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上午,在河南省鄭州市西四環梧桐街交叉口盛世港灣小區,一老人跪著上吊自殺身亡。據小區居民介紹,自殺的這名老人姓張,今年七十多歲,洛陽人,跟著兒子兒媳婦在此租房居住。(10月7日中國網)
相比某些老人不堪病痛折磨而輕生,鄭州這位老人的離去無疑更具悲劇色彩:其一,他雖患有常見的老年病,但並無大礙,當天尚在堅持晨練;其二,其上吊地點不是家中,而是選在小區公共場所;其三,老人是跪著上吊的。當然,這並非人們親眼所見,而是懸掛在小區那顆桃樹上的繩子實在太低,非跪著不足以自盡,足見去意已決。
透過小區居民及保安的描述,老人此舉應是不堪虐待、對生活絕望所致:兒子兒媳雖是租房居住,卻也是有車一族,生活水平即使算不上小康,起碼亦是溫飽有餘。但老人卻以撿垃圾為生,經常有家難回。一次飢餓難忍時,竟然跪倒在保安腳下乞食。一位住在兒子身邊的老父親,飢餓至此,也算世所罕見了。
再回過頭來看老人頗為異常的自盡場景,也就不難理解了:剛剛還在晨練,轉眼就已人亡。應是又一次的被拒之門外,讓老人心灰意冷,失卻了活下去的勇氣。因為進不了家門,無法在家中辭世,甚至連上吊常用的高凳也帶不出門,這才有了在小區公共場所跪著上吊的悽悲一幕。
或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從這位兒子在老父上吊現場匍伏在地並痛哭失聲來看,還不算良心未泯,又何以會致老父如此?有鄰居親眼所見,一次兒子給了老父一些錢,卻被媳婦搶走。聯想老父出事後,其媳婦拒不現身的詭秘,已經可以大致顯露老父被虐背後的真相:這齣家庭悲劇,媳婦可能唱的是反派主角,而兒子無疑是一個軟弱的、喪失了底線的「可憐蟲」。或許開初家庭還是和睦的,不然就不會住在一起。但在日後的紛爭中,理智喪失,親情頓無,隔閡漸生,父子反目,遂走到了今天。但無論如何,讓老父親有家難回,靠撿拾垃圾與乞討為生,受盡屈辱,絕望自盡,都不應是為人子、為人媳所為,而是千夫所指的忤逆之舉。
顯然,在這場悲劇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兒子兒媳:作為兒子,順從媳婦,本無所謂對錯,但前提是不能踐踏「尊老」的底線;作為媳婦,儘管與老人無血緣之親,但嫁入其門,應愛屋及烏,方是家庭正道。我就不相信,一個虐待老人的家庭,會有何快樂可言?在老人被虐的哀鳴聲中,會寫就一個家庭的幸福?何況老人的離去,或許被你們認為擺脫了一個「累贅」,但卻為你們的後代子孫豎起了一個負面榜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就不怕今後的兒孫們照此辦理麼?或者說,如果大家都對此見慣不驚,沉默寡言,若長此以往,下一個跪著上吊的老人,會是你我嗎?
老父親跪著上吊的慘烈景象,激怒了小區的居民,於是,無數雞蛋砸向不孝的兒子。若不是警方力阻,數百群眾的口水估計也得把這位兒子「淹死」。遺憾的是,儘管已引發眾怒,但老人的兒子不思悔改,至今仍在用「不讓老人吃肉、吃雞蛋,是老人有病不能多吃」的謊言為己開脫。可見,老人的兒子兒媳不僅其行為構成了「虐待罪」,而且已到了不「懲前」無以「毖後」的程度。
我們都曾經在父母的庇佑下長大,也都有老去的時候。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明白的事理,何況人乎?不知這位跪著上吊的老父親,能否以自己的生命,警醒天下兒女,讓親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