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身上有這三個「跡象」,早晚可以成大器

2020-11-30 騰訊網

文章作者:琢磨君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雖然說「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都成功的三要素,但是人的因素還是最為重要的。正如曾國藩所說「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偶然中有必然,這種辯證關係我們不可不知。

曾國藩在家書中用一段肺腑之言告誡諸位弟弟,能成大事者,身上都有這3個特徵,而且三者還缺一不可。一個人身上有這三個「跡象」,早晚可以成大器。下面我們來一起來看看!

第一:有志

曾國藩告誡弟弟們「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志向是夢想的啟明星,人要先有遠大志向,才有努力的動力和奮鬥的方向,生活才有幹勁和激情。

曾國藩在沒有立定志向做聖賢之前,也很苦惱與頹廢,整日渾渾噩噩,還在日記中反省說:「志不立,過不改。千言萬語,莫先於立志也」。

一個人若是沒有樹立遠大的志向,就像船兒沒有舵,就像馬兒沒有韁繩,雖然也在漂泊行走,但終究會因為沒有方向而失去前進的動力。

陳勝早年很貧窮,生如螻蟻,但立下了鴻鵠之志,後面果然是趁勢而上,喊出了「王侯將寧有種乎」的口號,一舉成為了反秦起義軍的首領,當上了陳王。

劉邦起初只不過是小小亭長,但是在看見秦始皇豪華車隊的時候,他不由自主感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果不其然,劉邦後面在亂世建功立業,一句當上了西漢開國皇帝,建立了大漢400多年基業。

左宗棠早年生活很不順暢,但是他依然說道「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破書萬卷,神交古人」,可見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以天下為己任,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

果不其然,左宗棠40歲以後大器晚成,先後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等等,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被世人譽為晚清中興名臣。

一個人將來能否成就一番大事業,看他早年的言行舉止,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是胸懷大志,則往往可以成大事;若是毫無志向,則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第二:有識

曾國藩告誡弟弟們「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

凡辦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識」分為知識和見識,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視野、思想等精神層面,即我們現實人所說的「認知水平」。認知水平高的人,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寬度更佔據優勢,自然可以脫穎而出、運籌帷幄,抓住有利機遇而取得成功。

有識的人,可以做帥才,就像曾國藩那樣,會識人、能用人。有才的人,可以做將才,他們可以出色完成某些具體的事情,但是難以獨當一面,也難成大事。

「識」是精神層面的,屬於大智慧;而「才」屬於物質層面的,屬於小聰明。有識的人,註定要領導有才的人,正如孟子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可以沒有卓越的才幹,但要有廣博的見識、開闊的視野,看問題的大方向要足夠準確。

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有識」?老子《道德經》中一句話便可解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即:身處最合適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後天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取智慧,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去領悟。正所謂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所以說,我們發現某人格局很大,視野很開闊,思想很包容,看問題很有深度,則說明此人「有識」,假以時日,抓住機遇,早晚可以成大器。

第三:有恆

曾國藩告誡弟弟們「第三要有恆。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他並強調「此三者缺一不可「,即有志、有識、有恆三者共同作用在一個人身上,才能助力其成大事。

有的人,有遠大志向,但是眼高手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也是不行的。有的人,看問題很高明、很有見識,但是不去行動,也是難有作為。

正如《處世懸鏡》中所說:「有膽無識,匹夫之勇;有識無膽,述而無功;有膽有識,大業可成。」一個人有志向有膽量,還需要有卓越見識,相輔相成,在日積月累中,由量變到質變,最後才能成就大事。

拿曾國藩來說,他30歲時立下堅韌不拔的聖賢之志,算是有志;他長年累月地讀書學習,再加上南徵北戰,經歷各種風波頓挫,吃一塹長一智,學識和見識都不斷提升了,算是有識;他打掉牙和血裡吞,越挫越勇,屢敗屢戰,永不放棄,生活中又堅持了許多好習慣(讀書、練字、早起、寫日記等等),這算是有恆。

因此,他最後能夠取得巨大成功,成為了晚清中興名臣之首,成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賢。曾國藩的成功,只是一個普通人勤奮努力的成功,而不是一個天才的成功,但是「有恆」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如他所說:「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當你一心一意堅持做好某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因為成功路上能夠做到堅持不懈的人不多。

