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小孩子的家人都知道,有親戚朋友來啦,總會開玩笑的問孩子是喜歡媽媽多一點還是爸爸多一點類似的問題,孩子可能會更喜歡爸爸或者更喜歡媽媽,假如小孩子有一個寵愛他的爸爸,和一個整天訓斥他的媽媽。那麼毫無疑問,孩子內心應該是更喜歡爸爸多一點,畢竟小孩子都害怕嚴厲的家長。所以每每問起小孩子是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呀?小孩子總會選擇其中一個,導致另一個吃醋不已,恨踢不成鋼,什麼養了個小白眼狼之類的說辭。
但這都是玩笑,畢竟其實父母哪有不為自己孩子著想的?就算是孩子恨自己,該教育也是需要教育。但是下面這位母親,卻僅僅只是因為一句話,就親手將自己6歲而孩子親手推入小河中,導致孩子溺亡。
那天是一年的元宵節,孩子的爸爸在親戚家喝酒喝醉了,只好先走一步,回家睡去了,而媽媽只好自己帶著孩子回家,回去的路上孩子被路上的煙花所吸引,就吵著要去買煙花,玩煙花,媽媽拗不過就只好帶著孩子去買了。但是想不到不知道什麼原因,超市都關門了。小孩子呢就是這樣,不給她買,就是又吵又鬧。
這一鬧不要緊,媽媽覺得心煩了,就是隨手用打了孩子,孩子一打就害怕的跑開了,媽媽上前就抓住了孩子,因為孩子在不停的吵吵鬧鬧,就隨手用地上的布條將孩子的雙手綁了起來,並牽著往前走。
小孩子手被綁起來,就受不了了,然後就哭了起來,還邊哭邊說「我不要媽媽,我要爸爸」,隨後掙脫了媽媽的束縛的小孩子跑到小河邊又說了一句:"我躲起來了,然後回家找爸爸",
當媽媽的本來就被孩子氣的不行不行,又看到孩子如此不懂事,當然了小孩子知道啥?小孩子說回去找爸爸不要媽媽。當然只是因為孩子幼小,說的一時氣話,當媽的怎能和他來勁啊。誰知這媽媽可是來勁了,怒火中燒的媽媽走到孩子背後,說了句:「那你去找爸爸」,就隨手將親生女兒推進河裡。女兒在河中不斷地掙扎,致使媽媽害怕極了,就這就跑回了家,根本不管在河裡掙扎的女兒。
這位媽媽害怕極,此時她想到的是回到自己媽媽家裡,躲起來,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孩子已經沉了下去,一直到深夜,孩子找不到家人就報警了,第二天,有人在河裡捕魚,才發現已經死去的孩子,死的時候,孩子的雙手還被綁著。而河底又是水草和泥孩子雙手被綁,根本無法保持平衡。法醫檢測,就是溺水而亡。
後期通過民警的調查,母親還在說謊,聲稱孩子去跑大伯家裡了,她不知情,而在最後,還是發現了這位母親的是說謊,最終也就承認了殺死孩子的事實。
孩子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這其實是孩子幼年時期的主觀判斷,因為幼年時期的孩子哪知道這些啊?假如孩子爸爸一直在外工作,照顧孩子較少,但是媽媽照顧的多,陪伴的多,孩子自然對媽媽有更多的依賴,更多的信任。
筆者幼年時期也是如此,更喜歡的是媽媽,因為媽媽陪伴我長大,我的生活都是媽媽照顧,但是當我慢慢長大,其實就會越來越體會爸爸的感受,爸爸更多是照顧家裡的生活,要在外打拼,而一個主外一個主內,才能維持一個家,否則缺了誰這個家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家。
無論孩子喜歡的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不求孩子現在就能懂得一切,但是孩子在長大,父母在變老。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父母的所作所為,他知道,這個家庭都是愛他的,爸爸媽媽
一樣重要。
僅僅因為孩子的一時哭鬧,就氣上心頭,進而殺死自己的幼子,實在是不值得,或許這位母親還沒有進入母親這個角色之中,一氣之下,就選擇殺死孩子,終有一天她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
法律的懲罰是其次,重要的是心理。這輩子每每想起這件事,心裡的折磨,永遠無法卸去。可惜的是孩子無辜的生命就此逝去,實屬可惜。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