識人斷人之術,至今仍備受後人推崇。對於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曾國藩曾提出3句口訣,我們可以參照一下。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人生就是不斷遭受挫折與追求希望,所以我們要學做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踩著艱難困苦前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如何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我們不妨熟記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你也可以做到!因為曾國藩認為: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舉止端莊,言不妄發。
  • 人到中年,在這4件事上「慫」不是真慫,而是大智慧
    「人到中年是個坎兒」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嘆。身體似乎不只是抵抗不住地心引力,一些毛病也開始變得猖狂;工作中或許是中流砥柱,但也或許是被替代人選;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也確實是個甜蜜的負擔……這些沒有一樣不是壓力。而在壓力之下除了有動力之外,還可能是無力。
  • 古希臘神話斯芬克斯之謎|人到中年須學會自渡
    ,然後深夜裡放著歌到了杯酒,慢慢喝,困了噴點自己喜歡的香水就睡了。最近某音上比較火的一段話就是,深夜裡感到無處安放的寂寞,想找個男(女)朋友,第二天一早,理性回歸,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像閨蜜說的那樣每天崩潰,隔天自愈。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
    曾國藩在官場上的成功,源於他說話時採用的方式方法。老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價值的話多講,沒必要的話不講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一、人前不說狂話生活中,總有人喜歡高談闊論,把道理說得頭頭是道,但卻極少去做。
  • 王陽明告誡:中年多「欲」,必是無福,五十歲時一定學會這2點!
    在我國明朝有一位著名哲學家,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能與「儒學大家」孔子齊名,被稱為「聖人」之人,他就是被譽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王陽明晚年時,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五十多「欲」,多是無福,人到中年,這2件事一定要堅持下來,往後餘生方能順風順水。
  • 曾國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當曾國藩在說到成功之道時,曾表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個字——「惰」和「傲」。所以他才能從一個資質平庸之人,到最後的位極人臣,可以說他正是每一個普通人的榜樣。俗話說,勤能補拙,對於普通人而言,即使你資質平平,但只要「笨鳥先飛」,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最後也能做成一件事,甚至超越那些比自己聰明的人。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
  • 人到中年,學會對這三樣東西「認命」了,也就活得明白了
    人到中年,學會對這三樣東西「認命」了,也就活得明白了。 一、對於現狀要認命。一個從來沒努力過的人,大概率不會有太大成就,一個拼命努力過的人,即便還沒成功,也是在成功的路上了。如果今天的我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不如豁達一些,承認自己能力不足,這至少比做那些不實際的夢要好得多。 認命,並不是說頹廢,而是對現實的坦然,事實上,不認可又如何?認清自己有多少分量,掂量著該去做什麼事,這才是活得明白了。
  • 傷什麼,別傷面子,給人臺階下是一種洞見人心的能力
    一個人行走在社會上,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尷尬的事情,我們都有下不來臺的時候。這時候要是能有人給個面子,給個臺階下那是多好的事情啊。往往這時候就是表現一個人高情商的體現了,高情商的人這時候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立場,察覺他人的真正需要,給予幫助,是一種洞見人心的能力。懂得給臺階的人,一定是個高情商的人前兩天,單位組織吃飯,吃完了大家一起就去唱歌。
  • 曾國藩識人術:這九種人不可深交,敬而遠之才是上上策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第一功臣,雖然他天資平庸,但最終位極人臣,除了他的個人奮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項能力,那就是善於識人和廣交益友。曾國藩認為交友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肆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曾國藩給子孫的家書中,告誡子孫這九種人不可深交,應斷絕來往,否則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害了自己。
  • 如何快速看穿一個人?曾國藩的4句識人術口訣,幫你一看一個準
    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物誌·序》也言:「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即聖人、賢者最大的優點就是在於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的最可貴地方,就是在於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