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需要機遇,更需要自身的能力很強,還需要一定的人脈資源。欲成大器的人,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能夠在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做到遊刃有餘。
我的二表舅,今年六十七歲了。他的一生,比較坎坷,年輕的時候,在縣裡的林場上班,後來因為家裡生了三個孩子,靠工資負擔負擔不起,就離開了林場,自己去創業。他在工地做過小工,在酒店當過廚師,後來自己買了客車,跑客運,才慢慢富裕起來。
二表舅在村裡算是很有錢的人,存款有三百多萬。前幾天,我和二表舅聊天,他說:「一個人,要成大器,就要默默努力,要懂得取捨,要學會揚長避短……」二表舅的話,就是告訴我:真正成大器的人,懂得以下這「四個守」,做一個低調的人。
1.守住自己的「弱點」。
每個人都有弱點,就是一個武功蓋世的人,也有自己的「死穴」,一旦被擊中了,就會失去武功,被人打敗。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無缺,但是要懂得護住自己的弱點,不要被人察覺到,避免被沒安好心的人利用。
二表舅很膽小怕事,在做生意的時候,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往往不知所措。他在工地做事的時候,別人就故意安排他去腳手架上挑混凝土,他每天都在戰戰兢兢工作,最後因為害怕,就辭工了。本來,他是在地面工作,負責開攪拌機,可是他有一次,和一個中年男人爭吵了幾句,而那個男人是工頭的親戚,於是男人就和工頭一起逼著二表舅離開工地。
因為在工地上吃過虧,二表舅從此之後,再也不說自己「膽小的事情」了。後來在酒店廚房打工的時候,看到各種野味,就莫名地害怕,但是他故作鎮靜,安排一些廚房小工去處理這些菜。在酒店打工了好幾年,都沒有人發現二表舅很膽小的事。
二表舅說:「一個人的弱點,很容易被小人利用,但是你自己不說,不過分 表現出來,別人一時半會是不會知道的。」二表舅的話,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守弱」,千萬不要到處張揚自己的弱點。
2.守住自己的「鋒芒」。
二表舅說:「如果你誇耀自己的佩劍很鋒利,別人就會馬上躲開,怕你傷害到他。畢竟刀劍無眼啊。聰明的人,把自己的佩劍藏起來,不到關鍵時候,都不會拿出來。」真的佩服二表舅的智慧,他說的就是「不要鋒芒畢露」的道理。
他在酒店廚房打工的時候,有一次過節時候,做了一道祖傳的私房菜,大家吃了以後,都說口味好。老闆知道了,就要二表舅把技藝傳授給廚房裡的員工。二表舅當然不肯,但是也不能駁老闆面子,就做了一道類似的菜,糊弄過去了。要是二表舅在酒店裡廚藝太出色了,就會導致大廚不高興,還會被穿小鞋,對他來說,不是好事。
後來,二表舅在廚藝很出色了,能夠擔任大廚的角色了,他才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拿出來,為酒店帶來了更多的生意,也為自己闖出了一條路,增加了收入。
一個人,不到關鍵時候,不能拿出看家本領,要守住自己的「鋒芒」。做人,要低調,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咄咄逼人,即便自己變得強大了,也不要暴露出來,堅持做一個普通的人,默默無聞發展事業。過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會導致別人增加防備,甚至別人聯合起來打擊你,讓你的人生處處受阻。
3.守住自己的「機遇」。
二表舅的一個表弟汪明,在縣裡的交通部門上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汪明告訴二表舅:「縣裡要重新規劃客車線路了,你就趁機拿一個線路牌,買一輛客車,一定能賺錢。」二表舅按照汪明的指引,順利拿到了兩塊線路牌,還貸款五六十萬買了客車。
當二表舅跑客運的時候,很多人都問:「你怎麼知道客運線路要調整的?現在還能不能拿到線路牌?跑一天的車,能夠賺多少錢?」二表舅當然不會告訴別人,他只是笑一笑:「我算走運,到客運站問工作人員,剛好還有線路牌沒有人要。賺錢就馬馬虎虎,混飯吃吧。」
其實,二表舅在守住自己的「機遇」,避免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又避免有人「眼紅」自己。如果二表舅把自己的客運情況和別人一說,那麼可能更多的人和他搶生意,對他來說,不是好事。
一個人慾成大器,需要抓住機遇,但是抓住了機遇,不要洋洋得意,而是「悶聲發大財」,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事業。一個行業,競爭壓力越小,發財的機會越大。
4.守住自己的「人脈」。
二表舅在跑客運的時候,表弟汪明給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方說,某個時間節點,縣裡要重新審驗線路牌,需要提前準備;那些客運線路生意好一些,下次調整線路的時候,就積極爭取。因此,二表舅跑客運多年,總是能夠拿到生意好的線路,一直保持賺錢的勢頭。
當然,二表舅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說起汪明的事情,連妻子都不清楚他們之間的來往。二表舅說:「別人暗中幫助你,你就要保守秘密,不要到處宣傳。就像我一樣,如果到處說我和汪明的關係,就可能被人舉報,雖然我們沒有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但也會帶來很多麻煩事情。」
一個人要成大器,就要依靠別人。如果遇到了貴人,就別暴露了自己和貴人的關係,即便是親戚關係,也不要到處去說,沒有必要給別人抓住「把柄」,也不必為貴人帶來麻煩。
真正成大器的人,往往很低調,自己做了什麼,目標是什麼,和什麼人有來往,都不會輕易暴露。一個人,越低調,越幸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