所以說,我們看一個人做事情善始善終、很有毅力,則可以看出此人身上具備「有恆」的美德,而這種人往往也更加能夠成就大事。

結語:

說完了「有志、有識、有恆」這三點對於成大事來說是缺一不可,曾國藩緊接著對弟弟們說:各位弟弟現在對於有見識不可速求,至於有志向,有恆心,則希望你們能勉力而行。

由此可見,見識這個東西我們需要時間來慢慢培養,但是立定志向,以及養成做事有恆心的好習慣,則需要我們現在馬上行動,最好是從小就培養出來。比如說,很多人喜歡睡懶覺,其實是無志、無恆的表現。

總而言之,我們有志、有恆地把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做好了,自然會有識。一個人身上有這三個「跡象」——有志、有恆、有識,早晚都可以成大器,能成大事!

想要獲得更多曾國藩智慧書籍《挺經》嗎?關注並私信我,私信發送文字「曾國藩」,即可免費獲取《挺經》原文及翻譯。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變廢的三個跡象,中一種,都說明難成大器
    在心理學上,推動一個人成功的恰好是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能力,當這些優秀的品質疊加在他們身上,就會成為一種成功的助力,讓他們奔向屬於自己的羅馬。可是當一個人不具備這種能力,只會讓自身的狀況越來越糟糕。據生活觀察,一個人開始變廢的三個跡象,中一種,都說明難成大器。
  • 一個人能成大器的四個跡象,往往隱藏的並不深,別看走眼了
    其實一個能成大器的人,往往都隱藏得並不深,他們除了帶有自己的聰明之外,更多的還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且那些人身上大多有著4個跡象。1.努力的過程是最枯燥無味的,忍受得住寂寞「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絕對是個人才。」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戒掉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還必須戒掉自身的缺點,《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列出一個人最主要的四個缺點:「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需戒掉這四個缺點,戒掉一個,也厲害;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也能戒掉這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 難成大器者,身上必定有這兩樣特點
    什麼是大器的人,大器往往是能幹出一番大事也的人,一個人要想幹成一件事,就必須要有內心寧靜,做事的專注力,而難成大器者,身上必有輕率和浮躁這兩樣特點。靜為躁君」就是人們常講的沉得住氣,有根基、有主心骨就有遠見,有準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反之輕率、輕浮、輕飄就沒有了根基就容易被外力推到,拔起被顛覆,而躁動、急躁、焦躁、熱昏就會丟了主心骨,難免失控,因此高明的人都懂得亂中取靜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此外他們還會隨時做好應變的準備,不脫離腳踏實地的狀態更不會忘乎所以輕率從事。
  • 「成大事者,一看就知」,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往往能成大器
    人活在世每個人都想成大事,成大事的人往往都能力非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我們的欲求,我們的抵抗力,我們的耐力都可以一一被消磨,然後忘卻了自己曾經的初衷,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成大事呢?成大事者一看就知,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徵
    一個人,能否成為大器,通過這個人的外形特這,往往很難看出來。而一個人能否成為大器,主要跟我們的以下幾個方面關係緊密,在他們身上,往往有著一些高於普通人的特徵,特別是這五個特徵,尤為明顯:第一個特徵:有一定的學識修養
  • 心理學:難成大器的人,骨子裡缺乏這三樣東西
    什麼是大器的人,大器往往是能做一番事業的人。一個人想要幹成一件事,就必須要有內心力量的支撐,而難成大器的人,骨子裡缺乏這三樣東西:心理學:勇氣1、總想走捷徑,缺少對目標一以貫之能力一個人難成大器最大的惰性來自我們總是想走捷徑想法,不想走彎路。
  • 曾國藩:真正成大器的人,往往有6種「羞慚」之心,早晚出人頭地
    有人認為,做人要厚臉皮,羞慚之心安全必要有,因為做的已經做了,過去的也已經過去了,一切都已無法改變,羞慚之心只能讓人停滯不前,這是真的嗎?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的話,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都會進入一個狹隘的境地;而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他人及天下,那麼他的格局和心胸就會無限廣闊。前者是平庸之人賴以生存的哲學,後者是傑出之人成就大器的基礎。一般說來,小人得志便易狂妄自大,而君子得志便易自行自責,清代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堅持以羞慚之心來自勉,因而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明白: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這兩點,早知早發達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所謂德成大器,其實是狠狠地逼自己一把,熬過了苦難歲月,就出現了人生的光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會只會青睞於有所準備的人。真正成大器的人都明白: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這兩點,早知早發達。
