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總感覺大齡女兒嫁不出去沒面子,被家暴也勸她們要忍因為離婚沒面子,你的面子有多了不起呀要用女兒一輩子的幸福去換?
這裡有個現成的例子,被人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不就因為在四個女兒的婚姻問題上決策處置不當,導致有三人不滿四十歲就鬱鬱而終,從而成為他一生最大黑點的嗎?
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坊間的名聲一向是很好的。
為人所稱道的是,文武雙全、位極人臣的曾國藩尤擅治家,《曾國藩家書》直到現在還是常銷書,曾國藩的治家原則總結起來是八個字:和以治家,勤以持家。
和以治家的關鍵是家中人人要講孝悌,孝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曾國藩認為,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不衰。
勤以持家在曾國藩的字典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
比如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曾紀鴻喜歡數學和物理學,曾國藩雖然一竅不通,也能儘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學一點。
無論再忙,他每日總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陪家人,他認為有些教育不能假手他人,和孩子共同學習、溝通討論的親子時光非常重要,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對五個女兒的教育上,和兒子們重學識教育的側重不同,曾國藩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兒們是朝著賢妻良母的方向去培養的,他親自為女兒們制訂每天的「功課單」如下:
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
巳午刻,紡花或績麻,衣事;
中飯後,做針線刺繡之類,細工;
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
並且要親自「驗工」:食事每日驗一次,衣事三天驗一次,細工則五日驗一次,粗工每月驗一次,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
並說:「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婦女於衣食粗細缺一不可。」
曾家的五位小姐在這般精心地「栽培」之下,身上全無驕嬌二氣,絕不是電視上演的那種刁蠻無理的千金小姐,但是除了最小的女兒曾紀芬之外竟無一個得善終,這又是為何呢?
這大概得由曾國藩來背鍋。
曾家小姐們完全奉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嚴厲家規,婚姻全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全無一點主宰命運的可能。
對她們以及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婚姻就是第二次投胎,往後過的好不好,全看父母眼光準不準,肯不肯為女兒的終身幸福著想。
曾國藩不是賣女求榮之人,出身貧寒農家的曾國藩向來警惕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與家風,甚至為了避免掌權者的猜忌,他在聯姻之時刻意迴避門第觀念、貧富等級,所以他擇婿盡力避免政治或經濟地位上的門當戶對,更多地選擇那些知根知底的書香人家。
