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主張勤儉,李鴻章存巨額財產給後代揮霍!誰的後代更有出息

2021-01-15 騰訊網

曾國藩和李鴻章大家都了解,他們是一對師徒,他們為大清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同時也因為自己傑出的政績被我們稱為晚清的中興名臣,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為清朝續命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是當我們談及這兩個人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有很多的相似點,可是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造就了他們不同的人生命運以及對自己子孫後代影響的迥然不同。

曾國藩早期的人生經歷

咱們先來聊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出生於湖南婁底的一個普通富農家庭,他的父親曾麟書從小就開始參加鄉試,直到43歲的時候才通過了秀才,而那是他父親第17次參加鄉試了,可見他們家真的是天賦一般,而我們熟知曾國藩的另外一個故事即是他有一次晚上背《嶽陽樓記》,花了大半個晚上都沒有背下來,搖頭晃腦總是那麼幾句話,甚至小偷都背下來了,最後小偷都嚴重不滿,對他進行了一番嘲弄。

李鴻章早期的人生經歷

而李鴻章,他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的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李文安算是讀書比較晚的,所以直到三十七歲的時候才考取進士,而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年他和27歲的曾國藩同榜登科。在那個年代看起來,兩個人的仕途算是都比較順利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從小的家境以及家庭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

曾國藩和李鴻章觀念上的不同

而就是這種出身環境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兩個對待人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曾國藩因為從小出生家境普通,而且他的家庭也沒有很強的學習天賦。所以他在之後遇到的所有事情,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辦法、同時也是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下苦功。世間所有難事都可以因為他的刻苦而破解掉,這是曾國藩一直堅信的事情。

曾國藩認為,在讀懂一本書之前絕對不要翻開另外一本書。如果現在讀了這本書,讀起來比較晦澀,那就直接背下來,一次背不下來,就背第二次這樣反覆的練習,雖然每天的進步都非常有限,但是積累成多,從量變到質變,時間久了就可以達到學問上的飛躍。

而在最早的科舉時候,曾國藩也是用了同樣的方法,他多次失敗,可是他下的笨功夫足夠深,同時最後也獲得了成功。當時在他考了七次秀才之後,終於考中。在之後會試又失敗了一次,在27歲的時候他成功考取了進士!

而李鴻章相比曾國藩算是優勢非常明顯了,李鴻章出生的家庭環境更加優越,而李鴻章的學習能力也非常強,他雖然沒有到過目不忘的能力,但是絕對不會像曾國藩那樣背一篇400字的文章,大半個晚上都背不下來,而李鴻章也算是天資聰明,他才17歲的時候就通過了秀才考試。於是順利的生活造就了李鴻章他自傲的個性,他認為自己擁有著別人不會有的才能。

因為李文安和曾國藩有同年之誼,所以李鴻章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在曾國藩門下學習的機會,他經常可以得到曾國藩的指導。而曾國藩也認為,李鴻章是一個可以扭轉時局的大才。而李鴻章也沒有辜負曾國藩的期望,他很快就考取了進士。並且在鹹豐九年(1859年)的時候進入了曾國藩的幕府。從此之後,他就開始幫助曾國藩出謀劃策,並且起草文書。他們之間的師徒搭檔從那個時候正式開始!

也就是在那段合作時期,曾國藩看到了李鴻章和自己的本質區別,他自己本性厚重,不算聰明,但是也因此犯不了什麼大錯誤,面對危機的時候,靠著自己的「死磕」的本領總是可以渡過難關,曾國藩最看重的是人的修養。而李鴻章依靠自己的小聰明,再加上他從小家境優渥,沒有受過什麼苦,所以他為人做事有一些輕佻,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小聰明暫時渡過難關,但從根本上來看他根本就沒有獲得什麼裨益,因此在李鴻章的眼裡,看到的只有「術」。

曾國藩想辦法培養李鴻章

於是,曾國藩認為這樣時間久了對李鴻章的發展根本就起不到什麼幫助,所以曾國藩想出了很多鍛鍊李鴻章的方法,比如說曾國藩會在李鴻章找自己的時候故意在洗腳,讓李鴻章去等他。比如說他會命令一群人去和李鴻章討論方法,讓李鴻章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不至於讓他每提出一個自己的想法就沾沾自喜。這樣時間久了,李鴻章的個性的確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而後來功成名就的李鴻章回憶起曾國藩的教誨,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的那段時間,進步是突飛猛進的。他改掉了年輕的時候浮躁的毛病,性格逐漸變得踏實起來。但是「重術輕道」這個問題,李鴻章並沒有徹底糾正。這一點在他給自己的子孫的遺留之物上,顯示的非常明顯。

