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能否成龍鳳,和分數無關,曾國藩留下6字家訓,點醒天下父母

2021-01-19 騰訊網

試問哪個父母不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關於子女的教育,一直是國人幾千年來操斷了心的話題。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能讓孟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不惜大費周章搬了3次家,從而成就了儒家另外一位泰鬥級的人物。

同樣的還有曾子殺彘的故事,曾子答應兒子去集市回來後殺豬改善夥食,回來後卻不下手。妻子疑惑問之,曾子卻說是跟兒子開玩笑。妻子認為曾子現在欺騙兒子,兒子將來也會有學有樣欺騙他人,於是便親自動手把豬殺了烹食。

兒女是否能成才,遇到一個善於教育的好父母是關鍵。倘若遇到一個糟心的父母,即便天賦異稟,也終會泯然眾人矣,傷仲永的悲劇便是典型的孩子天賦被父母糟蹋的案例。而關於子女教育這個問題上,集千年古人之大成者,還得是晚清時期的曾國藩。

曾國藩自己便是勤奮讀書最後逆襲的典型,在子女教育上自然是親力親為。他有一招6個字的教字口訣,通過這個口訣,他不僅讓曾家後代人才輩出,還點醒了無數被子女教育問題困擾的父母。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說說這6字口訣。

第一個字是「勤」,天道酬勤的大道理,古人講得舌頭都起了繭。曾國藩當年也是感同身受,當年曾國藩的天資絕對不能算聰穎,甚至還有一個故事,說是曾國藩挑燈夜讀時,家中房梁上趴了一個小偷,他見曾國藩屢屢背不下文章,便從梁上跳下對他說「連這都背不會?還去讀什麼書?」

說罷,小偷便把這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了下來。這讓曾國藩感觸很深,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他決定花別人兩倍的努力來發奮讀書,堪稱當時最勤苦的學生。其也終於在6次落榜後考中秀才,從而走上仕途。

第二個字是「孝」,百善孝為先,讀書考取功名自然重要,但倘若不孝,一切都只能是浮雲。古人十分看重孝道,即便身居高位,要是被皇帝知道不贍養父母,一樣會被剝奪官銜,打回原籍。

第三個字是「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裡面體現的是一個人強大的自律能力,同樣也是讓家族壯大的能力。萬丈高樓建成並非一朝一夕,正是通過平日不斷的節儉積累,才最終落成。

第四個字是「仁」,作為儒家思想裡的核心,仁意味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以及對待他人仁愛的態度。其在古代思想道德修養裡的重要性,相信大家也是心知肚明。

第五個字是「恆」,恆代表一種恆心和專注的堅持。堅定一個目標後,並付出長年累月持之以恆的努力,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同時,還能為自己帶來深厚的積累。

第六個字是「謙」,三人行,必有我師。當年孔子這番話將自己謙遜的態度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樣也烙印進了每一個國人的骨髓。謙虛是中華民族最優良的品質之一,將自己時刻保持低位,便能聽到外界所有的意見和聲音,從而不斷改進完善自己,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因而「滿招損,謙受益」這句真理才能傳承千年。

這就是曾國藩教育子女的6字箴言,對於現代父母而言,培養子女「勤、孝、儉、仁、恆、謙」的道德品質,往往比只看重分數要重要得多。孩子未來是否有所成就,品德才是決定一切的主要原因,分數雖然重要,但也只是輔因。