他這麼做的初衷很好理解,門當戶對的政治聯姻容易讓女兒受委屈,適當地「低嫁」可以讓女兒在夫家更有地位,自己認可的孝友書香之家教育出來的孩子也錯不了,家庭氛圍也比較融洽。
總結起來,曾國藩的女婿們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都是曾國藩的湖南好友或同僚的孩子;女婿們的父親都是德才皆備的有識之士;女婿們都通過了曾國藩的面試,可謂知根知底。
這麼看來曾國藩對選婿已經夠上心的了,怎麼最終結果會如此慘烈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
曾國藩的長女曾紀靜6歲那年,曾國藩給她訂了一門娃娃親,對方是翰林院編修太史袁芳瑛的兒子袁渝生,兩家人是湖南老鄉。袁芳瑛是晚清著名的藏書家,兩人在同為京官之時常常結伴去琉璃廠淘古書,一來二去,兩家人就熟稔起來了。
當時袁芳瑛的長子袁秉楨長得聰明伶俐,討人喜歡,曾國藩認為三歲定八十,此子不錯,可堪為婿,便與袁芳瑛一拍即合。
但是曾國藩沒想到的是,袁芳瑛長於藏書,卻短於教子,袁秉楨長大之後,非但不喜歡讀書,更對父親的藏書起了一種病態的厭噁心理。
袁芳瑛死於松江知府任上,當時袁秉楨和曾紀靜都是18歲,還未完婚,但袁秉楨「不喜故書雅記,以五間樓房閉置諸籍,積年不問」的名聲已經流傳開來。
袁秉楨有書不讀,別人就會來打主意,袁秉楨有飲酒和賭博的嗜好,於是有人就請他去喝酒賭錢,欠下債後,就以書作抵。而袁秉楨發現了他家書的價值,第二年乾脆就租來一條船,載數百箱書,運往武漢競售,購者麇集。
其父一生耗盡心血收集的珍本古籍,被晚清著名學者李盛鐸稱袁氏藏書之盛為「二百年所未有」,就這樣被這個不孝子一朝散盡。
其時,袁秉楨人品的優劣已經一眼便知,但是曾國藩沒有為了女兒的終身幸福毅然悔婚,他認為如果此時悔婚會被人詬病嫌貧愛富,且對不住已故老友的在天之靈。
為了成全他個人的面子和名聲,在守孝期滿之後,他還是讓長女嫁入了袁家。
曾紀靜嫁入袁家之後才發現,袁秉楨的惡劣行徑還不止是嗜賭濫飲,在她進門之前,他就已經瞞著曾家未婚而先娶妾,這在當時的世家大族裡簡直是笑話和恥辱。
大家看《紅樓夢》便知,賈寶玉沒有娶正妻之前,和他有了夫妻之實的襲人始終算不得正經的姨娘,而只是通房大丫頭,至於通房大丫頭能不能當上真正的妾,還得看正妻的臉色,賈璉在婚前的通房大丫頭就被王熙鳳趕的趕賣的賣,最後只留下王熙鳳自己帶來的平兒。
△平兒算是鳳姐的自己人,然而在善妒的鳳姐手下仍是百般小心討好。
至於像薛蟠那樣沒有娶正妻就先娶了香菱做小妾的,一來薛家只是皇商,商人而已,算不得世家大族這種清貴之家,二來薛蟠本來就是個不守規矩欺男霸女的混世魔王,也就他幹得出這樣的事兒。
袁秉楨這個人,也就是活脫脫的薛蟠了,他娶了小妾還不滿足,還經常出去眠花宿柳,對曾紀靜實行婚內冷暴力,基本不去她房裡,她一直未曾有孕。
曾紀靜只得向兄長曾紀澤哭訴她的遭遇,曾紀澤又告知曾國藩,曾國藩聽說了之後也挺上心,他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的家書之中,專門討論如何教育這個女婿。他說:
爾信極以袁婿為慮,餘亦不料其遽爾學壞至此,餘即日當作信教之,爾等在家卻不宜過露痕跡。
我家內外、大小,於袁婿處禮貌均不可疏忽。
人所以稍顧體面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惰、鄙棄業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拚棄不顧,甘與正人為仇,而以後不可救藥矣。
曾國藩從兩方面來考慮,其一,自己作為長輩,可以出面寫信教導。
其二,要家中眾人不露痕跡,照顧其體面,畢竟是世家子弟,體面還是要顧及的,給他面子他就不會太過亂來。
再者,犯錯之初,總有悔改之心,故還要人去敬重他,否則惡行暴露無遺,便會蕩然無恥,所謂破罐子破摔,也就不可救藥了。
如果這樣也無效,曾國藩在信中繼續說:若久不悛改,將來或接至皖營,延師教之亦可。