而他的師父曾國藩則和他不一樣,曾國藩是「重道輕術」,曾國藩認為做事情要從根本出發,不要在意表面的細枝末節。而曾國藩對待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方面也非常的出色,和自己的徒弟李鴻章採用的方式截然不同。

曾國藩的家風

曾國藩認為子女是否能夠獲得幸福,能否讓曾家的輝煌延續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子孫的品性,而子孫的品性就是由家風所決定,如果只是一味的給自己的子孫留下金銀財寶,但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子孫沒有能力去守住那些財寶,給再多也是沒有用的。而且還可能會招致災禍。

因此,曾國藩在世的時候。曾國藩就非常注意一點,就是給自己的子孫留下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他自己就過著非常勤儉的生活,而且還督促弟弟們不要貪圖享樂。他還讓自己的家裡人團結友愛,哪怕是在外面打仗,也要注意多多給家裡人寫信。並且他還讓弟弟們督促子侄們要讀書寫字,下地幹活。時間久了,曾國藩想要的家風就真的形成了!

李鴻章的教育理念

而李鴻章顯然沒有走曾國藩這條路子,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是截然不同的,他沒有花費太多的心思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從小就過慣了奢侈的生活,而李鴻章本人也非常奢侈,所以時間久了整家人都是大手大腳地過日子。

李鴻章為官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利用自己職務的便利撈了很多的錢。根據曾國藩非常器重的教育家容閎認為李鴻章給後代至少留下了四千萬兩白銀。這可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數目,在那個時代。當然,容閎只是李鴻章的朋友,他並沒有充足的證據。另外梁啓超認為李鴻章留下的遺產應該是數百萬兩。而除開這兩個人之外,很多學者也估算了李鴻章的遺產大概是在百萬兩到數千萬兩之間。反正以李鴻章的派頭不可能是低於百萬兩的。

其實李鴻章究竟留下了多少遺產,還真的不好去得出一個具體的數額,可是在他子女們進行分家時遺留下來的《分家合同》之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李鴻章在在世的時候,在安徽共有價值300萬兩的6萬畝田地,而且他在當時還有很多的住宅、商鋪以及當鋪。具體的數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留下巨額財產。

而曾國藩肯定也是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一定的財富,可是他肯定不會像李鴻章那麼誇張。曾國藩看中的是勤儉家風,李鴻章看中的是財產,兩個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那麼他們這樣的家風給自己的後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後代對比

如今,距離曾國藩和李鴻章那個時代已經過了100多年,曾國藩的家族之中湧現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外交官曾紀澤、數學家曾紀鴻等,幾乎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現。相信曾國藩知道一定會很滿意這樣的結果。

曾紀澤

而李鴻章的後代最出名的這一位大家想必都認識,那就是著名的作家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她在自己的筆下也寫過很多關於李鴻章的後代是如何敗家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的孫子李子嘉,當時他也不去工作,每月按時地領零花錢,陷於黃賭毒之中無法自拔,而在自己的錢不夠用的時候,就開始敗光家產。最後導致自己在窮困潦倒之中死去。

結語

曾國藩和李鴻章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上最大的區別就是,曾國藩是從根本上去思考問題,一切從「道」出發。而李鴻章則看重的是「束」,其實每個家長的希望都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平安、健康、幸福的生活,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不會因為錢而受苦,可是如果方法不對,那只會造成災禍。

