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做人要厚臉皮,羞慚之心安全必要有,因為做的已經做了,過去的也已經過去了,一切都已無法改變,羞慚之心只能讓人停滯不前,這是真的嗎?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的話,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都會進入一個狹隘的境地;而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他人及天下,那麼他的格局和心胸就會無限廣闊。前者是平庸之人賴以生存的哲學,後者是傑出之人成就大器的基礎。一般說來,小人得志便易狂妄自大,而君子得志便易自行自責,清代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堅持以羞慚之心來自勉,因而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結合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具體而言,做人,有以下6種「羞慚」之心,反而會有一番大成就,真奇怪;真正成大器的人,往往也有這6種「羞慚」之心,早晚出人頭地。
一、因為修養不足而羞慚。
曾國藩認為,思考人心之所以紛紛擾擾不能安定的原因,是因為不知天命。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等曠達之人能夠享受自然,隨遇而安,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天命。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還經常會有計較和爭勝的心理,對天命還沒有通達的了解,後來意識到自身的修養不足,因此而常常感到慚愧,於是變得越來越謙遜低調,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最終的成就達到了「完人」的境界。
二、因為不能廉潔而感到羞慚。
曾國藩認為,做人,在生活上應該從儉,在工作上應該從廉。有一次,手下人按照一位大官的樣式為曾國藩打了一把銀壺,作燉人參、燕窩用,費用達到了8兩銀子還多,曾國藩深為此事羞慚後悔。他心自問:現在下層小民都吃草根,官員也大多貧窮困難,而自己身居高位,驕奢竟達到這種程度,並且還盜取廉潔節儉的虛名,讓人慚愧得無地自容!其羞慚、悔恨之心溢於言表。
三、因為愧對天地、父母、朋友而感到羞慚。
曾國藩曾自我反省說:如果覺著老天待我很厚,我愧對天;君主待我過於優裕,我愧對君主;父母待我過於慈仁,我愧對父母;兄弟待我過於敬愛,我愧對兄弟;朋友對我過於情重,我愧對朋友,有了這種羞慚之心,便會覺得到處都有善氣與你相逢。如果自覺沒有什麼可愧對、可反省的,只覺著他人對待自己太刻薄,老天待自己太吝嗇,那麼處處皆會有兇氣與你相逢。道德因為自滿而折損,福分因為驕傲而減少,這些信念自己應時時刻刻嚴肅地對待它。
四、因為自己舉止失當而感到羞慚。
曾國藩自己檢討說:我近年來在出入之間有很多慚愧的地方,為此局促不安,就像負有很重的內疚;年老位高,怎能忍受常有過錯、悔恨的事情!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羞慚之心,在生活中,曾國藩力求做到嚴格自律,對自己的行為舉止十分注意。
五、因為不能實現夢想或完成自己規定的任務而感到羞慚。
曾國藩自述:曾經反覆夢見自己在科場中考試,思維枯澀遲鈍,不能下筆,不能做完試卷,焦急萬分,忽然驚醒。並認為自己以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登第,官位躋身於極品,而在學術上一無所成,沒有實現曾有的做學問的夢想,因而常常羞慚嘆息不止。
六、因為自己有負名望而感到羞慚。
曾國藩初到直隸任官時,很有名望,後來很多事情都難于振作,恐怕虎頭蛇尾、名不副實,讓別人恥笑,為此事很內疚,以至在心中輾轉反覆,慚愧沮喪,甚至到了一刻也不能自安的地步,所以,才更加的努力,力求不負自己的名望。(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