曾國藩決定自己下手管教這個女婿了,他想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一向是成功的,幫助女婿浪子回頭也不是難事。
結果袁秉楨的表現狠狠打了曾國藩的臉。
據曾國藩的日記記載,同治二年五月,曾紀澤帶著袁秉楨、曾紀靜夫婦來到安慶。曾國藩立即聘請老師,教其讀書,然而袁秉楨就是榆木腦袋不開竅,根本無心向學,曾國藩《與澄弟》(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說:「袁婿讀書之事拋荒太久,又心之所向不在此途,故不令其拜師上學。」「延師教之」計劃宣告失敗。
既然不喜歡讀書,那麼就去做事吧!曾國藩向來不是死讀書之人,他認為做實事也是磨練人心性意志的一種辦法,既然袁秉楨喜歡和人打交道,他就因材施教將女婿安排到了徐州糧臺工作,讓他參與實務。
可是曾國藩日記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記記載,袁婿仗著自己是曾國藩女婿「強封民房,娼妓多人」,公然強佔民宅嫖娼,將嶽父氣的三屍神暴跳。
曾國藩不能總不能打女婿吧?所謂「刑不上大夫」,於是就打他的家丁幾百杖,又給他招來的妓女掌嘴幾百,殺雞給猴看。
聽說嶽父大人的諸般處置之後,袁秉楨非但沒有被嚇到,反而以死抗爭,當夜吞服鴉片自殺。
曾國藩第二日的日記說:「聞袁婿於昨夕吞鴉片煙服毒,其毒甚重,指甲已青,兒輩以藥救解之,直至申刻嘔吐二次,始有轉機。」
經此一變之後,女婿的行為有所收斂,該月十四日,在妻子等人的陪同下,向嶽父大人「謝罪」,並表示「願圖自新」,曾國藩也「為之少慰」,並將此事寫於日記之中。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曾國藩的良苦用心,換來的卻是絕望。
袁婿的最後結局,曾國藩在家書之中作了交代,《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說:
袁秉楨在徐州糧臺扯空銀六百兩,行事日益荒唐。
頃令巡捕傳諭,以後不許渠見我之面,入我之公館。
渠未婚而先娶妾,在金陵不住內署,不入拜年,既不認妻子,不認嶽家矣。吾亦永遠絕之可也。
袁秉楨虧空六百兩官銀用以花天酒地,這觸犯了以清廉為傲的曾國藩的逆鱗,再回顧袁婿曾經犯的未婚納妾、不認嶽家、不認妻子的過錯,他痛定思痛,決定和這個女婿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你以為曾紀靜就此逃離火坑了嗎?並沒有。
在這封信的最後,曾國藩寫下了對大女兒的命運判詞:「大女送至湘潭袁宅,不可再帶至富圫,教之盡婦道。」
他可以不認袁秉楨這個女婿,但是他還是要認自己的女兒是袁家的兒媳,他讓兒子將長女送回袁家,不可再帶回湘鄉富圫的曾家,要讓長女去盡「婦道」。
曾國藩不可能不明白長女回到袁家面對的是怎樣的生活,但他認為,這樣才是「合理」的,女子的命運就該如此,「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
在《諭紀澤》(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裡,他就談到過對女兒們的期待:女不可戀母家富貴,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
大女理應在袁家侍姑盡孝,本不應同來安慶,因榆生在此,故吾未嘗寫信阻大女之行。
餘每見嫁女貪戀母家富貴而忘其翁姑者,其後必無好處。
餘家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效澆俗小家之陋習也。
在曾國藩的價值觀裡,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本來長女都不該和袁婿同來安慶的兩江總督府,而應該在袁家伺候公婆以盡孝道,更何況袁婿被趕回袁家之後呢?