其實,一個孩子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上輩給他的錢所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性所決定的,曾國藩留下的勤儉的家風,讓孩子可以去創造價值,享受人生樂趣。李鴻章只是做到了表面工作,他給子孫留下的巨額財產,實則上則養成了很多的蛀蟲。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睡懶覺,惹怒曾國藩立下規矩,李鴻章從此嚴格自我約束
    曾國藩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翻譯一下就是:很多人之所以會一輩子庸庸碌碌,都是失敗在做事過於有惰性;很多才華橫溢的人,之所以會一事無成,大多失敗在心性過於傲慢,所以說,在曾國藩眼裡,人的品格中,最要不得的兩個惡習便是「惰」和「傲」。
  • 《曾國藩》:子孫皆成才,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訣在哪裡?
    曾國藩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要求後代一生銘記16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認為孩子如果在驕奢淫逸的環境下成長,長大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他首先教育孩子如何懂得勤儉生活。曾國藩嚴格要求自己,他在朝做官幾十年,飲食起居,從不放縱,堅守著樸素的家風。
  • 這個時辰出生的女人,天生好命,後代有福有出息,註定母憑子貴
    導語:雖說每個女人都想嫁的富,活的貴,但絕大部分女人還得嫁給普普通通的男人,日子雖然不一定富貴,但也有幸福的期待,因為自己的後代或許就比老公更有出息,如若真有出頭之日,自己也必定能享福,過上富貴日子。雖然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會有無數個人同時出生,但是不同時間段出生的人自然命數也不同。
  • 鬼獒是誰的後代?
    【原創】鬼獒是誰的後代?西北孤狼999轉載▼標籤:後代 獸類 牧民 藏獒 種獸分類:原創【原創】鬼獒是誰的後代?---- 西北孤狼999近來在網上看到有網民談論有關鬼獒的議論,說是在銀川的一家獒廠裡竟然有一條全國甚至是全世界僅有的鬼獒。
  • 香港最有「遠見」的富豪,害怕後代敗光資產,花千億蓋樓收租20億
    面對巨額財富,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失去自己的「原則」,人的欲望會慢慢變大,最終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逐漸喪失了奮鬥的動力。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從古至今,富不過三代的例子比比皆是,老一輩人創造了龐大的家業,小輩坐享其成,再多的錢財都會被揮霍掉。
  •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軍隊,由文人管理,遵循「下級忠於上級」的原則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軍隊,由文人管理,遵循「下級忠於上級」的原則!荒謬的是,1907年升任軍機大臣,反而成了他失勢的信號。因為這一調動讓他再也無法直接指揮自己剩下的那些鎮。第二年,皇太后的死讓他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同盟。
  • 名列「清末三先生」 曾國藩將他與李鴻章相提並論
    他一生著述豐富,名臣曾國藩曾誇他「李少荃(即李鴻章)是拼命做官,俞蔭甫是拼命著書」。拿李鴻章來做對比,可見曾氏對他的讚賞。  他與晚清溫州的幾位大儒名臣關係密切:與孫衣言「三度同年」且職業經歷相仿;兩度來溫拜訪孫鏘鳴,雨夜把酒品海鮮。據說在孫鏘鳴70歲過生日時,是他給寫了「天下翰林皆下輩,朝中將相兩門生」句。其中「將相兩門生」指的是晚清重臣李鴻章和沈葆楨,孫鏘鳴是這兩人的房師。
  • 古代窮人沒錢娶媳婦如何繁衍後代?古代人想的辦法簡直荒誕不經
    古代窮人沒錢娶媳婦如何繁衍後代?古代人想的辦法簡直荒誕不經常常聽到一句話,我要存夠老婆本,以後好娶媳婦的,可是窮人連自己都沒飯吃,還怎麼存錢娶媳婦呢,無論是古代,現在也有這種情況。古人最重視繁衍後代,不可能窮就不生孩子,於是想出一種辦法,叫做「典妻制」,將妻子租給別人,自己獲取錢財,這種方法簡直荒誕不經。典妻制就是和別人共用一個老婆,與正常結婚稍微有一點區別,那就是籤訂契約,並且受到朝廷法律的保護,在時間期限到了,就要把妻子還給原來的家庭中,說得直白點就是你把孩子生了就可以走了。
  • 李鴻章不消滅太平天國,近代中國將重返中世紀!僅此一點值得稱頌
    只是,那時的李鴻章雖然困惑,終究沒有為此作深入的思考。因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又中了秀才的他來說,在考中秀才的同時,還獲得了更大的榮譽。他的試卷清晰,文章思路敏捷,邏輯性極強,被當時審閱考卷的老師評為「優貢」,意思是同期秀才中的前幾名,前途不可限量的,有了這樣的評語,更激發了李鴻章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走科舉之路,學而優則仕的路途。
