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子孫皆成才,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訣在哪裡?

2020-11-30 優秀作文精選

有史以來,國人恐怕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全民如此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教育理念多如牛毛,教育方式眾說紛紜。

教育孩子的時間提前到胎兒,教育的地點提前到起跑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孩子壓力都很大。家長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崩潰,孩子會因為教師與家長的教育而採取極端行為。

清朝位列三公,曾經顯赫一時的曾國藩留下了豐功偉業,並且子孫皆成才,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勤儉持家

在現代家庭裡,很多父母溺愛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爺爺奶奶更是惹不起,有的爺爺戲稱自己當爺爺還不如當孫子。

曾國藩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要求後代一生銘記16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認為孩子如果在驕奢淫逸的環境下成長,長大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他首先教育孩子如何懂得勤儉生活。

曾國藩嚴格要求自己,他在朝做官幾十年,飲食起居,從不放縱,堅守著樸素的家風。曾國藩在吃飯的時候,遇到飯裡面有帶殼的穀物,就會把殼磕開,再把裡面的食物吃掉。

現在的孩子都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浪費的現象很嚴重。吃東西挑三揀四,買到家後,不想吃的食物直接扔掉。穿衣服上,與同學攀比,看誰身上的名牌更多、更高端。

有些家長無論有沒有經濟實力,都奉行「再窮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平民家養出「富二代」。這樣長大的孩子只知道鋪張浪費,百害而無一利。

曾國藩要求子女: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

曾國藩的小女兒在十幾歲的時候,入總督府的時候,穿了一件藍色小夾襖和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其實,黃綢褲並不是她的,是過世的長嫂留給她的。曾國藩看到這條褲子,感覺女兒穿的太華貴,小女兒趕緊換了一條沒花邊兒的綠褲子。

讓孩子學會勤儉過日子,他們才能在富有的時候不驕傲,貧窮的時候不氣餒。

這次的疫情也教育了很多年輕人,平時是月光族,有的甚至手裡沒有存款、只有貸款。遇到疫情,就是生活不下去的節奏。

讀書得法

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曾國藩的教育可謂非常成功,長子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是數學人才,後代也出了很多大學者、大教育家。

曾國藩曾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者事竟成!讀書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很多孩子意志薄弱,立志不長,常勵志。

家長只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長大掙大錢,過人上人的生活,卻沒有告訴孩子更高更遠的方向。這樣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異,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讀書要有識,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即使學到再多的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井蛙窺天。

有些孩子對於學習滿足現狀,教師、家長批評的時候,還振振有詞,有人比他學習還差。更可怕的是社會上流行的讀書無用論,古今中外,無論在任何時候,讀書都是有用的。

讀書要有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許多孩子學習的常態。比如現在孩子們上的網課,剛開始感覺稀奇,還比較認真。時間久了,越來越懈怠。

經過這一段時期的網課,有沒有恆心,把孩子們立分高下。尤其是中招、高招的孩子,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地認真學習,就會被自律的孩子甩出18條街。

尤其是最近一段的網課,神獸們出現各種情況,家長簡直要崩潰,急盼開學,盼著趕快把神獸送到學校。

如果平時家長有恆心,把孩子培養得很自律,恐怕沒有這麼焦慮。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自律性不夠強,為人父母者,責任重大。

許多家長說起來也是滿心委屈,他們在職場打拼,都是為了給孩子積累更多的財富,經營好更多的人脈,為孩子的成長鋪平道路。然而,有時候,正是家長付出得太多,考慮得太周到,孩子在過度保護下,反而心智發育緩慢,逆反心理還極強。

曾國藩曾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嚴格要求

曾國藩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未亮就起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是灑掃庭院,然後練字一千。每次練字的時候,第一個字要寫「儉」,讓孩子把這個字內化於心,彰顯於形。

曾國藩讓子女去做拾柴、撿糞之類的事情,作為清朝歷史上最有權勢者之一,他的孩子去做這些事,不禁使我們難以置信。

曾國藩不但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家務,連兒媳婦也要經常下廚做飯、織布、紡紗、洗滌,孩子們都勤於勞動。

現在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早上飯端到桌子上,還叫不起來,家務活就更別提了。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高中,令老師哭笑不得,吃飯的時候,看著雞蛋發呆。老師問起來才知道,在家裡都是家長剝好的,十幾歲的孩子竟然不會自己吃雞蛋!