當時25歲的曾紀靜回到夫家之後面對的是丈夫和整個袁家的冷暴力,在多次寫信回家求助未果之後,於29歲在袁家鬱鬱而終,臨終前袁秉楨甚至在外花天酒地沒有去見她最後一面。
不過估計她也不會想見到他吧。
曾國藩的次女曾紀耀18歲時嫁給曾國藩的養子陳遠濟,陳遠濟的生父陳源兗是曾國藩的至交,既是同鄉,又同為戊戌科進士,同時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家一向交好,陳遠濟幼時父母雙亡,相當於是曾國藩看著長大的。
這樣的女婿應該夠放心的了吧?沒想到陳遠濟幼時聰明慧敏,長大後懶惰平庸,沒有上進心,科舉屢屢不第,靠當私塾先生過活,還需曾紀耀紡紗績線填補開銷,因為父母早逝,陳遠濟性格頗有怪異之處,還有咯血的隱疾。
據曾紀芬所著《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上說: 「仲姊之嫁後生涯, 有非人所堪者, 而委曲順從卒無怨色。 」
後曾紀澤出使英國,提攜自己這位妹婿,讓他做了自己的幫辦,帶著他們夫婦一起去了英國,最終39歲的曾紀耀客死異鄉,曾紀芬用「抑鬱終身」,「無生人之歡」,「令人愴念不置」這幾句話總結了二姐短短的一生。
三女曾紀琛的命運更為不堪,她嫁的是湘軍有名的戰神羅澤南之子羅允吉,羅澤南為了回援被困戰陣中的曾國藩,急攻武昌城不下戰死,使得年幼的羅允吉一早喪父。
出於對好友的愧疚和對羅家的補償,曾國藩給兩家定下了親事,這已經是曾國藩第三次因為女婿他爹的能力強人品好,以及和他交情好就把女兒嫁出去了,而事實證明,這次婚姻更加失敗。
因為羅允吉早早失去了父親的教導,他養於婦人之手,成為了一名性格暴躁的媽寶男。
羅允吉的生母周氏是羅澤南的小妾,出身農家,沒什麼文化,膝下只有這一個兒子可以依靠。
丈夫去世之後,她對這個獨苗百般溺愛。羅允吉在寵溺中長大,脾氣極為暴烈,有什麼要求必須立刻滿足,否則就大鬧不止。
結婚之後,羅允吉凡事稍不如意,或身體稍有不適,就對紀琛大發雷霆。
兒子如此,婆婆更難相處。
曾紀芬說三姐的婆婆「性頗悍厲」,竟讓大家閨秀曾紀琛自己刷馬桶,還縱容婢女辱罵這個兒媳。( 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2:<曾國藩家書>與曾氏家風文化》,嶽麓書社2017年2月)
很難想像吧,大清朝最風光的權臣之一的親生女兒,竟然在婚後被妾室出身的婆婆虐待,去刷馬桶,甚至連婆婆身邊的婢女都能辱罵她。
曾紀琛實在難以忍受這樣的丈夫和婆婆,給大哥寫信哀求他向父親求情能不能回娘家居住,結果曾國藩於同治二年正月廿四日回了一封信,徹底斷絕了紀琛的念想:
羅婿性情乖戾,與袁婿同為可慮,然此無可如何之事。不知平日在三女兒之前亦或暴戾不近人情否?
爾當諄囑三妹柔順恭謹,不可有片語違忤。
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故《傳》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儀禮》記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吾家讀書居官,世守禮義,爾當告誡大妹三妹忍耐順受。
吾於諸女妝奩甚薄,然使女果貧困,吾亦必周濟而覆育之。目下陳家微窘,袁家、羅家並不憂貧。爾諄勸諸妹,以能耐勞忍氣為要。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
這封回信大概的意思是,即便女婿是像薛蟠一樣的混世魔王,我的女兒們也萬萬不能做潑辣的夏金桂,而是要做忍氣吞聲、溫柔順從的香菱,不可輕易對丈夫說一句頂撞違逆的話。
因為丈夫就是天,夫可以做壞事,妻卻不得不順從。你看你老子我官多年,為人處世不也是在忍氣耐勞這四個字上下工夫嗎?