所以,那些仍在孩子分數上糾結的糊塗父母不妨換一換曾國藩這個思路,說不定一切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4種徵兆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曾國藩在寫給父母的家書中說道: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即:兄弟和睦,雖說是窮困的小戶有家也必然興旺。兄弟不和,雖說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敗落。同治三年八月初四日,曾國藩在寫給四弟的家書中寫道:門第太甚,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即:我家的門第太顯赫了,我教兒女輩,要以勤、儉、謙三個字為主心骨。
  • 家訓家風是舵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或繁或簡、或深或淺的家訓家風影響下成長的。這種家訓家風,有的也可能只是瀰漫在父母長輩的日常行為之中。 官至軍長、做過寧夏省主席的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是這樣牢記父親的訓導的。 吉鴻昌父親吉筠亭彌留之際對前來看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耐煩,看似普通二字,卻大有學問。 曾國藩留給我們的家訓有千千萬,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甚至有人說他是「笨鳥」。 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就讀了很多遍還在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
  • 跪著上吊的老父親能否警醒天下兒女?
    10月6日上午,在河南省鄭州市西四環梧桐街交叉口盛世港灣小區,一老人跪著上吊自殺身亡。據小區居民介紹,自殺的這名老人姓張,今年七十多歲,洛陽人,跟著兒子兒媳婦在此租房居住。我們都曾經在父母的庇佑下長大,也都有老去的時候。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明白的事理,何況人乎?不知這位跪著上吊的老父親,能否以自己的生命,警醒天下兒女,讓親情歸來?
  • 徐甫祥:跪著上吊的老父親能否警醒天下兒女?
    10月6日上午,在河南省鄭州市西四環梧桐街交叉口盛世港灣小區,一老人跪著上吊自殺身亡。據小區居民介紹,自殺的這名老人姓張,今年七十多歲,洛陽人,跟著兒子兒媳婦在此租房居住。  我們都曾經在父母的庇佑下長大,也都有老去的時候。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明白的事理,何況人乎?不知這位跪著上吊的老父親,能否以自己的生命,警醒天下兒女,讓親情歸來?
  • 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
    在鄉鄰中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聲望。但是其中的哀傷難於人表白,可是曾國藩的讀書求學之路,特別的順利。本文就是找到了一篇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的日記,探討一下學霸的養成。曾國藩是這樣評價自己讀書的,一生愛書如命,可是沒有能夠留下作品,福澤後人,深感沮喪。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
    因此 曾國藩對兒子說:「吾有志學為聖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他希望兒子引以為戒,不要「談過高之理」,沒有把握的話不要說,很容易得罪人。和人交往,坦誠第一,狂傲的、自大的話,就不要說了,說了很容易惹人厭惡。到最後失信於人,丟失的是別人對你的信任。
  • 2018.03:家規家訓與生活滿意度研究(王琪延等)
    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個人因素和他人影響都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家中有家規家訓且越喜歡家規家訓、越能遵守家規家訓群體的生活滿意程度越高。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 曾國藩主張勤儉,李鴻章存巨額財產給後代揮霍!誰的後代更有出息
    曾國藩和李鴻章大家都了解,他們是一對師徒,他們為大清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同時也因為自己傑出的政績被我們稱為晚清的中興名臣,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為清朝續命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是當我們談及這兩個人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有很多的相似點,可是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造就了他們不同的人生命運以及對自己子孫後代影響的迥然不同。
  • 老莊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
    曾國藩的名言是:「治心治身在於守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位置上,對人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出於善收晚場和功名太甚的考慮,晚年的曾國藩對老、莊的處世哲學如醉如痴。曾國藩一生十分喜歡《莊子》,他受老子、莊子的影響,主要是靜虛。
  • 曾國藩左宗棠12字對聯,讓曹德旺讚不絕口,做到這幾點,想輸都難
    左宗棠的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自己行事,知道陽剛的重要性,而也同樣的也應該在一些事物上保持一顆陰柔之心,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以剛強處之。左宗棠的這句話其實也是送給曾國藩的,基本上有點說曾公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德行的意思。
  • 李鴻章睡懶覺,惹怒曾國藩立下規矩,李鴻章從此嚴格自我約束
    曾國藩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翻譯一下就是:很多人之所以會一輩子庸庸碌碌,都是失敗在做事過於有惰性;很多才華橫溢的人,之所以會一事無成,大多失敗在心性過於傲慢,所以說,在曾國藩眼裡,人的品格中,最要不得的兩個惡習便是「惰」和「傲」。
  • 曾國藩:真正成大器的人,往往有6種「羞慚」之心,早晚出人頭地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的話,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都會進入一個狹隘的境地;而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他人及天下,那麼他的格局和心胸就會無限廣闊。前者是平庸之人賴以生存的哲學,後者是傑出之人成就大器的基礎。一般說來,小人得志便易狂妄自大,而君子得志便易自行自責,清代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堅持以羞慚之心來自勉,因而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曾國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當曾國藩在說到成功之道時,曾表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個字——「惰」和「傲」。,就是足夠勤奮,他其實並不聰明,資質也是平庸,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直到曾國藩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忍著疾病的折磨,每天自省,看書,寫字,可見他已經勤勉到了一定的地步。
  • 曾國藩,親手將四個女兒推落火坑的奇男子
    為人所稱道的是,文武雙全、位極人臣的曾國藩尤擅治家,《曾國藩家書》直到現在還是常銷書,曾國藩的治家原則總結起來是八個字: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和以治家的關鍵是家中人人要講孝悌,孝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10大人生處世哲學
    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射洪楊氏家族「清白」傳家  家訓寫進祠堂,影響後代子孫  古往今來,清官廉吏層出不窮,燦若繁星。東漢太尉楊震,就是兩袖清風的典範,也是當代反腐倡廉的最佳教材。後來,「清白」二字成為歷代楊氏後人的家風。  楊氏宗族祠堂  傳承家訓影響後代子孫  前人示範,後人行之。無論是執政為官,還是持家做人,楊氏「清白」家風,讓社風清明、政風清朗。後來,出生於射洪縣金華鎮的楊澄、楊最也秉承始祖楊震的清廉,在明宣德、正德年間留下清廉正直、約己裕民的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