這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更不要做家務了。甚至有的學生,進了大學校園,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長陪讀。

從法律上意義上來說,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連起碼的自理能力都沒有,還能指望他們幹什麼?就是大學畢業了,在工作單位也是拈輕怕重,吃不得一點苦,受不得一點委屈,導致頻頻跳槽。

這種情況,恐怕家長都不想看到,讀書是要明理的。

曾國藩在各方面都給孩子做出了表率,凡是要求孩子們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的眼睛像攝像機一樣全部錄入。然後不知不覺在模仿,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品德和性格。

以身作則也是我們當今家長急需做到的,要求孩子少看電視、少玩手機,自己要做表率,讓孩子去效仿,在整個家庭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縱觀歷史,無論為官,還是經商,「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

曾氏家族有成就的後代多達200餘人,堪稱我國家族史上的奇觀、家族的傳奇。不僅對他的子孫後世影響深遠,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借鑑。

作者簡介:彩霞滿天,70後,河南省三門峽市人。1988年畢業於豫西師範,一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熱愛生活,喜歡讀書、旅遊、運動。

相關焦點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考了6次鄉試均落榜,第七次終於成功,但很快在28歲時就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這樣一個國家高級幹部預備營。上面的故事當然有勵志的成分在,它想告訴我們三個道理: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3.資質平庸的人也能有大成就。
  • 曾國藩: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4種徵兆
    曾國藩一輩子致力於「治懶」,他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矣」。他認為天底下的普通人都是因為懶惰而致敗,所以他特別注重「勤奮」二字。曾國藩總結了一個五勤口訣:「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這個五勤口訣,不僅是曾國藩的為官之道,還是他的處世之道,更是他齊家興家的法寶。
  • 曾國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當曾國藩在說到成功之道時,曾表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個字——「惰」和「傲」。,就是足夠勤奮,他其實並不聰明,資質也是平庸,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直到曾國藩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忍著疾病的折磨,每天自省,看書,寫字,可見他已經勤勉到了一定的地步。
  • 曾國藩主張勤儉,李鴻章存巨額財產給後代揮霍!誰的後代更有出息
    而在最早的科舉時候,曾國藩也是用了同樣的方法,他多次失敗,可是他下的笨功夫足夠深,同時最後也獲得了成功。當時在他考了七次秀才之後,終於考中。在之後會試又失敗了一次,在27歲的時候他成功考取了進士!
  • 軍閥楊森,老婆成排兒女成連,用曾國藩家書管理10個老婆32子女
    他特別喜歡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書》,對裡面的教育理念很是認同,專門請了老師給子女講解,而且還要求每個人都要熟讀《左傳》、《春秋列國》等傳統古籍。楊森在子女面前總是扮演著一個一本正經、正人君子的父親角色,子女的名字都是楊森親自取的,兄弟們是漢字輩,以出生地取名,比如漢渝、漢瀘等。姐妹們的名字則主要是用來銘記他的「事業」,如克瀘、長川等等。
  • 曾國藩重刑名學治世 老莊思想解除清廷疑忌
    曾國藩認為這都是門戶之見,應該加以摒棄。他主張對儒學各派兼取各家之長,義理、詞章、考據、經濟四者不可缺一。他在給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志向說,「於漢宋二家構訟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於諸儒崇道貶文之說,尤不敢雷同而苟隨」。吾「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復臻於無累」。這些話基本上反映了曾國藩的治學主張。  對於經濟之學,曾國藩也非常重視。
  • 全國優秀教師李鎮西:學校教育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更重要