曾國藩其實很不厚道,他在官場上可不是真的做委委屈屈的香菱,他遇到爭鬥的時候往往是在外人面前哭著喊著自己是香菱,拼命示弱,暗地裡卻是像夏金桂那樣卯足了勁兒去戰鬥的。
但他卻不把這些鬥爭技巧教給自己的女兒們,只一味讓她們忍受婆婆和丈夫的虐待,果不其然,這些女兒們的命運,也就跟香菱一樣了。
紀琛在羅家戰戰兢兢地活到了五十多歲,為了盡「婦道」,她生下的兒子沒養大,就給羅允吉張羅著納妾,羅允吉早逝後,紀琛依然留在羅家守寡伺候婆婆。
四女兒曾紀純所嫁是郭嵩燾之子郭依永,這位女婿的人品、學識都很優秀,繼承了他爹的優良品質,可惜身體不好,21歲就去世了。
他的母親是郭嵩燾的小妾,為人刁鑽刻薄,對曾紀純充滿敵意,曾紀芬稱「(四姐)日食至粗之米,唯以菜菔為餚,月費一銀亦吝而不與。其境遇艱苦可知矣。」
曾紀純此後在惡婆婆家中,獨自撫養兩個幼子,整日溫飽不繼,三十五歲就積勞成疾去世了。
曾國藩晚年也曾痛悔過,說:「別人說我會看人,女婿都沒選好,還談得上什麼會看人,我心裡慚愧。」
他在日記中提到得知長女過世噩耗時的心境:「接李少泉信,知長女適袁者於九月下旬去世,為之傷感。……不料女兒中有袁氏女之變,老境頹唐,不堪傷感。」
唐浩明先生將曾國藩的嫁女悲劇歸結為三點,一是曾國藩選的不是女婿而是親家,二是一旦定親不能悔改,三是夫死女不能改嫁。
四個女兒的悲劇,可以說是曾國藩造成的,但又不能完全歸罪於他。
身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之一,曾國藩也有難以逾越的時代壁壘,他知道中國需要開眼看世界才能強大起來,他是堅定的洋務派,在他的奔走之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但是曾國藩不知道的是,真正能讓中國人站起來的,不是西方的技術,而應該是先進的理念,只有程朱理學不再戕害人性,人們的思想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發展,國家才能強大。
所以到了小女兒曾紀芬的婚事這裡,曾國藩表現出了難得的開明,他不再早早定下娃娃親,不再因看重父親而選其子為婿,而是決心要給五女選一個人品好、學問好、家境好、公婆好、體質好的五好女婿。
最終曾國藩為女兒選中了衡陽人聶緝槼,聶婿自小得父母嚴格教導,人品極好,雖然父親出身不高,官兒做的也不大,卻以本人的能力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可。
曾紀芬在24歲的「高齡」才嫁入聶家,在她婚前,父親、母親以及聶緝槼的父親都過世了,小兩口失去了父輩的蔭庇,一切都靠自己奮鬥,卻過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聶緝槼歷任浙江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浙江巡撫等要職,後來不做官的聶緝槼竟然開始經商、到洞庭湖區墾種,積累起雄厚的資本,1908年以三十二萬兩銀子買下一家紡織公司,成為近代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其子聶其傑於1920年出任上海總商會會長,聶氏家族在上海工商界地位舉足輕重。
曾紀芬則活到90歲,晚年號「崇德老人」,她和丈夫一生感情甚篤,有11個子女,其中有9個為她所親生。到她1942年臨終前,子子孫孫四世同堂,已有100多號人了。
可以說曾紀芬獲得幸福的代價太為高昂,她的父親曾國藩先生足足用了四個女兒的婚事去練手,才總結出了嫁女兒的成功要訣:不要用父輩的面子問題去左右兒女的婚事,子女的婚姻不是用來滿足父母願望的,而應當是他們獲得幸福的途徑。
難道孩子過得開心快樂不是父母們一生最大的願望嗎?逼他們結婚,逼他們生孩子,看他們苦不堪言的表情,你難道會從中獲得快感嗎?
同時,也要請各位被催婚催生的孩子們醒醒,大清早都亡了,你不是只能哀求父親開恩救你的曾國藩女兒。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的決定權在你手上,只要你經濟獨立、人格健全,你就不該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上,就算是至親也不行。
畢竟到最後承受一切的,不是逼你做決定的人,而是你自己啊。
點擊標題右下角的【關注】,評論區留下您精彩的留言,讓我們成為互關好友,每日帶您獲取淹沒在時間長河中的歷史真相,在歷史的潮流中洞見歷史,解密塵封已久的歷史檔案,了解坊間流傳著的匪夷所思的傳說,還有古老的文化中沉澱下來奇聞軼事,未解之謎,科學探索。放鬆心情的同時激發起你的無限好奇求知慾!帶您領略不一樣的歷史。每日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