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名臣,被稱作「半個聖人」,為官之人對他不會陌生,他的官場之路可以用「平步青雲」這個詞語來形容了。當曾國藩在說到成功之道時,曾表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個字——「惰」和「傲」。
曾國藩的一生除了善於自省,就是足夠勤奮,他其實並不聰明,資質也是平庸,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直到曾國藩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忍著疾病的折磨,每天自省,看書,寫字,可見他已經勤勉到了一定的地步。所以他才能從一個資質平庸之人,到最後的位極人臣,可以說他正是每一個普通人的榜樣。
俗話說,勤能補拙,對於普通人而言,即使你資質平平,但只要「笨鳥先飛」,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最後也能做成一件事,甚至超越那些比自己聰明的人。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勤奮,整天起來什麼都不想做,那麼就永遠都不會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堅持做一件事,勤勤懇懇,哪怕每天只是進步一點點,最後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正如曾國藩曾經寫信給自己的家人,說「勤則百弊皆除」。世界上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卻經常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成就,其實就是因為他們足夠勤奮,沒有半途而廢。
想要什麼,就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想得到什麼,必然要先付出什麼,你所擁有的必然是你有能力得到的,而你沒有的,必然是你還沒有能力得到。
曾國藩的一生,其實前半生和後半生截然不同,主要表現在他這個人前後發生了很大逆轉。前半生他為人直言不諱,甚是傲慢,覺得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於是毫不留情的批評教育別人。但是後來他意識到自己這一問題之後,就學會做人要謙虛有禮,傲慢只會有害於自己的發展,還會為自己樹敵眾多。
有句話叫:「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估計人人都聽過,但聽倒是聽過,做卻不能做到。有時候人們會有了一點小成就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認為自己已經無所不能了,但一個人一旦產生了這樣的心態,說實話,就會是失敗的開始。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義稱王,卻因勝利滋生驕傲,最終慘敗。
人之所以需要努力上進,其實就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會的東西太多,而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都懂,那必然就會內心鬆懈,不會為此努力了。
越是無知的人,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就不再要求進步,必然最終沒有作為,而懂得越多的人,越發現自己不懂得的地方多,因此謙虛好學,最後終有了一番成就。
一個人,無論你能力大小,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都不會是那個最優秀的人。所以我們才需要一直學習奮進,不斷積累知識。學習是一個人終身的事情,一旦你有了「自己再也沒有了學習的必要」的念頭,那往後的每一步都是下坡路。只有始終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做成一番大事。
總結來說,古往今來,大凡庸人,多是因為懶惰而失敗;大凡有才之人,則容易因為驕傲而導致失敗。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才氣,只有勤奮工作才能成就事業,所以最忌諱一個「懶」字。而那些有才的人,雖然可憑才氣走捷徑,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陷入孤傲自大,故步自封的泥潭,不肯向別人學習,這也是容易失敗的。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曾國藩這個晚清名臣的事,想學習他的識人之術,軍政謀略和從政學問,又或是對中國動蕩的晚清時期感興趣,都可以來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
書中有他在一個時代中所擁有的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從中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處世智慧,對提高自己的內涵修養、發展自己的前途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