  • 曾國藩率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後遭慈禧猜忌,只因做此事,得已善終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半聖人,晚清的名臣曾國藩便是那半個聖人。雖說只是半個,但兩千多年的浩瀚歷史中能入圍已經是驚獻之舉了。曾國藩一生的功績主要體現在鎮壓天平天國運動上。他的成功,還離不開一個的支持——弟弟曾國荃。
  • 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能否主張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現原告李某體弱多病,患有嚴重腿疾,須手術治療,要花費巨額醫療費用。李某要求王某將存款取出,用於治療其身體疾病,但遭拒絕。後王某憑其本人身份證件至上述銀行將大部分存款掛失並支取,其名下僅剩10000元尚未支取。
  • 曾國藩重刑名學治世 老莊思想解除清廷疑忌
    到了晚年,曾國藩連理學究竟有多大實際作用也產生了懷疑。有一次,他與趙烈文談到春秋以來人心不正,淫亂成風,「納人心使日就範圍亦宋儒之功」時,反詰說:「古人再醮為常事,今並有未嫁守節者,然桑濮之風亦不絕,論其優劣何如?」趙說:「互有長短。」曾笑著說:「允哉,斷獄也。」意思是,趙的評判是公允的。
  • 誰是曹操找到後代?DNA說了算.
    雖然這兩個姓氏都曾建立過中國歷史上興盛的王朝,但後人太多太雜,「張王李趙遍地劉」,實在沒辦法考察現代的劉姓、李姓之人有誰是「皇族後裔」。 選來選去,二人達成一致:曹家最適合。他們選定了中國歷史上爭議性最大的人物——曹操。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李鴻章背的最沉重的「鍋」是甲午戰爭議和之後的《馬關條約》,也因此兩國民間更流傳開一種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一億兩白銀。李鴻章籤訂條約前的談判,日方開出了極其苛刻的停戰條件:由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津榆鐵路交給日本管理;停戰期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承擔;清政府賠償日本三億兩白銀,等等。
  • 清朝滅亡後,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當紅明星有不少人是她們後代
    提起清朝,人們總會想到慈禧太后,總會想到那段飽受欺辱的歲月,但是清朝的統治者有功也有過,有八國聯軍侵華,也有康乾盛世。雖然清政府已經不在了,但滿族人依舊存在著。在清朝滅亡之後那些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還有曾經的皇室貴族又跑到了哪裡?其實,在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清朝國力已經不行了。
  • 解密「逃跑將軍」葉志超,瘋狂奔跑五百裡,只是為李鴻章保存實力
    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戰場上的清朝陸軍統帥葉志超赫赫有名,這個有名倒不是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有什麼出色的戰績,而是葉志超的逃跑能力出眾。在朝鮮戰場上的兩次戰鬥即成歡之戰和平壤之戰中,葉志超在交戰之前總是以逃跑為上策,恐懼和日軍交戰,畏敵如虎,而在兩次逃跑中,以平壤城的逃跑最為著名。
  • 囚徒困局,李鴻章的牢籠
    這兩幅對聯基本上把李鴻章一生的兩大汙點都概括出來了,其一是喪權辱國,其二是貪汙受賄。說他喪權辱國這一點,無非是他主持籤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一點後世多半都能理解,國家實力使然,無論是誰去籤條約都無法改變結局。後世黑李鴻章比較多的是他貪汙受賄,甚至說他收受俄國人的賄賂,對俄國交涉時出讓了大量國家權力(這一點有待考證,不做爭論)。
  • 十九世紀世界首富,資產富可敵國,後代子女淪為農民
    由於伍秉鑑包庇外商走私鴉片,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南京條約》籤訂後,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鑑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也就是在這一年,伍秉鑑病逝於廣州。伍秉鑑死後,清政府還是向問伍家要錢。伍秉鑑的財產就這樣被清政府給搶奪走了,伍秉鑑的子女後代們只留有一點點生活費。
  • 曾國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去年有一次,幾個朋友聚餐,有朋友推崇塔列朗。塔列朗是法國著名的政壇變色龍、不倒翁,和拿破崙同時代。朋友推崇他的理由是,他總是能精確判斷局勢變化,得保富貴以終。我說,比起塔列朗來,我更推崇曾國藩。因為塔列朗的生活,一切以富貴壽考為目的,太過單調。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有依據嗎?為什麼還有人說恐龍是雞的後代?
    有網友說,雞的祖先就是我們滅絕了6500萬年的恐龍。這個說法一出現,就引起了熱議。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可是史前巨獸啊,那身軀有多龐大,咬合力有多強,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的強大。而雞隻有那麼丁點大,它們簡直無法混為一談。但你們有發現嗎?乍一看的時候,雞和恐龍好像長得是有那麼一點相似,難道雞真的是恐龍的後代?