  • 識人:身上有這兩個跡象的人,早晚心想事成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從古至今,歷史輪迴每個家族似乎都在遵循這個規律,它既不是預言也並非魔咒,而是對人性的一種總結。墨子曾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人生是不確定的,起起伏伏來回循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窮人只要足夠努力,總有翻身的那一天。
  • 真正成大器的人,懂得這「四個守」
    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需要機遇,更需要自身的能力很強,還需要一定的人脈資源。欲成大器的人,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能夠在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做到遊刃有餘。我的二表舅,今年六十七歲了。他的一生,比較坎坷,年輕的時候,在縣裡的林場上班,後來因為家裡生了三個孩子,靠工資負擔負擔不起,就離開了林場,自己去創業。
  • 難成大器的人,骨子裡都缺乏這3樣東西
    想成大器,可不是光通過想一想就可以實現的。你看那些已經成大器的人,跟一般人都有什麼區別呢?單從言行舉止上來看,就會讓你發現他們的不一般。當你有想成大器的想法時,不妨先看一看已成大器的他們都是怎麼做的吧!
  •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否成大器,就看是否有一個特徵,越早知道越好
    不過,最近在讀了一個日本人的書後,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個日本人就是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日本非常有名的一個人,他是日本唯一在世的「經營之聖」,他在日本的地位就相當於任正非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是很多企業家的精神教父!
  • 陳丹青:真正有格局的人,不會吃這3種虧,而且早晚會成大器
    他對於真正有格局的人的理解與普通人的想法不一樣,甚至與當下這一個時代顯得完全不同。 普通人眼中有格局的人就是能容得下一切事物,但在陳丹青的眼裡,真正有格局的人一定是如一張好的油畫一樣,從各方面都可以做到非常的完美,尤其是有格局的人不會在意眼前的一些東西,會給人一種不一樣的人生觀。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墮落」時,身上會出現什麼跡象?
    當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他的人生之路,也就開始在走下坡路了。亦舒在《星之碎片》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那麼什麼叫墮落,墮落的人又有什麼表現呢?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身上會出現這3種跡象。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要具備這三點,你有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並不是因為你沒有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更多時候還是欠缺一個機遇的問題。晚清的重臣曾國藩曾告誡他的弟子:一個人想要成功,要成大器,必須具備這三個特點!第一,就是要有志向。
  • 一個人能成大器的三個徵兆,往往深藏不露,可別看走眼了
    我們身邊有著很多低調處世之大能,他們若是不表現出來,還真難讓人發現,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真正身懷絕技的高人可以融入世俗之中而自得清閒,而移居山野求一份安定的人大都為俗世紛爭所困,不得不躲。
  • 曾國藩:忠厚老實人為什麼難成大器?只因有這3個毛病
    過去人們都說人要忠厚老實,這樣的人才能成大器,可是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能大事者都不是真正的「老實人」,比如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人。看電視也能知道,忠厚老實人最多只能被重用,是一個好的員工,但不能做成自己的一番事業。為什麼他們不能成大器?
  • 心理學:一個人,謹記這兩個為人處世原則,將來必成大器
    心理學分析,人屬於一種共情的動物,何為共情,就是形容兩個人可以互相深入的了解,知道彼此,所以才叫共情。在如今,人類崇尚抱團取暖,只有你在人際關係中做到幫助別人,那麼別人也會助力你,這樣才會產生一種動力,互助彼此成長。據生活觀察,一個人,謹記這兩個為人處世原則,將來必成大器。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在堅持做這五件事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在堅持做以下這五件事,如果你也能夠堅持下去,也能改變人生命運。第一件事,堅持做人的標準,守住道德底線。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人要成大器,僅僅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哪怕你能力再強,都不能「以一敵百」,終究會寡不敵眾,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