    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視,這是因為家庭教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全國優秀教師李鎮西在一次關於家庭教育的報告中說過:「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長輩對年輕一代或者家庭成員進行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家庭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別:廣義家庭教育:指除自己以外的家庭成員對自我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
  • 李鴻章睡懶覺,惹怒曾國藩立下規矩,李鴻章從此嚴格自我約束
    曾國藩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翻譯一下就是:很多人之所以會一輩子庸庸碌碌,都是失敗在做事過於有惰性;很多才華橫溢的人,之所以會一事無成,大多失敗在心性過於傲慢,所以說,在曾國藩眼裡,人的品格中,最要不得的兩個惡習便是「惰」和「傲」。
  • 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盡展其才
    隨著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唯身份、不唯學歷、不唯職稱的評價模式得到廣泛認同,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作出貢獻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一支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才隊伍,必定是一支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要成為真正的「人才」,首先品德要過硬。品德是決定人才價值的核心指標,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有忠於事業的恆久動力,尤其是政治品德要過硬。其次能力要過硬。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曾國藩八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而曾國藩是對聯大家,他的對聯包含著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凝結著古代聖賢的大智慧。 今天就同大家一起分享,曾國藩著名的八副對聯。 03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這句話聽起來極端,實則是曾國藩先生對自己嚴格的要求
  • 兒女能否成龍鳳,和分數無關,曾國藩留下6字家訓,點醒天下父母
    兒女是否能成才,遇到一個善於教育的好父母是關鍵。倘若遇到一個糟心的父母,即便天賦異稟,也終會泯然眾人矣,傷仲永的悲劇便是典型的孩子天賦被父母糟蹋的案例。而關於子女教育這個問題上,集千年古人之大成者,還得是晚清時期的曾國藩。
  • 曾國藩詩10首:人間萬事似浮雲,名利一樣都是空
    賞析:「沅圃」指曾國藩的四弟曾國荃,曾國荃字沅圃(沅甫)。曾國藩一直督導弟弟們的學業,認為是在盡孝悌之道,如果自己的弟弟不能成才,那麼自己就成了大不孝之人。曾國藩出生的地方是白玉堂,白玉堂坐落在高嵋山下,山下有潺潺的溪水,堂前有高大的柏樹,山下有灼灼的桃花,他遠在北京,思念南國,懷念浣紗,特別是三叉路口的待鶯亭,父母曾經在這裡送曾國藩進京趕考。
  • 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實際上,寫曾國藩不難,如果只是為了流量的話,一天寫個一二十篇也輕鬆。難就難在你必須是寫你所想、與曾國藩思想相驗證的地方,古人說讀書如神交,就是這個道理。
  • 讀懂曾國藩,就讀懂了人生
    湖南湘鄉,曾國藩故居。在中國歷史上,晚清重臣曾國藩稱得上是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的一生起沉伏跌宕,曲折坎坷;但他卻屢敗屢戰,屢僕屢起,成就非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成為一代聖人。偉大領袖毛澤東的「獨服曾文正」一語就是強有力的註解。曾國藩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 想要擁有成功人生,必須得少年成才了嗎?
    他表示:「少年成才」並不是終生成功的必然前提,人生的真正考驗要從25歲開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年少有為」不是必經之路,「大器晚成」才真正奠定了成功的無數可能。 一個患上「少年成才狂熱症」的社會 少年精英是當今時代百談不厭的主題,媒體和燈光不遺餘力地追逐著年少天才的光環。
  • 歷史「猛人」的神話:曾國藩是巨蟒所變?
    歷史「猛人」的神話:曾國藩是巨蟒所變?關於曾國藩,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有天曾國藩多喝了幾杯,上床歇息,侍女為他蓋被,猛地發現床上盤著一條巨大的蟒蛇,嚇得暈了過去,好像許仙見到喝了雄黃酒現了原形的 白蛇。由此,人們傳說曾國藩是巨蟒變的 。此說不光有說,而且有證據,曾國藩睡過的床上,每天早上都會留下許多皮屑,像是蛇蛻一般。因此,人們傳說曾國藩是神蟒入世為人,專為拯救大清江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